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航路開辟之后,歐洲的主要貿易通道逐漸從地中海轉移至大西洋沿岸,英國利用其處于大西洋航路中心的特殊地理位置,從事海外貿易。都鐸王朝為了加強封建專制,采取了鼓勵工商業發展的重商主義經濟政策,這一時期,傳統手工業,如呢絨制造業,出現了手工場,而采煤冶煉造船行業,也相繼發展起來,英國的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
伴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英國在海外的殖民掠奪,國內圈地運動的加劇,資本的原始積累加快,不僅在手工業,農業中出現了雇傭工人和新興的資產階級,而且一些原有的貴族演變為新貴族,新貴族資產階級化,擁有大量資本,并投資于手工場,與其他的資產階級成員有著共同的經濟利益。
從十六世紀中期開始,英國圣公會內部開展改革,出現了清教運動,清教徒主張清除英國國教會內殘留的天主教舊制和繁文縟節,提倡勤儉清潔的簡樸生活,后來,清教徒劃分成溫和派和激進派,前者提倡國教會內部改革,以實現凈化教會為目的,政治上提倡君主立憲,后者主張采用長老制,甚至脫離國教會,簡化儀式,放棄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提倡共和制。運動對英國革命起到了巨大作用。
1628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權利請愿書》規定:英國國王不經議會同意,不得征收捐稅,不出事具體罪證不得任意逮捕他人,和平時期不能隨意實行軍事法,不得任意在居民家中駐軍等,查理一世為了獲得議會支持,皮蠢了權利請愿書,但是后來又任意曲解,1640年,查理一世為了籌措戰爭經費而召開了停止了十一年的國會,但是這一屆國會召開之后,國會非但拒絕通過國王所需的經費,反而提出議會應該享有的權利等問題,查理一世一怒之下解散了這屆國會,這屆國會只存在了三個星期,稱為短期國會。由于國會迅速解散,倫敦爆發了示威抗議。
斯圖亞特王朝在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的統治下,封建統治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至1637年,蘇格蘭農民發動起義,反抗查理一世的專制統治,1639年,起義隊伍越過邊境進入英格蘭北部,蘇格蘭人民起義成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導火線。
短期議會解散后,1640年8月,蘇格蘭軍隊發起進攻,封建貴族迫于新的形勢,要求召開新的國會,查理一世無奈之下于當年11月再度召開國會,即長期國會,它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1653年,克倫威爾建立軍事專制政權后,解散長期國會,1641年,長期議會通過了反專制的《大抗議書》,列舉了查理一世近十年的一系列罪行,指出了天主教復辟的危險,提出了進一步改革的需求,要求保障工商業活動的自由,廢除各種封建特權,建立大臣對議會的負責制,限制主教的權力,建立長老會教派組織等。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初期,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反對封建專制主義的政治綱領。
1642年八月,查理一世宣布討伐議會叛亂分子,從此開始了第一次內戰。1645年1月頒布了《自抑法》主要內容為:不得同時具有議會議員和軍官的身份,形成獨立派控制軍隊,長老派控制議會的局面,1645年一月,議會頒布了《新模范軍法案》規定軍隊實行統一指揮,統一紀律法令,軍服歸一,實行強迫募兵原則,保證軍隊補充來源,他的實行是英國軍事史上的重大變革,從此,英國建立了以東部聯盟軍為基礎的正規軍,即新模范軍,它在加強會議軍的力量方面具有重大作用,這是英國歷史上第一支常備軍。
兩次內戰,英國國內的政治斗爭主要是在三個政治派別之間展開的。它們是代表大資產階級和上層貴族利益的長老拍,代表中等貴族和資產階級利益的獨立派,代表社會中下層人民利益的平等派。
第一次內戰結束后,控制議會的長老派為了獨吞勝利的果實,企圖解散軍隊,拒絕補發在戰爭期間欠發給士兵的薪餉,獨立派的高級軍官克倫威爾則首鼠兩端,他害怕軍隊解散后失去了依靠力量,又害怕士兵政治積極性增加,失去控制。平等派士兵在獨立派猶豫不決的時候,已經同長老派展開斗爭。克倫威爾為了控制士兵群眾,成立了全軍會議,并通過了“軍隊聲明”,表示軍隊不是為任何專制權力服務的雇傭軍,而是為了保護人民的正當權利自由。這一聲明的發表,標志著軍隊成為第二個政治中心。軍隊在1647年8月6日開進倫敦,平息長老派叛亂,在這場政治斗爭中,以軍隊勝利結束。
獨立派擬定了“建議綱目”主張建立一個君主立憲制度,國王保留,但是受到議會限制,議會由兩院組成,設國務會議,負責行政事務,平等派擬定了“軍隊事業”認為國家的一切權力源于人民,要求實行普選,取消上院等。
1647年在倫敦城外的普特尼教堂召開全體會議,以克倫威爾為首的獨立派軍官和平等派,圍繞關于未來國家制度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展開了激烈辯論,雙方的分歧主要圍繞兩個議題:選舉權,國家政權形式。
普特尼辯論是英國革命中,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1647年11月克倫威爾利用魏爾事件,乘機逮捕十四名平等派成員,其中三人,判處死刑,資產階級平等派受到嚴重打擊。
