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書中,朱瑟林·喬塞爾森博士不僅就如何改善婚姻關系或其他浪漫依戀給出了有益的建議,還提出了一個在情感上對與他人建立緊密聯系非常重要的八維度關系模型:、抱持、依戀、激情體驗、坦誠相見的確認、理想化與認同、共同性與共鳴、嵌入、照料。
本書特色
非常重視人際之間相互的聯系與共生共存。
對女性的心理世界進行了非常細膩的探索、研究和分析。
書中所有的案例都來自實際生活,作者及其學生對67個經歷不同、生活各異的人進行了現場訪談。一些受訪者在深度訪談中傾訴出很多他們自己從未對他人講述或難以對他人講述的往事與情感,但卻令人難以置信地很自然地都對作者“坦白”了。
編輯推薦
這是近年來人際關系領域最棒的著作之一。見解深刻,表述清晰,文字優美。
——歐文·亞隆,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名譽退休教授
本書見解深刻且富有洞察力,對專業心理治療師和那些尋求對人性有更好理解的人來說,都是一本很重要的書。
——《出版者周刊》
本書文筆自然流暢,作者將女性特有的細膩、心理學的敏銳、對人生的洞察以及對哲學的領悟高屋建瓴般地融在一起,卻毫無堆砌造作之感,可讀性很強。
——叢中,北京大學第六醫院教授
希望所有愿意探索人際關系奧秘的人都能看看這本書,不要淺嘗輒止。我希望你們能做好思想準備,因為這不是一個你可以當觀眾、可以隨時退席的領域,你也是人際中的演員,當你站在人生這個大舞臺上,也許你不再能分清哪是真,哪是幻,本書中的她或他,或許就是生活中的你。
——樊富珉,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推薦序一
男女有別,自古有之;人性各異,亙古長存。在由魯小華、孫大強兩位年輕心理學者所翻譯的朱瑟琳·喬塞爾森的《你我之間:人際關系的解析》一書中,深入淺出、體用兼備地探討了人際關系這一常談常新的話題。
作者在其深厚的文本敘事和現象學基礎上,采用深度訪談和繪制人際關系空間圖的方法,試圖探索、命名和描述人類聯系的基本維度。她提出了一個在情感上對于他人建立緊密聯系非常重要的由八個維度構成的關系模型:抱持、依戀、激情體驗、坦誠相見的確認、理想化與認同、共同性與共鳴、嵌入、照料。由于本書成書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書中所述及的這些關系維度幾乎已經是我們生活中,或者至少在我們專業領域中公認的、不言自明的核心要素,但是也正因如此,才更凸顯出這些維度的重要性與現實意義。
本書的一大特點在于對人際之間相互的聯系與共生共存的強調。正如作者開篇所言:“在我們高度強調個人主義精神的時代,人們變得羞于需要他人。構成我們這個時代精神核心的治療信息已經變成了獨行其是,關注自我。心理學理解自我勝似理解人與人之間的聯結。”多數西方傳統文化都是相當奉行個人主義的。這種個人主義文化傳統顛覆了神權及政教合一對人性思想的禁錮,極大解放了人的內在創造力,迅猛推動社會發展前進;但是另一方面,極端的個人主義使得我們遠離了人的本質,因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遠離他人實際上是在使我們“去人性化”。古希臘哲人亞里士多德曾說過:“人在本質上是社會性動物,……不能在社會中生活的個體,或者因為自我滿足而無需參與社會生活的個體,不是野獸就是上帝。”