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孟,今晚出來浪!好幾個大學同學都來了,對了,還有當年那個“她”喲。
B: 啊,她也來了。可是……我這還有一份報告沒寫完,今晚肯定要加班,明天一早老板就要。我也好想去……好心塞
類似場景你遇到過嗎?郁悶、糾結?
沒有特殊原因,誰愿意成天加班。可是任務沒完成怎么辦。有人說,領導布置的任務太滿、不合理,時間根本不夠用。
其實,只要愿意花時間琢磨,是有可能從解脫自己的。
為了提高工作效能,筆者結合自己親身經歷與書籍理論,針對任務管理與時間分配,提供了三種方法,相信對你會有所幫助。
先看一個案例:
假設下午上班時間為14:00-18:00,待辦清單如下:
1.同事剛買了一個游戲手柄,叫你快來一起玩會,預計耗時15分鐘。
2. 曾是班長的你,計劃召集幾個在同城市的老同學,后天一起看望老師,預計召集、商議具體事宜耗時30分鐘。
3.? 明天女朋友生日,預定鮮花,預計耗時10分鐘。
4.媽媽手機欠費,請你幫忙充值,預計耗時2分鐘。
5.? 準備部門會議材料,預計耗時90分鐘。
6.? 領導請你幫忙重新安裝win10系統與相關軟件,預計耗時60分鐘。
7. 16:00參加部門會議,研究一個新項目的可行性,預計耗時60分鐘。
8.水筆即將用盡,需要填申請表,請領導閱簽后到后勤部門領取,預計耗時20分鐘。
9.? 工作郵箱3封郵件需要回復,預計耗時15分鐘。
我們暫時放下這些事,先一起看幾個方法。
一、多線程工作法
多線程工作,指在同一時間段內,同時完成多件任務。與之相對應的,是人們通常采用的單線程工作,即按順序一件一件完成任務。
人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時,工作效率較高。同時進行多項任務時,注意力會被分散,影響效率。
人體肌肉具有記憶效應,同一種動作重復多次之后,肌肉會形成條件反射,完成動作時消耗的注意力會很小。如:步行、跑步、游泳、騎行等。此外,“等待”幾乎不耗費注意力。
因此,為了保持工作效率與質量,多線程工作法的核心是在同一時間段內,將注意力分配給一件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任務,以及一件或多件占用較少注意力的任務上。
由于切換任務也需要耗費注意力,建議運用一些工具自動提醒,節約注意力。如微信“助理來也”、鬧鐘提醒等功能。
舉例:1.邊跑步邊聽書,跑步運用肌肉記憶,耗費較少注意力,聽書占用主要注意力;
2.上班爬樓梯,不坐電梯,既節省等待電梯的時間,避免電梯擁擠,又獲得運動健身的效果;
3.下載電影的同時,去倒杯水,準備零食。下載完成即可邊看電影邊喝水吃零食了。
4.經典案例:華羅庚的“燒水泡茶”——洗凈開水壺后,灌水,燒水。利用等待水開的時間,洗茶壺、茶杯,拿茶葉,等水開了泡茶喝。
小結:多線程工作,是在盡量不影響工作成效的前提下,合理分配注意力,利用肌肉記憶、等待占用較少注意力的特點,提高時間利用率,同時完成多項任務。
二、時間管理的四象限法
時間“四象限”法是美國的管理學家科維提出的一個時間管理的理論,把工作按照重要性和緊急性兩個維度的不同程度進行劃分,橫軸為緊急性,縱軸為重要性,分為四個“象限”。
處理緊急事務,由于時間緊迫,容易產生思想負擔,為求迅速完成可能出現考慮不周的問題。
處理重要事務,由于事情產生的影響較大,容易有較大精神壓力,往往需要周密思考或討論研究。
處理事務時,高時效與高質量難以同時兼顧(太快容易出錯,完美需要時間打磨),要尋求一個平衡點。
第一象限:重要又緊急
時間緊迫又很重要的事,無法回避也不能拖延,必須首先處理優先解決。如:客戶投訴、財務危機、重大項目的談判,重要的會議工作等。
重要又緊急的事,馬上做。但要盡量避免事務發展到這一階段,前文提過,高時效與高質量難以同時兼顧。長期處理重要又緊急的事,精神壓力大,勞心勞力,對身心健康不利,應設法減少出現這類事務的發生。
