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在職場的人都會偶爾蹦出“不想干了”的念頭。只是有的人真的就走了,有的人也就只是想想而已。就像婚姻的七年之癢一樣,職業到了一定的程度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沒有職業激情,提不起興趣,工作壓力太大,人際關系緊張,上升通道受阻……原因有很多種,想法卻只有這一種。怎么辦?干還是不干?不干吧,立馬就沒有經濟收入,想找個自己喜歡的也不容易。這可能是進入職場倦怠期后,人最糾結的地方了。你有這種糾結嗎?
“不想干了”的背后都是有原因的,不能簡簡單單的一走了之,找到癥狀對癥下藥才是關鍵。你有沒有想過這種情況:在自己喜歡的領域努力的玩,而且還有滿滿的成就。是不是很爽?當然也有人實現了,對很多人來講還是有點難!喜歡的事情,養活不了自己;能養活自己的,又不喜歡。
不想干了,一種是錢沒給到位,一種是傷心了,還有第三種情況就是自己不知道想要什么。
==== 1 ====
錢沒給到位的問題最好解決,一方面是向公司提出加薪要求,另一方面是尋找更高薪水的工作。但有一個條件就是你的付出是不是值那么多!有的人剛剛上班三個月,對好工作的定義是“錢多事少離家近,位高權重責任輕,睡覺睡到自然醒,數錢數到手抽筋?!闭垎枺哼@種工作你能配得上嗎?中國有句古話“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且不說不好衡量的品德,僅僅能力可怕就差著十萬八千里呢吧。真正的好工作是自己的能力和崗位要求相匹配的,準確一點就是發揮你能力的80%左右就能做好這項工作,你還能留20%的精力繼續學習和提高。如果能力不足的話,加薪是不可能的。尋找另一個高薪工作的機會也是沒有的。如果能力完全能夠勝任工作了,不加薪就換吧,也沒有什么可猶豫的。
==== 2 ====
傷心的問題不容易量化,如果100分算是傷透了心,0分算是沒傷心的話,能不能給出一個具體的值。傷心程度很重要。為什么這么說呢?就像健康、亞健康和病態一樣,亞健康狀態一般是不會找醫生的。我們都會通過自我調節來消除亞健康,或者說只要不影響正常生活,亞健康也是可以接受的。只有真的病了,影響到工作生活了,我們才會去找醫生。傷心也是一樣。如果沒傷到要走的份上,還是自我調節吧。
如果真的傷到心了,大致也會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就是你的領導對你橫挑鼻子豎挑眼,你做什么他都看不上。他對你的工作結果不滿意,認為你的能力存在問題,不能勝任工作的要求。那你就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能力和崗位要求,缺什么補什么!當然是補自己的各種能力。另外一種情況就是你對崗位職責的要求,或者說是領導對你的要求你不清楚。導致你交付的結果和領導的預期存在偏差。領導說你去把打印機里面的東西給我拿來,結果你跑去半天,把整個墨盒硒鼓搬了過來。其實就是讓你拿兩頁紙而已。說的人認為自己說清楚了,聽的人卻沒理解是怎么回事。典型的信息不對稱,屬于溝通不到位的問題。加強溝通,調整溝通方式和技能就能解決這個問題。歸根結底還是能力問題!不過這不是專業技能,而是通用的溝通技能。
==== 3 ====
第三種情況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這種問題最難解決,無欲則剛,沒有需求的人就是鐵板一塊。你想幫都不好找地方下手!你問他對什么有興趣?——不知道;你問他對什么有激情?——不知道;你問他想干什么?——不知道。這種人俗稱360度全方位無死角迷茫。不知道、沒興趣,有點兒混吃等死的感覺。人不可能沒有需求!探索到他們的興趣和需求,讓他對自己的需求有清晰和明確的認識,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我知道你為什么不想干了!如果你不想干了就來找我吧,或許我能幫助你!讓你在自己喜歡的領域努力的玩,而且還有滿滿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