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的慘絕人寰使得我們痛定思痛,重新審視人性。我們發現“誰都不是一座島嶼,自成一體;……任何人的死亡使我有所缺損,因為我與人類難解難分。”總而言之,人類曾經的光輝與磨難使得我們更清醒地意識到,人,正如漢字中的結構,是需要另一個人的支撐。因此,人際關系無論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非常重要的話題。
當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駛入21世紀,我們所處的時代也在朝后現代語境轉型,一切都在被重新解構和結構,傳統的飲食男女也不例外。從前,我們可能會片面認為,依戀他人是一種喪失尊嚴和獨立的表現,我們可能會認為激情只是男人的特權,我們可能由于種種原因而無法坦誠相見地去確認他人,我們可能把理想化的事物或人當成現實的可能性來加以認同,結果陷入迷失自我的暗沼,我們可能誤以為只有女人才會尋求他人的回應與共鳴,大丈夫應獨斷其是,我們有可能自以為在做我們自己,卻不知道我們已經深深嵌入一個大背景之中,“身在此山中”卻不自知,我們人類也都具有照料他人的天性卻羞于承認這一點。而這些正是本書作者所關注的問題。通過作者的一一點撥,會有一種光風霽月、撥云見日的感覺。作者清晰的思路、深刻的領悟、精準的概念、貼切的敘事、翔實的案例、豐富的語言,使得我們深深沉浸在人際關系的奧妙之中。在通讀譯稿的時候,就有了和案主同呼吸共命運的感受,也許這就是作者所說的“共同性”吧!為什么有這種共同性?因為我,還有我們,都是深深“嵌入”在這個充滿人性的世界之中。
本書的另一大特色是專注于女性。作者用細膩的筆觸、獨特的視角,結合堅實的臨床經驗、研究背景,帶領我們暢游于女性心理的世界。沒有任何人會否認男女之間的差異。男女兩性盡管同樣具備大體相似的軀體,但是內心世界卻相差懸殊。正如作者所言,男性要通過“doing”來證實自身,而女性只要“being”即可不證自明。長期以來,女性是作為社會的附屬性別而存在。但是在本書中,我們看到各種女性的心理及其對女性自身乃至人類的重要性的描寫。從初嘗激情的少女到渴望認同的成年女性,從“足夠好”的母親到在繽紛大千世界中確認自我的職場白領,從愛的朦朧到愛的渴望、愛的繾綣、愛的失落,書中的女性,一如女人的衣服,眾彩紛呈且各具特色,都讓我們這個男性氣息頗重的世界為之慨嘆、為之訝異、為之喝彩、為之感動。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否定了男性在關系領域中的重要地位。
從本書中可以隱約感受到作者對人類最美好的事物——人際關系的關注與身在其中的享受。在人際關系方面,充滿了玄妙與不確定性,“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正是人際關系的這種朦朧,使得它成為人類永恒的話題,從蒙昧到野蠻再到文明,這一話題從未中斷,也永無休止。希望所有愿意探索人際奧秘的人都能看看這本書,不要淺嘗輒止。我希望你們能做好思想準備,因為這不是一個你可以當觀眾、可以隨時退席的領域;你也是人際中的演員,當你站在這個人生大舞臺上,也許你不再能分清哪是真,哪是幻,書中的她或他,或許就是別處的你。
我非常高興將本書推薦給所有讀者,讓我們一起探索人際的奧秘,努力構筑和諧的關系,共同創造美好的生活!
