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來,兒子!跟媽一塊兒照個相!”我身邊一個四十來歲的女人,一邊用力擠開熙熙攘攘的游客,一邊回頭尖聲招呼著十來歲大的孩子,手里揮舞著的自拍桿更像是一根戒尺,無情地在人們眼前晃來晃去。
“照相可以,不過......你得讓我玩兒一個小時Ipad?!焙⒆勇龡l斯理地回應著,上揚的嘴角露出一份挑釁和得意。
“你這孩子,還跟我講條件!......你快過來?。]時間跟你廢話,快點兒!人那么多......”母親費勁的扭轉過身子,斜倚在圍欄上,一邊著急的催促著,一邊用手捋著凌亂的頭發,臉上浮現出擺拍的最佳笑容,“快點兒、快點兒!聽見沒有!”
“你得答應我玩游戲,要不然......我就不照!”孩子脖子一擰,將手里拿著的一根樹枝隨意扔了出去,原地沒動。
“愛照不照!求著你呢!”母親不高興的撇了他一眼,晃了下腦袋,重新擺好姿勢,嘴角微微上揚,睜了睜被陽光晃成一條縫的雙眼,擠出了個僵硬的笑容,接二連三的按下了拍攝按鈕。
手剛放下,她就被旁邊等著照相的游客給擠了出來。站在兒子跟前,一邊拍打著腿上的塵土,一邊抱怨道:“讓你照個相這么費勁兒,就知道Ipad,早晚玩兒瞎了你的眼!......你多大了,沒一點兒自覺性,這點兒事還用我說?......不照甭照,隨你便,我還怕了你不成了!不懂事的玩意兒!”
此時的孩子一臉的不服氣,眼睛直勾勾的盯著母親的臉,大聲喊道:“以前我跟你照相你就讓我玩兒,為什么現在就不行?就不照,誰愛跟你出來玩兒?沒完沒了的照相,真煩人!”
“不愛出來就甭出來!你當我愛跟你出來呢......”母親賭氣的甩完話,轉身就走。
......
小區里,兩個孩子為玩球的事爭執起來,一個使勁地抱著球不給,另一個一邊搶,一邊用腳踢對方。
孩子的父母趕緊跑過來,問個究竟。
小A說:“我想玩兒球,他不給我?!?br>
小B撇嘴道:“這是我的,就不給!”
B爸蹲下對小B說:“她是妹妹,你得讓著點兒人家?!?br>
小B回應道:“我為什么要讓著她?”
“因為你是男子漢啊”,B爸說,“而且你要學會跟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才行啊?!?br>
小B表情嚴肅的說:“我不,我就不給她玩。這是我的球,我不想給她玩?!?br>
B爸轉過頭對小A說:“寶貝兒,要不咱不玩兒這個球了,叔叔給你找個其他的玩具吧!”
小A扭著身子撒嬌:“不嘛!我就要玩兒這個!”
“你要學會分享,你知道嗎?”B爸接著對小B說,“分享才會好玩兒嘛,不分享怎么好玩兒呢?快,快,分享,分享......”
“就不!”小B倔強的把頭一扭道。
“你這孩子怎么這么不聽話呢!”B爸猛地站起來,眉頭擰成一團,用手半推半桑著孩子的肩膀說,“真是的,不分享以后不帶你出來玩兒,快點,分享!我數三下:一、二、三!你聽見沒有......!”話沒說完,B爸一手奪下孩子手里的球,遞給小A,小B哇地一聲哭了起來。
......
“趕緊的,閨女,今兒又遲到了!”街道旁,一個媽媽背著書包,提著飯兜,急匆匆地邊走邊說。
“哎呀,著什么急??!你上學還是我上學?”女兒跟在母親身后小聲嘀咕著。
“你看看,都幾點了,讓你早睡早起,每天都磨磨蹭蹭的,穿個衣服能把誰給急死!......我告訴你啊,從明天開始,我再早叫你十分鐘,老師都找我說好幾回了,你們班就你老遲到……”母親不耐煩的回應著。
“媽,你看看我鉛筆盒在書包里嗎?......對了,還有昨天發的語文卷子,你給我擱哪兒啦?”女兒突然打斷母親的話問道。
“你鉛筆盒帶沒帶問我啊……語文卷子,我昨天就給你放書包里啦。真是要了命了!”母親邊說邊停下來,抬起一腿支撐著書包,匆忙的在里面胡亂的翻著,“說了多少次了,自己的事兒自己想清楚,丟三落四,沒一天帶齊東西的,不是給你送彩筆,就是給你送飯盒,你說說,你還能記得什么?就差把你自己給弄丟了!”
