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因為在家里閑著無事可做,托人找到了一份家教的工作,是幫一個快要中考的女生補文綜的功課。女孩兒是從上海來的,因為戶口問題不得不回到內蒙來參加考試。
青春的叛逆期遇上緊張的升學壓力,自然是迸發出了如同“火星撞地球”一般的火花。女孩兒的家長很無奈,也是和我吐槽兩句,沒想到原來的乖乖女在一周之內居然變成了自己的“減肥利器”,這“晴天霹靂”的轉變來的是那么猝不及防。
在我的印象中,我似乎并沒有經歷什么所謂的“青春叛逆期”,在大多數人正在經歷父母子女大作戰的年紀,我和我媽的關系卻處的和朋友一般融洽。從前覺得這一切似乎也并沒有什么不尋常,如今看來倒是頗為欽佩我媽的智慧。
當我和我媽說起這件事的時候,她又同往常一樣,開始和我滔滔不絕地講起了自己的“教育經驗”。經過多年的整理回顧,這些經驗倒也能集成一個方法論了。
尊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談起教育,這是我媽最喜歡說的話。她總說,“從孩子生下來的那天起,就已經是一個獨立的人了,她不是家長的私有品。生孩子是兩口子自己做的決定,孩子又沒求你們把人家生下來。”就因為這些話,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都覺得自己就像一個被拋棄的孩子如果我不是父母的孩子,又是誰家的孩子呢?我媽要是聽到這話,只會冷冷淡淡地回一句,“你誰的孩子都不用做,就做你自己就行了。”
的確,在我成長的這20多年來,我媽一直踐行著自己的理念。
上幼兒園的第一天,我媽就讓我自己收拾書包。不管忘帶了什么東西,這個責任都要自己承擔。在我的記憶里,我總是寧愿被老師罰站在教室的角落,也不愿意打個電話讓我媽把我忘帶的東西送過來。
上了小學,別人家的小孩兒拿著考試卷子回家,總歸還是能有個回應。考好了能有個獎勵,考砸了挨頓打。我媽最反對這種做法,在她的認知里,不管考好考砸,都是考給自己的分數,學習也是給自己學的,我哪里來的資格給孩子懲罰或是獎勵。還好我爸是個心軟的,要是看到拿著百分卷子垂頭喪氣的我,總會去旁邊的小賣部買包花生米以資鼓勵。
久而久之,我就習慣了這樣的媽,自己心里也把自己當作獨立的個體來看了。那年中考,我說什么也不想讓我媽留在家里給我做飯,可憐的老媽只能掐著表,趁著我回來之前跑去旁邊的商場逛超市。而我中午考完試回到家,就像往常一樣把半熟的飯菜熱一下,吃完就去午睡了。直到我媽告訴我真相之前,我都不知道我那兩天“媽媽在工作”的錯覺,是我媽精心編織的假象。而我,到此才發現,兒時的自由與獨立,并不是我媽放任的附贈品,而是她精心呵護的珍貴禮物。
孩子有權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在家庭里,每對父母都在竭盡全力給自己孩子最好的,甚至不惜“打腫臉充胖子”,苦心孤詣地營造出一系列家庭美滿的假象。而我的童年卻是活的分外真實,我媽最常和我說的就是,“我們可沒那么有本事,你想要什么得全靠你自己。”所以,從小我就覺得和家長提出要求是一件特虧欠的事,今天欠下的,以后遲早都得還回來。
小升初那年,因為沒辦法分配到好的初中,我們只能去各個學校參加他們自己舉辦的升學考試。每次去考試,都得從一群家長中插著縫鉆過去。一個孩子恨不得讓全家人都來送考,那場面真是比高考都壯觀。在我的強烈要求下,我媽一次都沒去送過我,主要是因為那時在我心里,也著實沒覺得這算是一件什么大事。還有就是在我媽的教育下,我總感覺家里正在瀕臨破產的邊緣,對我們家來說我媽最大的意義就是掙錢,這事兒可比接送我重要多了。
上大學以后,聽身邊的室友說起自己的成長經歷,總是離不開爸媽的“扶持”。上小學爸媽要托關系,上初中爸媽要跑關系,上高中爸媽得遞紙條,直到要上大學的時候,爸媽才肯低下頭說上一句“孩子啊,爸媽也就只能送你到這兒了,今后的路都要靠自己了。”這話話音還尚未落停,孩子轉眼就畢業了。爸媽又重新踏上托關系、跑關系、遞紙條的老路,費盡力氣就為了給孩子找一份穩定的“好工作”。可往往呢,孩子也不領父母這個情,最后一家人都心生怨懟。
“為什么我們為你付出了這么多,你卻絲毫都不知道感恩呢?”