第二象限:重要不緊急
雖然不具有時間上的緊迫性,但具有重大的影響或深遠的意義。如:建立人際關系、人員培訓、制訂防范措施等。
重要不緊急的事,計劃做。充分運用時間寬裕的特點,思想上重視其影響與意義,周密思考,制定計劃,提前做好部署安排,當事件發生時可以從容高效完成,而且避免將事情演變成重要又緊急的狀態。成語“未雨綢繆”就是對此類事件的形象描述。
第三象限:不重要不緊急
既沒有時間限制,也沒什么影響或意義的事,大多是些瑣碎的雜事,如:發呆、上網、閑聊、游逛等。
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放松做。閑暇時間作為放松身心的方式,注意掌握“度”,此類事務不宜耗費太多時間。
第四象限:緊急不重要
時間上雖然緊迫,但對你的影響或意義不大,如:無謂的電話、附和別人期望的事、不速之客、打麻將三缺一等。
緊急不重要的事,授權做。這些不重要的事件往往因為緊急,容易誤以為重要,不注意就占據自己的寶貴時間。解決方法是自己把握好關鍵點,具體事務讓別人去做。
有種特殊情況:若出現兩件事情同屬緊急狀態,優先處理耗時較短的事。理由是既然是緊急的事,你肯定要處理,早晚的事;當你處理耗時長的事時,惦記著另一件事或被別人催促,會影響效率。因此,集中注意力先搞定耗時短的事。
綜上,平時多思考,早計劃,多做重要不緊急的事;重要又緊急的事,抓緊完成,但要盡量減少此類事件的發生;緊急不重要的事授權別人做;不重要不緊急的事,少量時間放松時做。
三、“石頭裝筐”法
假設有一堆大小不一的石頭和筐,在不切割石頭的情況下,要將所有石頭裝入筐內,怎么裝最節省筐?根據常理,我們都知道,主要由以下兩步完成:
1.先將石頭裝入與其大小最匹配的筐,即大筐裝大石頭、小筐裝小石頭;
2.再將小石頭裝入仍有空間的大筐。
現在,我們把成塊的充裕時間看作大筐,碎片時間看作小筐;長時間完成的任務(以下簡稱“長時任務”)看作大石頭;短時間完成的任務(以下簡稱“短時任務”)看作小石頭。
由于任務被打斷后再重新開始,需要重新恢復注意力,重新進入狀態,影響效率,所以我們盡量避免石頭(任務)被切割。
同理,我們得出結論:
1.用成塊的充裕時間優先處理長時任務。
舉例:上班的4小時,優先處理耗時3.5小時的分析報告,而不是零散事務。
2.用碎片時間優先處理短時任務。
舉例:過10分鐘就要開會,此時優先處理電話、信息或郵件回復、話費沖值、水電交費、刷朋友圈等短時任務,不宜寫作等長時任務。
3.成塊的充裕時間仍有空余時,再處理短時任務。處理任務時盡量不被打斷再接續,以免降低效率,增加耗時。
現在我們一起用文中提到的方法,看看如何解決開篇的問題。
下午的工作時間14:00-16:00,共4小時,先找出重要又緊急的事、利用等待時間可多線程工作的事,將石頭有序填筐:
1.填寫水筆申領表,帶去領導辦公室,請他閱簽,表格交同事代領水筆一起用(14:00-14:15)
2.使用一鍵還原功能幫領導安裝系統及軟件,開始自動安裝即可離開(14:00-14:15),完成再回來收尾(15:52-16:00)
3.幫媽媽手機充值(14:16-14:18)
4.準備部門會議材料(14:20-15:50)
5.部門會議(16:00-17:00)
6.召集同學看望老師(17:00-17:30)
7.回復工作郵件(17:30-17:45)
8.預定鮮花(17:45-17:55)
9.致歉同事,來不及體驗其新手柄,或下班時間有空再玩(17:55-18:00)
完成工作的方法是愛惜每一分鐘。有目標,肯努力,固然很好;搭配正確的方法,讓你如虎添翼、事半功倍。
感謝您的耐心閱讀。如果對您有幫助,勞駕點個贊,也歡迎分享給您的朋友。寫作不易,摸索中前行,且贊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