女兒不再說話,站在一旁看著母親,像個沒事人兒似的。
......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碰上類似的情況,或許你覺得孩子不懂事,或許你認為他們自理能力差,但其實真正的問題在于:** 這樣的孩子不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這些問題包括對自己的管理,也包括和外界的人際交往。
于是有些父母會采取批評教育、謾罵威脅的方式嚴加管教,也有些家長會試圖討好孩子、逃避現實,總覺得孩子還小,等長大了自然而然地就學會了。事實上,這兩種處理方式都不太有用,即便當下能遏制住孩子的不良行為,但從長期效果來看,并不能塑造他們良好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原因在于沒有抓住問題的真正所在,即他們心里的信念系統。
信念系統,就是我們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的總稱。我們對人或事物的反應、做與不做某些事、內心的推動力等原動力,都來自于信念系統。當了解自己的信念系統,并掌握提升它的技巧后,我們的人生便會更有意義、更有所得、更開心了。所以對孩子來說,我們的任務是幫助他們逐漸建立起健康的信念系統,讓孩子學會解釋和判別做出行動的理由,以及發現行動的結果和世界產生的種種邏輯,從而自覺地采取良好的行動或改變原先不恰當的行為。
簡單的操作步驟是:
一、挖掘孩子行為背后的信念
你看到的現象,不一定就是問題的真正所在,只有找到了問題的真正所在,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案例一中的男孩不是不懂事的問題,而是覺得“游戲對他來講太有吸引力了,根本無法自我控制”,所以在任何時候他都要創造條件以換取玩游戲的機會;案例二中的小B并不是不會分享,而是他根本不明白為什么要分享以及如何在滿足自我和分享間保持平衡,結果爸爸的行為讓他從此認定“分享的過程是痛苦的、不愉快的”,他恨和別人分享;案例三里的女兒則堅信“我能不能管理好自己并不重要,反正有人替我操心,我不需要為自己的事情負責”。所以,只有了解了孩子行為背后的信念,才能知道他們一系列不當行為的根本原因,解決了這一原因,才能長期的、持久的讓孩子發生改變。
二、跟孩子討論當事人彼此的感受
只有讓孩子學會識別、承認、面對內心的感受,才有可能讓他們擁有同理心。擁有了同理他人的能力,才能在解決問題時兼顧考慮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需求,采取更為合適的行動。
我們可以經常問孩子“你現在感覺怎么樣”、“你猜那個小朋友會有什么樣的感覺”、“故事里的小女孩會不會感到有些遺憾呢”之類的問題,而不是用“哭什么,有什么好哭的”、“害怕是懦夫的表現”、“無助只能說明你沒出息”之類的語言來代替,否則的話,孩子的內心就會變得越來越冷漠、沒有溫度,更不會體諒他人了。所以當我們抱怨孩子從來不會體諒父母的時候,要反思自己是否教會孩子如何同理別人的感受了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和孩子談論感受的時候,一定注意不要加任何的評判,讓孩子們感到無論說了什么,都沒有對錯,都是安全的,慢慢的才會讓他們都擁有一顆玻璃心。
三、與孩子一同尋找改變/解決辦法
首先用頭腦風暴的形式,不加評判地和孩子一起列出解決問題的所有辦法,然后嘗試通過角色扮演、故事或手偶游戲推敲所列辦法的可行性或是否有需要修改的部分,加以完善。
例如案例二關于分享的問題,或許你和孩子能想出“每人玩十分鐘”、“一起玩關于球的游戲”、“交換其他可以代替球的玩具”等諸多辦法,然后嘗試著做角色扮演或角色互換,將每一種方法嘗試預演,并體會在此過程中的感受,當雙方感覺都不錯的時候,往往便是最佳的解決方案了。
四、讓孩子參與預估行為后果
通過我們的提問,或許還會用上角色扮演的方法,引導孩子預測行為的后果是可行的,還是不可行的;是能被接受的、安全的,還是不被接受。例如案例一中孩子無限制的使用Ipad玩游戲的問題,除了孩子提出的“可能會損壞視力”、“影響身體健康”、“影響學習成績”等后果,也可以坦白說出“害怕游戲使孩子成癮”的擔心,并詳細描述成癮后的狀態和后果。一旦孩子能夠清晰地認定某個行為的后果是否安全、可否被接受、能否受歡迎、雙方感覺是不是良好......的時候,他們便會在內心形成一個規條或信念,到時你期待的行為也就會自然而然的發生了。
所以,簡單總結下讓孩子成為解決問題的高手的四步法:
一、挖掘孩子行為背后的信念;
二、不加評論地跟孩子討論感受;
三、與孩子一同尋找解決辦法并加以預演、篩選;
四、讓孩子參與預估行為的后果,從而形成信念。
和孩子行動起來吧,堅持一段,時間會給你滿意的答案。
在生活中,我們最怕的不是批評指責、也不是討好講理,而是冷漠忽視。所以我衷心的希望大家能彼此交流,在評論區哪怕只留下一個字、一個表情,也是對我最大的鼓勵。不盡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