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曾經熱鬧的村小沒落是什么原因?現在冷清的村小逆襲成功又是什么原因?一根網線,一臺電腦,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去除了教育不公平的詬病。天下難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細。互+計劃,拯救村小,只因我們都是追夢人……
[關鍵詞]
拯救村小、核心素養、教師培訓、社區化教學、多元化評價。
[正文]
一、歷史悠久的無名村小。
在距吉林市區27公里的地方,是吉林市龍潭區江北鄉李家村15社,在村子的中央坐落著一座始建于1948年的鄉村小學——李家村小。
就在這樣一所由三趟平房組成的無名村小中,70年的歷史,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學子,畢業人數達上萬人。但隨著時代的前進、社會的發展、農民工進城的步伐,近兩年來,全學校的人數銳減到36名學生,其中大部分是留守兒童或單親家庭。
學校教師平均年齡48.68歲,整個學校20年內沒有調入新的老師,雖然老師的年紀越來越大,但是都兢兢業業,認真負責,對工作從未有任何怠慢。政府和教育局也在不斷的關注村小的發展,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資金,改善教學環境、加強教學設備的投資、提高師資培訓,但收效卻甚微。
二、幸遇青椒,邂逅互+。
2017年,龍潭區教育局拓寬思維,高瞻遠矚的將“青椒計劃”引入到區內,對新教師及骨干教師開展網絡培訓。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培訓,這是一次走在時代前沿的培訓,開闊了教師的視野,指明了鄉村教育的方向,為鄉村教師和孩子的終身發展,提供了無償的幫助。
2018年3月,“互+計劃美麗鄉村大課表”新鮮出爐,我有幸成為吉林地區的唯一代言人,迫不及待的宣傳起大課表來。這張大課表猶如春風一般溫暖著鄉村學校的每一個孩子,老師們嘗試著參與學習、試聽課程,孩子學習詩配畫,學會搶麥、上麥,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發現孩子們的成績,不但沒有因為學習網絡課程落后,反而有了明顯的提高。因此,在2018年8月新學期伊始,我校正式的、系統的開始學習“互+計劃美麗鄉村網絡課程”。在學習彩虹花晨讀的基礎上,增加了生命教育、阿福童財商、網絡素養等幾門課程,孩子們開闊了視野,增加了自信,培養了核心素養。
三、依托互+,培養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互+計劃的課程教授的不是課本上的知識,但孩子們學習后,成績明顯提高,學習興趣被激發,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互+計劃的課程,培養了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學生全面發展、終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互+計劃課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個呢?鄉村的孩子們信息比較閉塞,我常常缺少音、體、美專業教師,大多只是簡單的學書本上的知識,長此以往就厭煩了學習。
彩虹花晨讀,讓孩子們大聲的朗讀詩歌,增加了文化底蘊,奠定了人文知識,培養了文化自信,創作精美的詩配畫,培養了孩子的審美情趣;生命教育課程小到認識自己的身體,大到帶領孩子們看世界、認識世界,奠定了良好的人文素養;阿福童財商和網絡素養,為孩子們打開另一扇門,培養孩子的情商和搜商。豐富多彩的課堂內容,五花八門的教學形式,讓孩子們覺得新奇有趣,吸引到其中。
這是宋淑萍老師班級的梁庭赫同學,平時可是一個淘氣包,不寫作業是常有的事。可是他在互+計劃的課程上表現得非常積極,每次課前都是他負責搶麥,想在電腦前展示自己,已然成為麥霸。
2、社區化教學形式,促進學生自我管理。
一個村小,一共只有三十多個孩子,每個班級多則有十來個孩子,甚至最少的班級只有兩個孩子,孩子之間無法形成良好的競爭關系,學習起來沒有動力,也不會進行自我管理。可是互+計劃的每節課,都有來自全中國上百個班級參與,他們通過上麥,可以相互交流、溝通,可以相互展示、評價,受到老師和其他同學表揚時,激動的心情溢于言表,不用老師督促,就會主動的完成所有的作業。
9月份,孩子們參加生命教育課后,聽了小獅子的故事,都想成為一名勇敢的小獅子。于是就自發的每人畫了一只形態各異、大小不一的小獅子,把它粘貼在卡紙上,制成的10米長的長卷,并郵寄到滬江總部。
10月份,時朝麗老師給同學們郵寄來了《晨誦讀本》,還頒發了優秀班級的錦旗,孩子們更加高興了,就每人畫了一幅詩配畫,郵寄給他們最喜歡、最敬愛的時老師。
在整個互+課程的學習中,助學老師沒有一次留作業,沒要求參加任何一次活動,孩子們卻主動的完成,課間、午休,再沒有學生撕瘋打鬧的現象了。
3、多元化的評價,促進了學生的實踐與創新。
學生在參與互+課程的學習中,改變了以往的學習模式、學習方法,多元化的評價形式,由被動變為主動,由抽象變為具體,拓寬了視野,增加了動手機會,培養了動手能力。孩子們可以通過上麥來展示自己,可以通過在打卡區里展示自己的作品,看其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點贊。表現的好的還會在下節課的課前暖場,受到老師的表揚。
四年級的孩子獲得了阿福同財商暖場的表揚,看到孩子們舉著自己照片,洋溢在臉上的自信,連老師都感到十分欣慰。孩子們在接下來的課程中,大膽的想象,豐富自己的作品,用利用業余時間,上網查找資料,讓自己的作品更有創意,更博人眼球,爭取下次還要受到老師的表揚。
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目的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鄉村的孩子,見識比較少,條件比較閉塞,可是利用互+計劃的課程,讓鄉村的孩子也能成為優質的人才,為其終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種下一粒種,收獲一片綠。
這一年來,通過老師們和同學們的共同努力,我們收獲了成績,滿載而歸,僅2018年9月這一個學期,參與彩虹花晨讀課程達1372人次;生命教育參與達255人次;阿福童財商達80人次;網絡素養達209人次;制作詩配畫1022幅;生命教育作品275幅;教師打卡287次;教師制作美篇110篇;教師制作簡書達300篇以上。我們學校獲得了“第二批互+計劃華為平板實驗學校”,獲得有互+計劃捐贈的華為平板電腦20臺;我們學校獲十大最美村小;宋淑萍老師獲得百名優秀助學;我本人獲得十大最美助教稱號。
互+計劃不僅為鄉村孩子提供了優質的服務,還為教師打開了拓寬視野的一扇窗,更重要的是,互+計劃幫助村小逆襲成功。
她是孫欣桐,是二年級的小學生,剛剛來到我們李家村小。能夠就近入學,能夠在家附近享受優質教育是家長和孩子最幸福的!雖然只有一個孩子從遙遠的城區轉回,但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我深信,通過我們的努力,一定會有更多的孩子就近入學,會有更多的家長相信村小、選擇不再落后的村小。
越來越多的村小參加到互+計劃課程的學習,越來越多的鄉村孩子受益,教育公平的陽光普照神州大地,新的一年我們繼續一同成長,一同改變鄉村教育,因為我們都是追夢人。
[參考文獻]
附:吉林龍潭李家村小|互+計劃美麗鄉村網絡公益課程周(月)總結,以下數據均為真實有效。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李家村小網絡公益課程9月工作總結》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李家村小網絡公益課程10月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