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來。」錢鐘書這樣形容婚姻。
「婚姻制度會逐漸走向消亡」,當代社會學家李銀河這樣認為。
「婚姻不應該成為女性的弱點」,《恨嫁家族》 林奕華。
婚姻對于中國的傳統家庭來說,是人生中重要的轉折點。無論是已經走進婚姻的人,還是在婚姻外徘徊不前的人,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煩惱。
昨天看了由兩位以色列女導演,歷時四年拍攝的紀錄片《中國剩女》,這部紀錄片講述了三位大齡女青年的婚姻現狀。在大多數人來看,關于“剩女”這個話題,已經不新鮮,但是“剩女”,在中國依舊屬于一個龐大的群體。
有人認為,「剩女」稱呼是對女性的一種歧視,她們不是被剩下的,她們只是在婚姻面前不想妥協而已。“剩女”自身的條件一般比較優越,接受過高等教育,有自己的職業,生活獨立自主。基于此,她們對另一半的要求也比較高,物質上有房有車有地位有收入;精神上還要給予女性一定的安全感,但是能達到這個條件的優秀男性并不多。
面對家長的逼婚,倍感壓力,她們活躍在相親市場,在一次次選擇中,徘徊取舍下判斷。
紀錄片中三位女青年的掙扎,也許可以對照當下許多未婚女性的心理歷程;而她們最后的選擇,也可以解答很多當代年輕人的困惑。
01 標簽 邱華梅 34歲 北漂一族 職業律師
邱華梅是來自山東農村的一位樸實女孩子,她經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學校,畢業后,留在北京做了一名律師。她談過兩次戀愛,最終沒有走進婚姻,原因是對方不做家務。
現代女性追求平等,在男方和女方都有工作的前提下,為什么還要女性獨自去承擔家務。帶有「大男子主義」傾向的男性,骨子里,還有男尊女卑的思想,他們只會從自己的觀點考慮問題,缺乏對女性的尊重。
邱華梅成長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所以她不想再次走進這樣的婚姻。爸爸媽媽為了要兒子,生了五個女兒,結果還是未遂人愿。
家庭中沒有兒子,在農村中會被人嘲笑「絕戶」,也就是斷子絕孫。這讓爸爸覺得比村里人「矮半截」,活的沒有尊嚴,沒有面子。在農村這種熟人社會關系中,每個家庭都沒有隱私,邱華梅年過三十,還未結婚,同樣會被村里人嘲笑,給家庭蒙羞。
姐姐對邱華梅嚷著說:「你不結婚你只考慮你自己了,你考慮過咱爸咱媽嗎?他們出去后,會被左鄰右舍怎么說?」
媽媽對邱華梅哭著說:「我去年生病了,我死之前就想看著你結婚有個伴,我就安心了!
邱華梅沉默了,面對親人們的逼婚,她心里五味雜陳。此刻的她很孤獨,一個人趴在窗戶邊,望著窗外,委屈地留下眼淚。
02 . 標簽 徐敏 中國傳媒大學畢業 電臺主播
徐敏來自北京的獨生家庭,學歷和工作和相貌在外人來看,都不錯。她經常參加相親交友活動,她說她自己想找一個「活潑開朗,真誠」的男孩子。
談過幾次戀愛,但都是因為媽媽不同意,最后終止了感情。
金融、公務員、 高級管理 、有房子 、家境不能太差 、身高不低于175cm、 不能接受農村家庭,最好北京人,這也是徐敏對男性的要求。
有學者說,現在年輕人是“戀愛條件化”,而不是講究“問世間情為何物,只讓人生死相許”。
在我國,婚戀問題更像是一個經濟問題,而非情感問題。男女雙方必須足夠清醒且原因面對現實,把各自的條件都擺出來,各取所需。
徐敏按照媽媽的要求去找另一半,媽媽的標準比較高,找著找著就把自己剩下了。徐敏的爸爸媽媽屬于門當戶對,從相識到結婚只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徐敏的媽媽也希望她能找到比自己條件要更加優越的男孩子。
徐敏的爸爸媽媽不是北京原住民,而是年輕時靠自己的奮斗,留在了北京。夫妻倆盡心盡力的培養徐敏,送女兒上高價幼兒園,讀好的中學,長大后又給徐敏買房子買車子。
知道這個原因,我們就不難理解徐敏媽媽為什么對女兒找對象的要求那么高了。花了半輩子心血培養出來的女兒,不會輕易嫁給一個條件普普通通的男孩的。
徐敏兩三歲的時候不聽媽媽的話,媽媽把她扔在大街上,一個人走了。在徐敏的印象中,不聽話就意味著被拋棄。
心理醫生對徐敏說:閉上眼睛,回想畫面,看著兩歲的寶寶,想不想抱抱她,還想對她說什么?
