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國際的視野來看,我國雖然是一個傳統文化積淀深厚的國家,是一個經濟大國、文化大國,但不是文化強國。從量的角度來看,目前世界文化市場份額,美國占43%,歐盟占34%,亞太地區占19%,其中日本占10%,韓國占5%,中國和其他亞太國家加起來才占4%。從質的角度來看,我們文化對內的凝聚力不夠強,對外的影響力不夠強,各種文化相互對比中競爭力不夠強。(蔣建國《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提高國家國家文化軟實力》,《人民日報》2011年11月22日)
是不是有些自慚形穢?
是不是感覺我們一直在坐井觀天?
妄自菲薄固然不可取,但妄自尊大也要不得。
像海綿一樣吸收國外先進的文化吧,我們要謙遜再謙遜,我們要奮起直追!
2.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感知的世界,所謂的色聲香味觸法,是按照嚴密的因果規律運作的一個流程,業感緣起的,有點像投影儀把我們的人生投射在墻上,我們誤以為有個我,有個所面對的世界。
投射在墻上的影像,是沒法改變的,把墻砸碎,也改變不了影像。
我們只能改變源文件,墻上的影像就改變了。每個人只能靠內在的改變,減輕我執,乃至徹底放下我執,就好比我們各自改各自的源文件,影像才能改變,之前的影像是永遠無法改變了。好在那些影像都是無常的,是如幻的。
可是,后面的如幻人生,不改源文件,就會越過越悲催,毫無懸念地悲劇,痛苦是沒有底限的,我的爸爸媽媽過了一輩子痛苦的日子,我的哥哥姐姐和嫂子們,也過了一輩子痛苦的日子。
現在,終于明白,我的那些所謂的管理,所謂的團體,所謂的理念,其實都是偽裝后的我執。
想去控制,想去占有,想去改變別人,所以,就會形成人于人之間的壓迫,施恩圖報,偽善欺詐,利益交換,道德脅迫,乃至種種精神控制。
出家后,我所學習到的生命的本質,就是徹底的平等,不二法門,沒有內外,根也是塵,心境一如。所以,戒律精神就是慈悲、平等和真正的自由。
不去改變別人,并不意味著不做美好的建設,而是,更懂得給與別人時間和空間,體恤別人,理解別人,尊重別人,愛別人,不用任何理由去碾壓別人,不用任何理由去欺凌別人。
真的能夠體悟到以“我這樣做是為你好”借口去改變別人,事實上是自私和無知的體現。我們只有用慈悲和智慧喚醒內心自我改變的動力,才有改變的可能,才有覺醒的可能。
改變別人,就是壓迫別人,管理別人,就是壓迫別人,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
現代管理中的一些說法,道理都是對的,但我在具體實踐中很多卻是越管越苦,越管越悲劇,越管越瘋狂,越管越神經,和我的家族悲劇一樣。
不是理論出了問題,是因為缺少一顆慈悲愛人的心,是控制人和利用人的心,所以任何好的方法都會成為有毒的東西。
出家后,我領悟到的佛法世界,只有愛人,沒有管人,只有眾生平等,沒有失控的權力和貪戀不舍的利益。
愛別人,一切都有理順的可能,管別人,一切的傷害都有了機會,只有改變自己,徹底放下改變別人的企圖,放下內心的種種有道理和沒道理的標準,我們才能更好地看清自己,才有機會理解愛人,學會愛人,才能把世間和出世間的各種事業平衡好,處理好。
真的很值得深入思維一下,人生,改變自己是神,改變別人是神經病。(比丘記事)
每天持守,積極有為,多行好癮,水滴改變。
自己變好了,言說才有力量,才可以引領他人求變之心。
執于自我,這也看不慣,那也瞧不上,今天訓斥這個,明天指責那個;自封救世主,改變那些“不順我意”的;結果只能是狗咬尿脬——一場空。
改變自己尚難,何況改變他人?
潤物無聲,不改變卻自生變。
3.繼續讀美國西格爾《青春期大腦風暴 青少年是如何思考與行動的》(到73頁)
基因和經歷決定了突觸連接的形成方式,以及網絡中各種各樣的部分如何互相聯系,成為回路。那意味著大腦中的改變一部分歸因于我們繼承來的遺傳信息,一部分歸因于我們的經歷。經歷使得能量流流過特定的神經元,從而使它們之間的連接得到加強。
在音樂、藝術以及數字時代的創新中,很多富有革命性的理論和塑造世界的方法正是他們的提出者在青春期時提出的。青春期是創新的黃金時期,正是在這個成長與改變的時期,大腦獎勵中心和皮層中發生的改變激發了富有創造力的想法,驅使青少年以新的方式來探索世界。
作為成年人,我們有時把青少年進行嘗試、創造新奇的驅動力看成是一種消極的改變、一個問題或是青少年“瘋狂”的一個表現。我既是成年人,也是青春期孩子的父親,因此能夠理解這種情緒背后的觀點。青少年追求新奇是一種自然且健康的傾向,如果把它看成是瘋狂,那么對雙方都沒有任何幫助。
當談及青少年時,情緒失控常常被看成是“瘋狂”。讓我們達成一個協議,不把這稱為瘋狂,而稱之為大腦在重塑與長和中的改變。
大腦掃描顯示,當給青少年看一張沒有表情的面部照片時,他們邊緣系統、杏仁核的大部分去會被激活,而成年人看同樣的照片時,只有前額葉會被激活。這說明,青少年在內心里很容易判定他人有罪,即使他人毫無感情色彩的回應也可能被他們看成是充滿了敵意,不值得相信。一個沒有表情的眼神或走廊里的一次碰撞都可能被青少年解釋為是故意的,即使那個眼神和碰撞完全是無心而為,也會引來青少年的惡語相向。了解這個科學發現有助于成年人理解為什么青少年會對我們的話產生那么強烈的反應。在我們看來毫無惡意的陳述,在他們看來卻可能是咄咄逼人的。
確實,冒險中蘊藏著新的樂趣。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大腦使青少年的恐懼感變弱了,更加有勇氣面對威脅與競爭。從生物學上看,恐懼減少、對新奇事物的興趣增強以及更有沖動性具有跨物種的共同目的。事實上,在青春期階段,唯一比冒險更危險的事情是不去冒險。
青少年常常覺得他們更需要同伴,而不太需要成年人。青少年是我們的未來,正是他們的勇氣以及他們有時離譜但富有創意的嘗試(試圖與眾不同),使得人類具有了適應性。如果我們想在這個脆弱而美好的星球上生存下去,便需要青少年獨創性的思維,為我們這代人以及之前的數代人所造成的嚴重問題尋求解決方法。(摘自61-73頁)
作為過來人,一定要充分寬容青年人,理解青年人,幫助青年人。
并且,要向他們學習,好使自己老化得慢些。
再者,給他們機會,讓位于他們,培養好他們,也是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