1648年,王黨分子又挑起了第二次內戰,但在克倫威爾的領導下,幾個月就打敗了王黨。1648年12月6日,普萊德上校率軍占領了議會,并清洗了186名議員,另有兩百名議員自愿退出議會。這就是所謂的普萊德清洗,只剩下五十人的議會,被稱為殘缺議會;接著議會通過了把查理一世作為背叛國家,內戰禍首,破壞法律和英國人民自由的罪犯進行審判的決議。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臺,由此,英國成立了英吉利共和國,標志著英國革命發展的頂峰。
1649年8月,克倫威爾率軍登陸愛爾蘭,愛爾蘭人進行頑強的抵抗,征服戰爭持續了三年,到了1652年5月,英軍終于控制了愛爾蘭全境。
在遠征愛爾蘭的同時,獨立派政府還在國內鎮壓了帶有原始共產主義色彩的掘土派運動,掘土派是代表城鄉最下層群眾的利益的派別,他們稱自己為“真正平等派”1649年6月,在溫斯坦來和艾威拉德領導下,集結二三十人,在倫敦附近薩里郡的圣喬治山上占領公有地和荒地,進行開墾和耕種。政府知道后,派遣軍隊強行趕走,因此至1650年,掘土派運動衰落了。
這一時期,克倫威爾的權勢迅速增長,為了馴服議會內的反對者,鞏固自己的地位,他于1653年四月驅散了“殘余議會”,在七月四日另組了一個小議會,因為小議會內有一名著名議員名叫貝爾朋,因此又稱“貝爾朋議會”。但這屆議會沒有成為克倫威爾馴服的工具,一些激進議員仍不斷提出社會經濟改革要求,克倫威爾和一些高級軍官對其施加壓力。并利用議員中激進派和溫和派的矛盾,由于一部分溫和派議員在1653年12月提出自動退職,因此貝爾朋議會隨之解散,1653年12月,克倫威爾解散議會,隨后擬定了一個憲法草案“施政文件”根據這個文件,確立了護國公制度,護國公制度的實質就是軍事獨裁,目的是維護資產階級利益,但非資產階級統治的常態,具有過渡性和臨時性。
1660年4月,查理二世在荷蘭的布列達發表了布列達宣言大赦革命參加者,實行宗教信仰自由,不變動革命時期發生的財產變化等,1660年五月,查理二世回到英國登基,斯圖亞特王朝復辟,英吉利共和國結束。
封建王黨企圖恢復革命前英國的狀態,但資本主義已經在英國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了,資產階級勢力不斷壯大,并于1679年提出了人身保護法,非依法院簽發的載明緣由的逮捕證,不得逮捕羈押;已依法逮捕者應視里程遠近,定期移送法院審理。但上述規定不適用于叛國犯和重罪犯,戰時或遇到緊急狀態。圍繞查理二世弟弟詹姆斯是否有繼承權的問題,輝格派認為,天主教徒沒有繼承王位的權利,他們提出了排斥法案,反對排斥法案者被稱為托利派,輝格派主要代表金融資本家,大商人和一部分土地所有者的利益,托利派代表大土地所有者和英國國教高層教士的利益,主張加強王權。
1685年,詹姆斯二世即位,他的一系列舉動引起了廣泛不滿,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動了推翻詹姆斯二世統治的政變,由于詹姆斯二世企圖恢復全面的天主教,由此,輝格黨和托利黨聯合起來,共同反對國王。1688年11月,在國會迎接下,威廉率領荷蘭軍隊在英國登陸,詹姆斯二世倉皇逃往法國,1689年2月,英國國會宣布,威廉和瑪麗為英國國王,英國進入雙王統治,史學家把這場革命稱為光榮革命,是英國資產階級立憲制度最終確立的標志。
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規定:國王無權廢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執行,國王不得干涉國會事務,議員的選舉不受國王干涉,議員有議會活動的自由等,在立法,稅收,軍隊方面對國王的權力明確作出了一些限制,使王權有所約束;同時,他也把議會的自由,議會的權利用法律文件固定下來。這樣權利法案為限制王權提供了憲法保證。
1689年,英國還制定了《叛亂法案》規定平時國王必須經過議會同意才能召集和維持軍隊,而且這支軍隊只能保持一年。為了防止國王排斥議會而獨斷專行,保證議會能定期召開,議會在1694年制定了一個《三年法案》,規定每三年必須召開一次議會,每屆議會的任期不得超過三年。
英國議會在1701年又通過了《王位繼承法》,對王位繼承做出了嚴格的限制性安排。并規定英國國王的王位不能傳給天主教徒,英國國王必須加入英國國教會;同時,還對國王的其他一些權利做出了明確限制。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世界歷史上資產階級對封建制度的第一次重大勝利,他摧毀了英國封建貴族的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聯合專政的君主立憲制國家,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消除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況,加速了統一的民族市場,形成了英國資產階級民族,加速了工商業發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經濟前提,使英國成為世界工業革命的策源地,成為西歐先進資本主義國家。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對歐洲和全世界都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他在革命中確立的資本主義議會制度比歐洲大陸進步的多,為歐洲各國革命樹立了榜樣,在革命過程中和革命后形成的英國資產階級思想體系和唯物主義世界觀,對后來啟蒙思想運動的產生和發展,對北美獨立戰爭和歐美其他國家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準備都起到了巨大作用。
然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仍然留有保守性和不徹底性,資產階級未與人民結盟,而與新貴族結盟,建立的是與君主相妥協的君主立憲政體,貴族院和許多封建特權仍被保留,人民在革命之后仍受新的壓迫與奴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