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美食
——南康荷包胙
說到美食,每個人都會很自然地想到自己家鄉,想到自己家鄉的的美食。
我的家鄉在江西的贛南的山區。這里山多地少,村與村之間相隔較遠,但是村與村之間的聯系很緊密。
我們的祖先們,為了能夠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繁衍生息,發明創造了很多。
如居住的圍屋,居然可以用黃土加一定比例的沙石,混合糯米飯,雞蛋清之類的東西,用夯土的技術,可以建筑幾層樓高的圍屋。
吃的方面,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春天的時候,浸蒜頭,浸菜梗,曬菜干。
夏天的時候,曬南瓜醬,曬筍干,曬辣椒干.辣椒醬。
秋天的時候,曬各種果干,制作涼果之類的。
冬天的時候。曬臘肉,臘腸,臘豬肝,臘鴨,牛肉干。曬番薯片。
近年關時,制作各式各樣的米馃小吃。好多,好多。
我最難忘的是我家鄉的名菜——荷包胙。
荷包胙在制作過程到打開來吃,以及到吃在嘴里,一路都是一派清香,別有風味。讓人回味無窮。
“荷包胙”的制作講究色香味形。它的制作方法,步驟基本如下: (1)、將五花豬肉切塊,放入熱鍋內,將皮烤紅。
(2)、將烤紅的五花豬肉刮洗干凈,并切成2cm×2cm的方塊,放入缸中,加入配料,主要是炒熟的米粉,再以糖、鹽、醬油、胡椒粉、八角、五香粉、鮮雞湯等做調料。注意把這些攪拌均勻,還要腌上1個小時左右。
(3)、再用2至3張發好洗凈了的干荷葉,將淹制好了的五花肉,包扎成下圓上尖的“狀元帽”形狀,放入一專門的木制的甑里,置入大鍋中,加旺火蒸上3小時左右即成。
上述制作方法中各原料重量份比大概是:五花豬肉1000 ,米粉90-110, 百合粉90-110 ,鹽15-20, 料酒5-8 ,醬油10-12 ,味精5-6 ,五香粉2-4 ,雞精5-6 ,味特鮮3-4 ,白砂糖10-12 ,花生油6-8 ,乙基麥芽酚10-12。
據說這“荷包胙”還有一段典故。
起源大余縣的“荷包胙”,又名狀元萊。
據說是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大余人戴衙亨喜中狀元,他讓來家慶賀的人吃過宴席后,每人帶一只荷包胙回家,讓家中老人品嘗。所以一時之間,荷包胙便被稱為狀元菜。
戴衙亨字荷之,號蓮士,戊戌進土,殿試一甲一名,與兄弟戴心亭、叔父戴均元和父親戴第元均顯赫于朝,合稱南安四戴。
和這家人家往來,而且得到敬老的食品,自然影響廣泛。
據說,以后南康、上猶、崇義縣都受其影響。尤其是南康,把這道菜發揚傳承得最好。
所有紅白喜事的餐桌上,都有這道菜,并且是主菜,每桌兩個。
餐后,主人家還會裝好,讓親戚打包回家的“荷包胙”。
其它的菜色變化較大,唯獨“荷包胙”初心不改。因為它是敬老菜。它芳香濃郁,肥而不膩,入口即化。
我愛家鄉的美食,愛家鄉初心不改的“荷包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