這幾天從不同地方接觸到限制性信念和非合理信念的概念,自己對這兩個概念進行了理解。
限制性信念,是給自己設限,覺得自己的身邊有一個圈,這個圈很小,也是不能跨越的。
非合理信念,是自己提出了和實際情況不相符的對別人的要求。
NLP中的三個主要限制性的信念,你有嗎
有一位叫做Konrad Lorenz的行為學家.
他曾經(jīng)研究鴨子的行為。他發(fā)現(xiàn)剛出生的鴨子看見什么會移動的物體,就會把那樣物體當成為自己的母親,跟著那物體走。Konrad甚至發(fā)現(xiàn)剛出生的小鴨子甚至會把滾動著的乒乓球當成為鴨媽媽!小鴨子的大腦在出生的一刻便形成了一個限制性的信念。
在印度,大象是用來搬運貨物的工具。當大象在不需要工作的時候,那些工人用一條很小的魔術繩子就可以把八千多磅重的大象牢牢地鎖在一旁。它不掙扎,亦不叫喊,只會乖乖地靜站著。為什么會這樣?
事實上,魔術并不是在繩子上,而是在大象的腦中。當大象還是幼小的時候,訓練大象的工人便會用一條很粗的鎖練把小象套住,就是這樣長期的不人道訓練,以致小象從小便制造了一個信念:我是不能夠逃跑的。這個信念深深地烙印在它的大腦中,以致即使在成長后,就算可以輕而易舉地把繩子扯斷,它亦不會嘗試去做。
我們每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有這些緊箍咒把我們纏住。就如那只大象一樣,很多限制性的信念一直在無意識地影響他的人生。
最典型的三個包括:
我不會成功
有某種類型的父母是屬于挑剔型的父母。無論孩子做了什么,他們的"心靈焦點"總是放在做得不夠好的地方。日積月累的影響下,他的"潛意識"會相信我的努力是沒有任何價值的。
很多人很努力地工作,但是在臨門一腳往往出現(xiàn)很多例如擔心、害怕、憂慮等負面的情緒。結果,事情往往搞得不好,甚致失敗。
又有些人甚至不敢想像自己會成功,一味原地踏步,就是因為這個深藏的信念。
有些父母會甚至否定孩子的生存價值。例如:你可能聽過類以這樣的說話:
"生一塊叉燒好過生你!"
"你真的沒用!早知這樣我應該在你出生的時候就把你弄死!"
"我們生活不好,不應該把你生出來增加負擔。"
這樣的說話比起"我不會成功"更具殺傷性。這些孩子會對人生產(chǎn)生懷疑,完全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更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價值。
擁有這個信念的人通常會生活得相當痛苦,他往往害怕會成為別人的負擔,亦會常常有一種自責的感覺。如果他幸運地找到一段感情,他會把自己的人生完全托負在對方上面。
我沒有價值
很多人常常被困難阻礙,又或者事情總是不順利。有些人會認為自已不夠別人聰明,都是被這個信念蒙騙。
其實這些父母正在教導他們的孩子不要去思考,不要發(fā)揮創(chuàng)意,照他的說話去做就好。
結果,孩子形成不去動腦筋的習慣。久而久之,他們相信沒有辦法解決困難。
我沒有辦法
很多人常常被困難阻礙,又或者事情總是不順利。有些人會認為自已不夠別人聰明,都是被這個信念蒙騙。
每一位孩子都是很聰明,對問題常常會想出具有非常創(chuàng)造性的答案。但是這種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過程卻沒有得到父母的鼓勵和認同。
有些所謂萬事通的父母,經(jīng)常教導孩子應該照他的說話去做,一切自然解決。
其實這些父母正在教導他們的孩子不要去思考,不要發(fā)揮創(chuàng)意。
結果,孩子形成不去動腦筋的習慣。久而久之,他們相信沒有辦法解決困難。
生活中11種不合理信念
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他創(chuàng)立合理情緒療法,有些人稱他為“認知-行為療法之父”,他認為之所以我們被很多事情困擾,關鍵問題不在于問題的本身,而是我們看待問題本身的態(tài)度。正是由于我們自身的不合理信念,使得我們產(chǎn)生非理性的認知和情緒困擾,久而久之,最終造成情緒障礙。所以,艾利斯告誡人們要克服我們在生活中那些不合理的信念。
下面是我們生活遇到的最普遍的不合理信念:
1、在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中,每個人都絕對需要得到其他重要人物的喜愛與贊揚
不反對人需要別人的稱贊與喜愛,而且認為能夠得到生活中重要人物的喜愛與稱贊是一件好事。但他認為,如果把這當做是絕對需要的話,就是一個不合理信念了。因為它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假如一個人相信這個信念,就會花很多的心思與時間曲意取悅他人,以求得對自己的贊賞。這樣不但會使人喪失自己,使自己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追求其他快樂,也會使人喪失安全感(如時時擔心能否被別人接納或接納的程度如何等),結果只能令自己感到失望、受挫、沮喪。
2、一個人必須能力十足,在各方面至少在某方面有才能、有成就,這樣才是有價值的
艾利斯認為,一個有理性的人,凡事會盡力而為,但不會過分計較成敗得失,因為重要的是參與過程而不是結果。如果要求自己十全十美,或過分要求自己在某一方面有成就,為自己制定不能達到的目標,只能讓自己永遠當個失敗者,在自己導演的悲劇中徒自悲傷。