樊富珉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08年9月27日
推薦序二
現有幸為喬塞爾森所著,魯小華、孫大強兩位年輕心理學者所譯《我與你:人際關系的解析》一書作序,殷切希望此書能為國內精神分析與客體關系學界和大眾再添薪火。
莎翁云:人乃萬物之靈長,宇宙之精華。人的高貴,人的卓而不群,并非僅僅因為人類具有復雜的思維,更因為人類具有崇高的情感。無論親情、友情、愛情,抑或是國仇家恨,事事總關情。而感情是需要有投注對象的,這便形成了我們的人際關系。本書作者喬塞爾森女士師從著名團體心理咨詢大師歐文·亞隆,而亞隆又曾師從后精神分析代表人物沙利文。沙利文認為,人類的精神疾患皆源于人際關系的不良運作。
本書正是引領我們探索人際關系的奧秘及其病理機制的。人際關系錯綜復雜,尤其在我們這樣一個非常重視人際關系、人情、面子、禮數的國家。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真正影響、塑造乃至決定我們今日人際關系面貌的因素,是屈指可數的。喬塞爾森女士以其深厚的現象學與敘事功底,為我們深刻剖析了人際關系的最細致入微之處,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尋根溯源,讓我們領略到最早期的客體關系是如何伴隨我們長大成人的。我們一生要經歷在數量上甚至可以說沒有上限的客體,在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通過人際互動,個體不斷地把他人內化在自己心中,成為自我心理構建的原材料,成為自我心理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同時,借助人際關系,每個人又逐漸形成一個完整、穩定而獨立的自我。每一個客體都會或強或弱地在我們的成長面貌中投下他們的影子——可能是柳暗花明的影子,也可能是陰云密布的影子。我們可能穿透這些重重疊疊的影子看到了我們的羽復之路,也可能就此迷失。正因如此,人際關系才可堪琢磨,客體關系才讓我們愛恨有之。
本書所描述的抱持、依戀、激情體驗、坦誠相見的確認、理想化與認同、共同性與共鳴、嵌人、照料等八個維度無一不是源自人生早期的客體關系投射,無一不是人際關系的重要因素。在瀏覽本書時,一方面非常佩服作者能夠匠心獨具,把這八個維度融為一體,編織成我們人生的大網,有人間萬象盡在其中之感;另一方面,也更加景仰沙利文、鮑比、費爾貝恩、克萊因、溫尼科特、科胡特等這些弗洛伊德身后的超卓之輩,他們或許沒有弗洛伊德那樣犀利與寬闊的視野,但他們都通過自己在某一個方面的精耕細作為精神分析的百年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本書的一大特色在于其采用了等距事件取樣的案例敘述,由此讓我們可以一窺案主人生之概,更為清晰地看到某種因素在人的一生之中的流變與興衰,有一個完整的呈現,而不至于對某個因素斷章取義,妄加評判其是非功過。這對于我們了解一個人的心路全貌也是大有裨益的。
本書的第二特色在于,作者的行文滲透了其深厚而真摯的對人及人性的關懷與尊重,能夠體會到作者是帶著專業的嚴謹態度和真誠的敏銳心靈與受訪對象一起走完一段心路歷程的。書中多次提到,一些受訪者在深度訪談中傾訴出很多他們自己從未對他人講述或難以對他人講述的往事與情感,但卻令人難以置信地很自然地都對作者“坦白”了。拋開學術與專業技術不論,單說這種境界已是令人嘆服了。而技術背后,必然是深厚的、無所不在的對人類的體諒與寬容。作者對人性的領悟與洞察,其咨詢功底之深厚由此可見一斑。
此外,客體關系理論在國外,從萌芽到發展壯大至今已有半個世紀的歷史,可見其生命力之旺盛,而在國內,對客體關系的重視只是最近十年間的事情。目前國內關于客體關系的譯作大體上有《現代精神分析圣經——客體關系與自體心理學》、《客體關系心理治療——理論實務與案例》、《弗洛伊德及其后繼者》。第一本較為側重概念辨析,第二本側重客體關系理論在咨詢實務中的應用,第三本側重思想發展史,而這本即將出版的譯作主要是以個人成長史為脈絡和背景,對客體關系中的核心概念予以結構化的呈現,在理論性、實踐性與可讀性方面都別具價值。