徐敏說:「覺得她挺可憐的,陪她等著。會說你不要生氣,以后聽媽媽的話!」
心理醫生:「是媽媽不對,而不是你不對。」
徐敏說:「我知道。」
徐敏沒有長大,沒有獨立,她無法選擇自由戀愛,無法脫離媽媽的眼光去過自己的人生。
03 . 標簽:蓋綺 書香門第 大學老師
蓋綺在她二十幾歲的時候,也是想找一個有房子的,家庭條件好的男性結婚。但她的父親,在47歲得了帕金森癥,在父親生病的這段時間,把家里的錢幾乎都花光了。
父親的病,也影響了她的擇偶標準。
幾年之后,父親走了,自己年齡也大了,蓋綺開始考慮自己的人生 。一個偶然的機會,她認識了現在的丈夫,來自農村,比自己年齡要小,不是門當戶對。女大男小,還是有些違背世俗觀念,兩個人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他們自己能接受,但是害怕父母不接受。
每個人的觀念有一個發展的過程,最后兩個人選擇走向婚姻。
蓋綺的丈夫認為社會角色需要自己來做,最終還是為了兩個人能夠生活在一起,婚姻的穩定性和年齡之間的關系不大。
他們在農村老家舉行了熱鬧的婚姻,村民敲鑼打鼓,鞭炮聲、鑼鼓聲,讓村民看來,婚禮很熱鬧。新娘蓋綺一個坐在屋子里,窗外的村民好奇地向窗戶內望著,此刻的蓋綺早已經沒有了少女時對婚姻的期待與興奮。
蓋綺媽媽對女兒說:「女兒出嫁是一個大事情,婚姻也是總要放棄一些東西,人類就是一個習俗,逾越不了,還是要走常人要走的路。」
蓋綺在婚禮儀式時和丈夫說:「以后和你擁有和創造最世俗的幸福。」
三位大齡女青年都很優秀,我簡單總結了一下他們的婚戀問題:
邱華梅 律師姐姐:與其說想要婚姻,不如說是想要一段平等的兩性關系,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建立的愛情。
徐敏 電臺主播:在媽媽眼光下生活的小女孩,渴望自由的戀愛,但無法擺脫媽媽的對自己人生的掌控。
蓋綺 大學老師 :在婚姻面前選擇了妥協,無論選擇單身還是走進婚姻,都意味著要割舍一些東西。
04 . 在三位女性的故事中,面對婚姻和生活中的問題,有些人選擇了妥協,有些人選擇了逃避,有些人繼續迷茫。
身為大學老師的蓋綺 ,看似有了一個完美的結局,結婚后生子。我把她的完美結局歸結于她的人格獨立。
她明白自己無論做什么決定,自己一個人都要去承擔后果。選擇結婚,就意味著放棄有趣的單身生活,選擇嫁給比自己小的丈夫,也要承擔一定的風險。她明白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女人要有一定的成就去支持你自己獲得一個更平等的生活,不能把養孩子養家房子去當成男人的責任。
她結婚后,換了工作,打算去廣州發展。一是想要一種安逸的生活,二是為了母親的養老問題,丈夫對此也選擇了支持。蓋綺的生活是掌控在自己手中,因為沒人給她去操心,去做決定,現實逼迫她必須選擇獨立。
我們看到她同時也用自己的實力,征服了婆婆對她的偏見。要知道,農村人的思想是最保守的,這中間她的犧牲和隱忍我們沒在影片中看到,但是一定是存在的。
生活中,很少有人、有電影能夠這么直白的告訴你,在愛情里,我們是殘缺的,我們還是不完整不成熟的“自我”。
電臺主播徐敏,從小接受了父母的安排,習慣了順從聽話,以至于在戀愛的問題,她還是繼續選擇聽媽媽的話,放棄了自己喜歡的人。她明知道是媽媽不尊重她的前提下,依舊聽媽媽的話,是因為她不敢面對不成熟的“自我”。她怕犯錯誤、怕承擔后果和責任。習慣了父母做決定、父母安排好一切的她,沒有勇氣走出家庭的舒適圈。