3、有些人是壞的、卑劣的、邪惡的,他們應該受到嚴厲的譴責與懲罰
艾利斯認為,每個人都會犯錯誤,責備與懲罰不但于事無補,而且會使事情更糟。所以對犯錯誤的人,要做的是接納、幫助他,使之不再犯錯誤,而不能因此否定他的價值,對其采取極端的排斥與歧視態(tài)度。
4、事不如意是糟糕可怕的災難
一個有理性的人應該正視不如意的事,尋求改善之法;即使無力改變,也要善于從困境中學習。
5、人的不快樂是外在因素引起的,人不能控制自己的痛苦與困惑
艾利斯認為,外在事物并不能傷害我們,倒是我們自己對這些事物的信念與態(tài)度讓我們自己受到了傷害。所以,只要我們嘗試改變自己有關的非理性思維內(nèi)容,就可以有效地改變自己的情緒狀態(tài)。
6、對可能(或不一定)發(fā)生的危險與可怕的事情,應該牢牢記在心頭,隨時顧慮到它會發(fā)生
艾利斯認為,考慮危險事物發(fā)生的可能性,計劃如何避免,或思慮不幸事件一旦發(fā)生如何補救,不失為明智之舉。但過分憂慮,反而會擾亂一個人的正常生活,使生活變得沉重而缺乏生氣。
不合理 信念 認知 情緒
7、對于困難與責任,逃避比面對要容易得多
艾利斯認為,逃避困難與責任,固然可以得到暫時的解脫,但問題并沒有解決,而且會因貽誤時機而使問題變得越來越難以解決。所以,理性的人會通過實際的行動增加自信,使生活過得更加充實。
8、一個人應該依賴他人,而且依賴一個比自己更強的人
艾利斯認為,由于社會的分工、個人經(jīng)歷的多寡、聞道的先后等原因,有時我們確實需要他人的幫助,此時,如為了證明自己的所謂價值而拒絕他人的幫助,反而是不明智之舉。但這并不是我們時時事事都依賴他人的理由。在生活中,任何人都是具有獨特價值的個體,在大多數(shù)時候,他需要獨立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所以,獨立自主能力的發(fā)展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
9、一個人過去的經(jīng)歷是影響他目前行為的決定因素,而且這種影響是永遠不可改變的
艾利斯認為,無可否認,過去的經(jīng)歷對人有一定的影響,有的影響還比較大,但這并不是說它們就此決定了一個人的現(xiàn)在與未來。因為人是可以改變的,只要我們客觀地分析過去對現(xiàn)在可能存在的限制,善用自己的能力和機會,就可突破這種限制,使自己的現(xiàn)在與未來充滿希望與生機。
10、一個人應該關心別人的困難與情緒困擾,并為此感到不安與難過
關心別人是人的一種美德,但我們無須為別人的困難與不安感到難過,需要的倒是幫助他們面對自己的困難與情緒困擾,并早日走出陰影。
11、碰到的每個問題都應該有一個正確而完美的解決辦法,如果找不到這種完美的解決辦法,那是莫大的不幸,真是糟糕透頂。
艾利斯由此創(chuàng)立了情緒ADC理論來幫助人們戰(zhàn)勝不合理信念,所謂情緒ADC理論簡單地說就是讓人認識到自己的情緒,然后自己和自己進行辯論和說服,來達到糾正不合理認知,產(chǎn)生合理正確的認識,以此消除情緒困擾。在情緒ADC理論中:A表示誘發(fā)性事件,B表示個體針對此誘發(fā)性事件產(chǎn)生的一些信念,即對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釋。C表示自己產(chǎn)生的情緒和行為的結果。通常人們會認為誘發(fā)事件A直接導致了人的情緒和行為結果C,發(fā)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緒體驗。然而,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同樣一件事,對不同的人,會引起不同的情緒體驗。
職場中的非合理信念
厭倦:
1、工作中不能有不感興趣的部分,一定需要100%都是有意思的。
積極的信念:工作中就是有一些部分是無聊的。
2、一開始工作就應該是做我最感興趣的工作。
積極的信念:初級工作就是很多雜事,要從沒意思的事情開始做起。
3、我的所有興趣都需要在工作中滿足。
積極的信念:即使工作不能滿足我的興趣,我也可以在工作之余做一些事情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有趣。
焦慮:
1、我要想xx做得那樣好!
積極的信念:我可以向xx學習長處和經(jīng)驗,但只跟昨天的自己比,看是否有進步。
2、我一定要把所有的工作都做到完美無缺。
積極的信念:我可以允許工作中有做得不完美的地方,但要努力把自己擅長的工作做到極致,不擅長的工作想辦法與其他人合作完成。
3、如果我不能一次做到完美就完蛋了。
積極的信念:許多工作都不能一次達到完美的狀態(tài),可以先完成一個初級版本,再不斷優(yōu)化。
失落:
1、企業(yè)應該知道我想要什么,但是卻沒有給我!
積極的信念:企業(yè)并不一定清楚自己的價值需求,我需要自己去爭取。
2、我希望工作可以一次性完全實現(xiàn)自我的價值!
積極的信念:價值的滿足是分時間段的,工作早期先滿足溫飽的價值,以后再滿足自我實現(xiàn)的價值。
3、我希望可以在這份工作中滿足所有的價值需求。
積極的信念:可能沒有完美滿足自己所有價值的工作,我可以在工作之余滿足其他價值。
想到之前看過的一本書,《一念之轉》,準備近期再翻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