全文文筆自然流暢,作者將女性特有的細膩、心理學的敏銳、對人生的洞察以及哲學的高屋建瓴融在一起,卻毫無堆砌造作之感,可讀性很強。
總體上,本書是心理學專業學生、咨詢師、醫師的庋藏之書,也是希望了解自己、了解他人、珍惜生命中的偶然、掌握生命中的必然的人的床頭案邊之書。
謹以此文獻給即將讀到本書的人,共勉。
叢中
于北京大學第六醫院
2008年10月18日
譯者序
終于翻譯完了,長吁一口,一狠心關上電腦,閉上眼睛,一幕幕情境便浮上腦海。
自從歐文·亞隆的著作進入中國后,國內“龍粉”日益增多,很多人都渴望著有朝一日能親眼看到他老人家,在北京友誼醫院柏曉利醫生的努力下,亞隆先生終于通過視頻和我們這些“龍粉”們見面了。好東西沒有人會嫌多,而是越多越好,于是人們又想能否請亞隆先生到中國來給我們做培訓?可是這個要求近乎百分之一百地無法實現,因為亞隆先生年事已高,不能長途奔波來大洋彼岸的中國了。但是,他推薦了他很欣賞的女弟子:朱瑟琳女士,希望她能代他前來和中國朋友交流。
作為譯者,我們有幸先看到了這本書。
真是先睹為快,手難釋卷。從一開始,我們便迷上了這本書,不只因為我們對精神分析和客體關系理論感興趣,而本書的理論基礎恰好正是新精神分析和客體關系理論,而且因為作者的敘述清晰而生動,理論與案例相結合,通過案例將深奧的理論解釋得非常清楚,一個個具體的、活靈活現的人物以編年史的形式出現在我們面前,不由得讓我們在翻譯的時候浮想聯翩,遙想當年……原本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但是看了此書,頓然發現“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真的是給我們這些譯者在醍醐灌頂,指明前世今生。
作者主要解釋了關系的八個維度:抱持、依戀、激情體驗、坦誠相見的確認、理想化與認同、共同性與共鳴、嵌入和照料。每一部分都有案例相對應,將我們與他人建立聯系、形成關系的過程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讀完本書,能夠使我們更好地理解我們自己以及他人在關系中的表現,從而更好地經營我們的關系。在翻譯的時候,既感到作者深厚的理論功底、生動的敘事能力及精湛的語言駕馭能力,也感到了我們學養與筆力的欠缺,深感遺憾,生怕我們的筆端不能傳作者之情意給讀者。我們經常會為了一個詞的理解、一句話的含義而探討乃至爭論。盡管任務艱巨,但是我們深深感謝作者和放手讓我們翻譯的出版社,因為這是給予我們一次非常好的專業學習機會和加深我們同行間彼此了解的機會。起碼,我們遵循了心理咨詢與治療的一個基本的原則:對事不對人,也時時注意內容反饋與情感反饋的澄清。事后回想,感覺真的很棒!
我們受益匪淺,但是豈敢懷璧獨享?我們更希望這本書能讓更多的中國學者與臨床實踐者獲益。我們學習心理咨詢與治療的人,更多聽到的是咨訪關系,但本書作者向我們說明,要理解個體生命中的所有關系,咨訪或治療關系并不是充分的指導;相反,會妨礙關系理論的發展,“因為治療關系不可避免地是非相互的,非對等的。我們更多的是明白個體如何體驗這種非對等非相互的關系。”而作者在本書中向我們呈現了人們一生當中在很多維度上是如何與他人產生聯系并建立關系的。
想一想,人生在世,誰能終生離群索居,自成一類?作為蕓蕓眾生,我們總在“人際”中生活,煩惱痛苦也皆由“人際”而生,因為人的本質屬性正是其社會性。正如作者所言:“人們之所以有癥狀或困難,是因為他們與他人建立關系的方式發生了扭曲偏離。”而某種程度上說,人類幸福愉悅的根源也在于“人際”之中。讀罷此書,將會使你明白痛苦煩惱的根源所在,也會幫你發掘到快樂的慧根,對于人可以如何經營自己的關系有很大啟示意義和指導作用。
本書不僅對學習心理咨詢與治療的人士有幫助,對為人父母者也有啟示,對初入愛河之人有指導,對于身處某種人際困境或者人際陷阱的人也大有裨益。總而言之,本書對所有處于“關系”之中的人都會有幫助。
