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不再年少的傻逼身上依然存有太多輕狂固執(zhí),慘淡的現實,淋漓的鮮血。因步履維艱,所以咨諏善道。總結出經歷和學習是成長最好的伙伴,于學習,他想探秘心理學這個對個人而言十分神秘的領域。
紛繁復雜,高深莫測是個人對心理學類書籍的第一印象,但是莫頓·亨特對心理學的講述卻別具一格。以心理學的發(fā)展時間為線索,從蘇格拉底到米勒,猜想者進化為集大成者,脈絡清晰,結合實例闡述詳細而又不單調乏味,讓人觸動頗深。書中知識十分豐富,受到啟發(fā)的地方也很多,這里簡述一二。
心理學派別觀點優(yōu)劣之分
現代心理學誕生源自馮特在孔維特樓進行的第一次心理學實驗,悄然問世,未有一絲張揚。各類派別觀點在心理學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不斷進化,同一時期不同觀點的碰撞也讓心理學更為奪目,初始階段的馮特心理學、動力心理學和行為心理學等等,為以后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基礎。到專業(yè)化與集大成者期間的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及認知心理學等等。立場不同以致觀點不一,流傳至今已說明了它們各自的價值。存在即合理,派別觀點并無優(yōu)劣之分,效用大小因人而異,示具體情況而定。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
感性主義使他愿意相信人性本善,科班出身對理性經濟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初衷亦深信不疑。時常膚淺的相信善良可以定義某些人某些事,結果往往事與愿違,現實分分鐘教你做人;偶爾站在理性一邊,驀然回首,發(fā)現“面目全非”。品味心理學的故事,也許以下一系列的實驗結果會讓你瞠目結舌卻有一種不期而遇的感覺。
1、囚徒困境
2、斯坦福監(jiān)獄實驗
3、旁觀者效應
人的本性之中都會有善良,當然也存在惡念,我們絕大部分的表現往往受到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或是根據之前類似“行為”沉淀的經驗教訓來調整自己的思考、行為模式。而在這逐利的世界里,惡行一般“收獲”頗豐,善良往往被人利用。即便如此,依然要相信只有善良才會給人們帶來感動的力量。而如何運用善良,讓它有處安放,則要在生活過程中不斷摸索總結。
行為的最初起因是什么
根據書中對心理學的分析,動機是人類行為最初的起因,即為滿足某種需要而產生并維持行動,以達到目的的內部驅動力。人們的一些行為往往是為了獲得某種回報或是達成一個怎樣怎樣的目標,以此為前提付諸行動與努力,例如我們的升學考試、工作培訓及計劃規(guī)劃等,目標與回報作為一種動力,稱之為外顯動機;當然,人們也會有一些行為是某種“感覺”或者無意識的因素導致,并沒有明顯的目的性,例如對于流浪漢的同情心、個人生活中的習慣表現或是親友之間感情表達等,付出之前不會去計較結果,稱之為內隱動機。動機還有其他的分類,但是,正確的選擇卻至關重要,因為動機往往決定了行為方式。隱性動機成為強調結果行為的起因時,南轅北轍;外顯動機使用廣泛,然而并不是情感表達行為起因的最好選擇。
也許,有的事情可以用“簡單”概括;也許, “復雜”才是所有行為的最佳詮釋。這個世界會很復雜,也會很有趣。
再出發(fā),將會有所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