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女兒為作文要寫采訪錄而犯愁,我不會,很尷尬,女兒將語文書中那篇《小苗與大樹的對話》讓我看,文中是小記者采訪季羨林的一段文字,對季羨林我不太陌生,因在幾年前那時還沒有閱讀習慣的時候買過他的一本書,書名《讀書與做人》當時可能是特別想改善自己的為人處事,也因那時自己不諳世事,讀了后沒什么特別的感覺,只是覺得自己買了一本好書,感悟并不深刻。
有幸在女兒的語文書上讀到這篇課文真是喜悅,百度中了解到季羨林是中國著名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翻譯家,散文家,精通12國語言,是北京大學唯一的終身教授。
課文中季老談到他的觀點:一個小孩起碼要背兩百首詩,五十篇古文;培養中西貫通、古今貫通、文理貫通的21世紀的青年;文中季老還談到《古文觀止》,這本書是清朝康熙年間選編的一部供學塾使用的文學讀本,由清代吳興祚審定并作序,序言中稱“以此正蒙養而裨后學”,當時為讀書人的啟蒙讀物。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鐫版印刷??梢娭腥A之精髓多不勝數,我們后人真是要好好學習。
季老的觀點一直在我心中萌動,想當時自己讀書的時候沒有意識到這點,說起古詩記得完整的可能就是李白的那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有些可能就是知一兩句,現在女兒她們背的《唐詩三百首》我是孤陋寡聞,每當女兒問及古詩的意思,我都會讓她去查作業或是百度,不僅僅是語文,還有數學也是一樣的,女兒現在所學的數學教科書上有些內容我也是一知半解,有次還教女兒做錯了一道題,因此現在女兒不懂的我會讓她先去作業幫,自己先搞懂再做。季羨林在10歲的時候學校還沒有英語課的情況下就利用業余時間學習英語,他說早學比晚學好,學習外語的發音跟母語有很大的關系。
如今看再讀季羨林《讀書與做人》,有大徹大悟之感,還好任何時候認識都不晚。序言是“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盤古開天地,人類脫離了獸界進入人界,人成為人以后,就開始積累人的智慧,這種積智慧越滾越大,越積越多。人類之所以能夠進步,永遠靠的就是能讀書又能寫書的本領,書籍是貯存人類代代相傳的智慧的寶庫。這樣的傳承靠的主要就是書,書是事關人類智慧傳承的大事。
很慶幸自己能夠讀到這篇課文,深深明白季老對學習的觀點,對璽的文化基礎的培養以及自己對后續的學習也有了一個清晰的計劃,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公司有位同事已經退休幾年,但她身上的精神很是讓我敬佩,她的文化程度不是很高,但在技術力量上有目共睹,特別是她的CAD圖,讓人覺得特別專業的,不僅是技術上還是其它方面,她都很知曉,她在我們心中是知識淵博的“郭老”。
能夠百分之六十為他人著想,百分之四十為自己著想,他就是一個及格的人?!玖至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