另外,我們中國人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人生后來的景象皆源于生命最初階段的藍圖。本書濃墨重彩地向我們展示了人生早期生活環境和人際關系的建立與長大成人后狀態的關聯。從這個意義上講,本書對于我們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功效,會幫助我們更好地去體諒那些與我們不同的人。
本書的通篇寫作是基于作者深厚的敘事與現象學功底的。本書引領我們更多地去關注存在本身,存在本身即是意義,而意義因存在的情境而變化。當我們驀然回首,不要傲氣沖天,不要黯然無言,生命中的每時每刻對我們都有意義,而且是無法替代的、貫穿一生的意義,只是有多少還和現在的我們如影隨形,有多少已經消散在人生的風雨中,有多少駐足在我們曾經的人生道路上,那只有我們每個人自己的內心知道了。是我們的,就是我們的,不必試圖如作者所言,去“disown”它們。
一句話,我們近半年來沒日沒夜的辛苦,沒有白費,只要我們的翻譯工作能夠給大家帶來心靈的啟示與收獲,就心滿意足了。
人與人之間,你和我之間,距離是永恒的,依戀是永存的,我們因為某種共同性而永遠追求著理想化的境界,也可能以至于如莊生夢蝶,他人與我們,世界與我們,都深深地彼此嵌入了,難分彼此。
最后,衷心感謝清華大學樊富珉教授和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叢中教授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為本書寫序;感謝叢中教授在翻譯過程中給予我們的悉心指點;感謝心理素質教育中心的同事田寶偉、牛勇、張馳、吳磊在翻譯期間為我們分擔了部分工作任務,減輕了我們的時間壓力也保證了我們的精力;也感謝李軍素、張梅燕、朱寧三位女士對初譯稿提出的寶貴意見及張小平、張致寧先生對自己寶貴時間的讓渡。
所有翻譯不當之處,皆由我們二人承擔,孔子說,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希望這種幸運降臨我們頭上。敬請指教!
魯小華
孫大強
于北京交通大學
2008年9月26日
掃
前言
在我們高度強調個人主義精神的時代,人們變得羞于需要他人。構成我們這個時代精神核心的治療信息已經變成了獨行其事、關注自我。心理學理解自我勝似理解人與人之間的聯結。
患者們經常會問我:“可是,我能對丈夫有何期待呢?對朋友又能有何期待呢?是不是我變得太貪得無厭、期待太多?我所需要的是否是其他人也都需要的呢?或者,我的失望就是‘生活本貌’,我只能接受它?”作為治療師,我們已經學會對這些問題閃爍其詞。我們不回答,因為我們不知道答案。如果我們確實回答了,我們的回答也是出于我們自己的生活體驗,而不是出于可能給我們以指導的任何科學。但是,作為關系方面的理論學家和專家,我們應該能夠做得更好。
然而,越來越多前來求助的患者不是因癥狀而來,而是因“生之痛苦”而來(Yalom,1989);而且這種痛苦很多都可以追溯到他們對與他人的聯系的失望上。當我們擁有一個關于我們內心生活的可行的理論時,則僅僅通過使用心理病理學語言就可以描述人們之間的關系。需要他人的支持被定義為“依賴性”;為他人的幸福憂心忡忡被視為“共同依賴”的征兆。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我們現在可以輕松地談論性,我們也能直截了當地談及金錢。但是我們卻羞于張口談及愛。
我們如何思考愛的問題對于我們的同一性和我們對自身生命意義的探詢具有重要地位。然而,每個人(以及每種文化)對于愛的思考是千差萬別的,對于愛這種現象思考的重點也千人千面。因此,即使我們能夠克服我們的羞澀去談論愛,我們也將發現我們對愛的理解是不同的。當我們竭力弄清楚這些差異時,我們很快就會發現自己窮于表達這些意義。在我們急于去理解這些癥候的構成時,我們在對那些給予生命意義和活力的事物加以概括化的方面就沒有投入充分的注意。表達成人關系的言語在哪兒呢?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當我們長大成人,我們是如何需要他人的呢?