她哭著請求媽媽不要在干預她的戀愛,媽媽覺得她的要求很無理。其實她的委屈不是來自媽媽、外界,而是來自自己的不圓滿,自己的不獨立。
每一個在愛上等待救贖的人,是無法被拯救的,除了自救。
徐敏只有看清楚自己愛的殘缺,然后努力的去面對、接受、圓滿。這是每一個想要找尋并能找尋到幸福的女子的必經之路。
戀愛畢竟是兩個人的事情,一段平等的婚姻關系,如果沒有成熟的自我,因為父母的過度介入,最后也會把矛盾升級。
非誠勿擾節目主持人孟非曾說:「父母??對下一代婚姻的??介入??,分寸感??特別重要。??」
父母的過度介入同樣也是律師姐姐的煩惱,邱華梅最后選擇了離開中國,去法國留學。從某種意義上,是暫時逃避了世俗的社會觀念。
邱華梅的故事過于真實,讓我有些心疼她。
邱華梅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出了農村,來到大城市,給自己的家庭爭了光。但在她父母的眼里怎么也不理解,自己的孩子這么優秀,為什么會找不到結婚的對象,父母把原因歸結于她不想結婚。而女兒對婚姻中追求的平等觀念,他們更不能理解。
他們認為,農村里沒有多少人離婚,想著是女兒上學上傻了!
邱華梅是想結婚的,只是現實社會太過殘酷。她去參加相親活動,去公園相親角尋找機會,去醫院,焦慮自己的生育能力。
原生家庭的影響、農村戶口、加之相貌,讓她的競爭力削弱。一次次相親下來,對她來說是一次次的挫敗感。
邱華梅的父母,沒有文化,也不識字,因為在他們那個年代,解決溫飽都是問題。邱華梅是他們的第五個女兒,現父母已年老,老人希望看見她結婚,也并沒有錯誤。
她說:「就像中國女人裹小腳一樣,你腳多大都要穿進去,但對我來說,人生還有夢想,不想穿進去。」
于是她放棄找對象、結婚的念頭,去法國留學。
現在生活節奏過快,年輕人沒有時間去了解彼此,走進對方的內心世界,而是過于重視外在的附加條件,通過附加條件去了解人,去下判斷。
邱華梅傾訴道:她時常有一種在大海里的窒息感,即使逃出來了大海,逃到陸地上,還是要奮力的奔跑。就像逃生一樣,其實是很安全的,但是還是要不停的奔跑,不停的戰斗,敵人太多了,一邊戰斗一邊撤退。
她抱怨到:「好端端的人生過成這樣,過著一種戰斗的生活,一種逃亡的生活。」
家庭對于她來說,是一種負擔,是一種壓力。在家庭環境的影響下,她也無法做自己。
爸爸同意她到法國留學,在爸爸看來,出國留學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讓爸爸在村里人面前很有面子。臨走前,爸爸在院子中放一掛鞭炮 ,她哭了 。
去法國留學,開始做自己,她終于暫時逃離了父母的逼婚,也為家庭做了一些事情,為父母挽回了一些顏面。
現代女性普遍缺乏安全感,主流社會的幸福觀,是要結婚才可以得幸福和成功。在三十之后,面對結婚、生孩子,很多人開始焦慮。在世俗觀念面前,有些女性認清了現狀,認清了自己,選擇妥協。
還有一些女性,選擇獨立。而女性自我獨立,真正做“我”自己,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既要擺脫封建家庭和傳統倫理道德對女性的諸多束縛,同時也要抵制以愛情的名義帶來的隱性捆綁,以及現代家庭造成的另一層面的不自由。
無論是妥協還是獨立,女性都要先有自我,想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并為之奮斗,這樣的婚姻和人生才能獲得快樂,獲得自我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