“付出?呵呵,你從來都沒問過我想要什么!”
“你還小,你懂什么?爸媽都是為你好。”
“我不用你為我好,管好你自己就行了。”
你看,往往家長付出了那么多,孩子偏偏就是不領情。
就這件事情,我媽總是想的很開。從小到大,她從不替我做什么決定。高考那年我說想參加藝考,我媽二話沒說就同意了。后來我問起她這件事,她總說“我覺得人一輩子找到一件自己喜歡的事兒挺不容易的,你喜歡的,說什么我也要支持。這條路,走通與否,都是你自己的決定,這輩子就不會后悔。”
老話常說,關心則亂。做家長的,總是想把孩子像用風箏線拽住,不管飛得多高,這線頭必須得攥在自己手里。你想,那被拉住的風箏,怎能同天空中的鳥兒一般自由呢。誰的人生誰自己負責,家長做好陪跑人就行了,犯不著那么用力地牽著那根線。
做孩子的小粉絲
要說起這個世界上最認可我的人,我媽絕對數得上第一。從我上中學起,我媽就總是特崇拜我,那中欣賞是發自內心的,可不是現在人常說的鼓勵式教育。我媽常說,“要不是長江后浪推前浪,人不早就退回成猴子了。”在她的眼中,我是她新鮮事物的收集站,是青春活力的散發器。
我初中的時候流行用mp3,每周我都去我媽商店里下載音樂,我媽總是看著電腦,由衷發出贊嘆,“你看人家,來這兒一會兒就知道現在流行啥,咱們天天守著個電腦也不知道。”就因為這句贊美,我特喜歡和我媽講講流行文化。今天哪個歌特流行啦,明天哪個明星又有啥八卦事件啦,她統統都喜歡聽。要是換了大多數家長,聽了這些話,肯定要罵我不務正業了,但我媽在這方面倒是不尋常。到考試季特別忙,連和我媽多說兩句話的時間都沒有了,這就切斷了她的新聞來源。一考完試,她就主動來找我,必須聽才能完開心地干家務去。那時候我爸看我一回家,就說“小喇叭又要開始廣播啦!”
我高考那年因為準備藝考,回學校的時候已經一模結束了。后面幾次考試,總是在班里排倒數,眼看要高考,我心里那是相當緊張。為了能多節省點兒時間復習,我連晚飯時間都抽出來寫練習題。每次開家長會,我其實心里都挺緊張的。我媽也算是一個要強的人,就算平常再不在意成績,高考總還是要重視的。但整個高三,她從來沒因為成績的事說過我,后來她跟我說她那時就沒覺得我成績不好,還覺得我挺厲害的。我說都成績排名倒數了有什么厲害的,她就說“那咱還比別人多學了那么多東西呢,還有好幾個不參加藝考的人考的比你都低,媽就覺得你挺厲害的。”
今年我心血來潮,買了一個尤克里里。剛上手練琴,自然彈的是比彈棉花強不到哪里去。即便這樣,我媽還是能坐在那里,聽我把整支曲子彈完,在說上一句彈的挺好的。你以為光這樣就夠了嗎?如果僅僅是這樣就不叫粉絲了,她還會說“剛才那首歌真好聽,再彈一遍吧。”你看,愿意換著角度反復欣賞,這才算是一個合格的粉絲。
回到前面那個問題,孩子在青春期,很多家長都會疑惑,自己家的“乖乖仔”怎么突然變成了“嬉皮士”呢,其實這個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突然的變化,以前的一切不過是孩子的偽裝罷了。所謂變化,無非就是裝的累了,不想再裝下去了。
我媽常說,想讓孩子自由的、真實的活著,首先做爸媽的就得自由、真實。爸媽真的是這個世界門檻最低的職業,也是這個世界最難做的一份工作。在我們還沒學會怎樣和人相處的時候就有了一個需要我們精心呵護的孩子,我們又怎能強求零經驗的自己可以迅速成為一個合格的爸媽呢。
想要和孩子做朋友,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承認一個一直存在但從未真正認識到事實:我們沒有人能做到真正完美,“為你好”,不是搪塞錯誤的借口。
所以,我們為什么不能好好地坐下聊一聊呢,就先從說一句抱歉開始:
“對不起,我沒能成為一個值得你交心的爸媽,但孩子,你能不能再相信我一次,我不敢說我是這個世界上最懂你的人,但我絕對敢拍著胸脯保證,我是這個世界上最愛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