本書試圖開發一種反映人們彼此相互聯系的具有一致性的模式,我描述了人們實際上是如何去做的、他們在關系中是如何感受的以及他們在關系中的需求隨著時間的流逝是如何發展的。
在與很多人談論在他們生命里程中的關系時,我發現人們與他人聯系的方式具有令人驚訝的多樣性,一些人會看重特定種類的關系,而另一些人則更看重不同的關系體驗。我的使命是勾勒出一幅關于人際之間聯系方式的探索性的地圖,這樣我們就能夠更方便地思考這些關系并更好地去理解我們與他人相互之間的需要。
工作的來龍去脈
在研究女性的同一性過程中,我越發為關系在人類發展中的核心作用所觸動,同時我也發現要使這種擺在我面前的關系現象變得有意義,我所能借用的理論工具是少之又少。于是,我開始閱讀我們偉大的思想家在關系方面的論述,同時對一些人進行訪談,談論那些在他們自己的關系中對他們影響最大的事情。本書就是這樣一種嘗試,試圖整合現象和理論,用現象說明理論,用理論解釋現象。如果高度、寬度和深度是事物的三個維度,那么當關系從內部呈現出來,它的維度是什么呢?在我們自己的發展過程中,我們是如何與他人相處的呢?
我所憑借的理論主要來源于精神分析的客體關系理論和自體心理學方法,也包括發展心理學家的一些工作以及其他一些作者的工作,這些作者的工作能夠推動我的模型的發展。由于空間的限制,我的關系模型與社會心理學文獻中關于人際吸引和家庭治療文獻之間可能的交叉問題留待他人來思考。在這里我沒有介紹這兩方面的研究工作。
就這一方案的現象學方面來說,我使用了深度訪談法來幫助我更清晰地思考“存活體驗”。我的方法并不是正規的研究方法,而更像是一種試圖能夠更好地傾聽人們描述自己的人際關系感受的方法。在就人際關系進行訪談的過程中,我所做的第一步是讓訪談者畫“關系空間”圖,在圖上圈出在他們的生活中最為重要的人。開始的時候,我詢問他們在5歲的時候,他們的關系空間看起來應該是怎樣的,然后以5年為一間隔遞增直到現在的年齡。這些圖畫構成了深度訪談的基礎,這種深度訪談是關于每個圖表中的每個人對被訪談人曾經的重要性。什么是關系氛圍?什么是重要時刻?隨著被訪談人的年歲增長,每個人的重要性是如何變化的?(有關這些訪談的更詳細信息或關系空間圖的具體形狀,請參閱本書后面的附錄A。)
大多數訪談持續3~5個小時。訪談本身也是在關系的背景之下發生的,我的目的是將自己作為一個不帶偏見,并(對被訪談者)感興趣的第三方提供給被訪談者。因為這些人是被訪者而不是病人,因此我可以更為自由地進行多焦點地傾聽。我并不是作為一個專家來傾聽,而是一個學生,我的目的是了解人們如何使他人變成對自己來講很重要的人。
很多人發現這種訪談經歷很有趣、很有價值,甚至很感人。很多人在訪談過程中哭出來——被感激之情或回憶起來的愛所深深觸動而哭,因為喪失或失望的尚未愈合的傷口而哭。同樣,在訪談結束時,我感到我與被訪談者之間非常親近,但同時也感到有些失落和失控。很多受訪者在訪談之后與我至少有一次聯系——通常是告訴我訪談經歷對他們是多么有意義,也可能是想知道這次訪談是否對我也有意義。
我訪談了那些我認為可能會讓我有所受益的人,但是我沒有試圖正式地將我們的樣本分層或組合。我訪談了55個人,我的學生還對另外12人進行了訪談。受訪者的年齡從11歲到93歲不等,在種族和文化背景上有很大差異。大多數受訪者的年齡在30到50歲之間。(需要特別指出,我發現這些人的聯系面最廣,并且在變異性方面可以提供給我最多的信息。)我盡量找到非常善于表達的人作為訪談對象,這是因為談論“關系是怎樣的”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我希望人們可以將他們的感受轉化成語言的可能性提至最大。
出于保密性的考慮,我拼湊和虛構了一些故事,但是所有的病史在情感層面都是真實的(雖然在事實層面上不是真實的)。
內容概要
