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漸漸熟悉起來,盡管有時也叫錯名字。他們從各自的地盤走出來,隨便找個地方玩耍。
? ? ? ? 他們懂得了玩具應該與其他的小朋友分享,全部霸占是不對的。每一個孩子都愿意分一些給別人。不過,有的大方,有的小氣。為了公平,老師常常平均分配,你一個,他一個……他一個,你一個……孩子們誰也不覺得這樣做麻煩,反而會高高興興的。他們間一旦因爭搶發生沖突,好多時候是用這一招解決的。也有的小朋友根本不在乎玩具的多少,有伙伴玩就行。
? ? ? “大家一起分享”,這句話變成了他們甘愿接受并身體力行的原則。他們動不動就把它掛在嘴邊,仿佛它是具有魔力的法寶,一出口就能讓他們心想事成。的確,大多時候是靈驗的。因為幾乎每個孩子都希望彼此快樂,一同游戲。他們不希望看到同伴難過。偶爾有小朋友哭鬧,他們會圍上去勸慰,用小手替他擦眼淚。還會把好玩具分給他,哄他開心,對此漠不關心的很少。
? ? ? ? 別看他們年紀小,卻極為自尊。(他們的心智是完整的,能做出獨立而真實的裁定——愛默生)一旦你的行為讓他受到侵犯,他會堅決維護自己的尊嚴。決不妥協和畏縮,哪怕是一絲一毫。本來高興與人分享,但未經他的同意,你擅自做主,他會認為這是在輕視他,在搶奪他,在欺負他。他拒絕給與,還嚴重警告:“我不同意”。吃了閉門羹的孩子,只好學習別的小朋友友善而禮貌的態度,終于被允許,嘗到了分享的快樂。(有榜樣的教導,有同伴的助長……教育可算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培根)
? ? ? ? 三四歲的孩子,總是喜歡無拘無束,怎么高興就怎么做。他們不會放過任何一處可以令他們開心的角落。有時幾個人擠在窄小的課桌下,好像隱蔽在防空洞里面,又安全又刺激,絲毫也不覺得憋悶。大人們眼中的不可以,在他們心里沒有概念。他們也不會盲從大人的觀點,他們絕對服從自己內心的聲音,他們是自己的主宰。他們不喜歡暢通無阻,恰恰相反,他們總是在自己行進的途中,制造障礙物,迂回曲折地前進。一個跟著一個。他們天生不怕困難,哪里跌倒,便爬起來;磕碰了頭,下次便彎下身躲開;想鉆過低矮的洞口,必須蜷縮身體,忍受黑暗,他們對此無師自通。阻礙讓他們學會靈活變通。倒是我們大人,無緣無故地想替他們做主,竭盡全力的想為他們掃清羈絆,結果導致他們失去了沖破阻力的樂趣。
? ? ? ? 孩子們越來越親密,越來越離不開玩伴。他們喜歡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有說有笑地玩游戲。他們的角色總是不停地轉變,一會是爸爸,一會做孩子,一會是僵尸,一會又成了怪獸……似乎無所不能。他們間彼此配合的相當默契,一個眼神都能心領神會。他們沉浸在他們編織的童話般的世界里,無比的快樂,無比的滿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