在本書的第1章,我將介紹一個關于關系的八維度的研究,這是本書的核心。在第2章,我將詳細討論關系這種現象在心理學與社會學中是如何被對待的,同時我批判了自我在心理學理論中的主導地位。這一章提出“渴望的男男女女”(Yearning(Wo)Man)模型,與弗洛伊德的“罪惡之人”(Guilty Man)模型形成對比,該模型成為一種基于對關系核心地位的理解而建立起來的發展理論的原型。通過這種方法建構了我的關系模型后,我在隨后的章節中逐一介紹每一個維度。每一章都整合了一些關系的研究與理論,包括這一維度在人們的生活中是如何被表達出來的。在本書末尾,我探索了男女在建立關系途徑方面的差異,我用關于愛情的整合性章節來作為全書的結束。
對于每一個維度,我都會呈現一個個體的詳細的關系傳記,而這個人的生活聚焦在人際交換模式上。我決定在每章呈現一個“完整的生活”,換言之,就是呈現一個人的完整故事,從而展示關系的模式,豐富多彩的畫面對于理解一個人的發展歷程是很重要的。
我盡量避免“病理化”他人,我的評論方式也盡量避免使得他們的需要被推斷出是神經癥性的需要。記住:我們擁有一種發展理論,在這一理論中,所有對于他人的需要(除了性欲的滿足)都可能被視為神經癥性需要,甚至是更糟糕的需要。我盡我所能地避免使用“依賴”這個詞,因為我們一直以來都是被這樣告知的:所有的關系都是這樣的。當人們接受治療時,我會研究相應的影響過程及影響結果。當我需要他們描述要點的時候,我會根據我個人的臨床經驗隨手畫出一些小插圖來。當我發現無論是被訪者還是我的病人都沒有可講述的例子時,我會轉向文學作品,實在沒辦法后我會轉向我自己的經歷。我的方法是假設人們彼此相互需要是健康的而且是必要的;擺在我們眼前的問題是我們如何把它表達出來。
讀者
本書是為那些愿意更好地理解人類關系的產生和體驗的人而寫的,即為那些學習心理學、社會學、咨詢和人際溝通的學生而寫。這本書也是為那些從事心理治療、社會工作、咨詢的實踐者以及那些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諸如此類事件的發展心理學家而寫。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我帶著一種期望,希望讀者也能夠更好地理解人類與關系的抗爭以及源于關系的滿足。我希望這一圖式對探究和治療都有所幫助。我認為,治療情景在開始和過程中,本質上都是有關系的。本書提供了一個新的框架,指導我們傾聽和思考我們的病人及訪談者與我們的關系和與他人的關系。
總之,本書的讀者是所有對人際需要感興趣的人。我們必須能夠既不夸張也不貶低地談論這些話題,并且談論時不會變得傷感或尷尬。我認為真正的人類心理學學習必須從此開始。
致謝
本書是很多人進行思考的媒介,也是我與他們關系的產物。有很多人通過口頭或書面交流的方式和我分享他們的人際關系心得。對這些人,我必須感謝他們在知識上對我的幫助。在這本書中,我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英國客體關系理論學家的工作成果,同時也借鑒了哈里·斯坦科·沙利文和艾瑞克·埃里克森的理論。我尤其要感謝的是約瑟芬·克萊茵,我從沒見過她,但她撰寫的書籍給了我做這件事所需要的靈感。在一次報告會中,David Scharff區分了嬰兒的“被抱持”和“坦誠相見”(eye-to-eye)的體驗,這讓我明白,這些關系的區分正是我們的理論所需要的。
在密歇根大學召開的第50屆臨床心理學大會上,我第一次報告了這些觀點。我非常感謝提供給我這次講話機會的同事們,同時也感謝那些熱烈回應我的人,他們的回應激勵我繼續研究這方面的問題。本書的寫作得到了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富布萊特獎學金的資助,在此特別感謝富布萊特委員會給我的支持。我尤其要感謝Amia Lieblkh,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她是我的伙伴和同事,她常常不辭勞苦閱讀我新寫的書稿,并提出中肯的建議。
還有很多人通過傾聽我的敘述,和我分享他們的觀點,鼓勵我,或對原稿的不同草案提出批評意見。在這里,我要感謝Gracia Alkema,Orili Bach,Leslie Brown,Eileen Higham,James Marcia,Ofra Mayseless,Beverly Palmer,Diane Pomerantz,Pamela Sheff,Hadas Wiseman和Irvin Yalom。我尤其要感謝Judy Armstrong和Hanoch Flum,他們非常周到、可靠地做了所有上述工作。我還要感謝我的學生April Sewell和Cindy Spence以及我以前的學生和同事Sharon Weiss,感謝他們承擔了部分的訪談工作并對一些材料發表自己的觀點。
我還要深深地感謝所有那些我叫不上名字但在關系訪談中和我分享他們生活經歷的人。他們的故事深深感動了我,并以另一種形式呈現在本書中。
朱瑟琳·喬塞爾森(Ruthellen Josselson)
于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
1992年1月
作者簡介
朱瑟琳·喬塞爾森 執業心理治療師,Towson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她從密歇根大學獲得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1994年獲得了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亨利·A.莫里獎(Henry A. Murray)。她還是哈佛教育研究生院的訪問學者,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富布萊特法案基金的心理學教授。
她的另一本著作《發現她自己:女性認同發展之路》(1987)主要介紹了女性發展問題。喬塞爾森博士還與人合編出版過《生命敘事研究》,曾發表過很多關于青少年、女性和敘事性的文章。
譯者簡介
魯小華 臨床醫學出身,曾師從霍莉欽、叢中教授學習心理咨詢與治療,現師從樊富珉教授學習團體心理咨詢與治療;現任教于北京交通大學學生心理素質教育中心。
有多年個體咨詢和團體輔導與咨詢的經驗,對個體情感發展及團體咨詢與輔導的動力學研究感興趣,參編《都市生活減壓法》、《健康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參譯《臨床心理學:概念、方法和職業》(第6版)、《家庭案頭心理咨詢》等,獨自翻譯《客體關系心理治療:理論實務與案例》。
孫大強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博士,現任教于北京交通大學學生心理素質教育中心。研究興趣主要為心理咨詢、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選拔與測評、人際溝通與情感、決策偏好、跨文化心理等,在北京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聯合大學、蘇州大學等多所高校開設心理學課程或講座,參編、譯、著有《心理測量與測驗》、《成人發展與老齡化》、《領導素質測評》、《校園心理劇研究》,在專業期刊與通俗雜志發表學術與科普文章多篇,近三年參與各類心理咨詢與測評相關項目近20項。
題記
到底是怎么回事兒?人們既想密切聯系,又想相互保持距離。所有這一切,我和你都不知道緣由,但肯定有一些原因和聯系可供追尋。然而,某種程度上我卻無法為它命名。
——卡森·麥卡勒斯《婚禮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