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量子管理者》一段時間了,重新復盤一下還是覺得這是一本超過自己現有認知境界的書。也許是理科生線性/機械思維太根深蒂固,對書中提到的量子思維及其原則的優越性不置可否,覺得作者用了很多定性的論述,沒有事實依據。不過,《如何閱讀一本書》告誡人們,評判一本書的前提是先要讀懂它。我想我至少也要有這樣的美德,先讀懂才進行評價。而且,我相信,讀完沒有共鳴感大多是自己的原因,自身的經歷、認知、思維方式還需要拓展。此外,如果一本書一遍就讀懂、讀透了,也就說明其作用不大了。
我們處于知識爆炸性增長的年代,以至于不經意間會被各種負面情緒的碎片擊中:學習時貪婪,消化不良時郁悶,痛苦不堪時反思,行動不順時抱怨,看到別人進步時嫉妒。這一秒在滿足的蜜罐里樂不可支,下一秒可能又陷入恐懼的深淵,在情緒切換的火花中耗費了寶貴的精力。多少過來人告訴我們要慢下來,要目標明確,要循序漸進。可是,我們的生活,卻還是如同脫韁的野馬,自顧自地向前狂奔。
其實,我們大部分的折騰,都是為了讓自己好受一些,都是為了讓情緒處于自己的控制范圍內。所以,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是不得不修煉的技能。《量子管理者》中關于“動機”部分的章節觸動了我。書中的“動機量表”,是一個很好的情緒管理工具。
作者認為,主要有四種動機驅動著當今的資本主義及商業,并形成了數百萬人的工作文化。這些動機包括:自大、憤怒、貪婪以及恐懼。這些負面的動機,造成了很多負面的影響,比如耗盡資源、商業中的自私自利和腐敗、人與人之間的猜疑以及恐怖狀態等。而在上述四個動機之上,存在更高層次的動機,他們會讓我們更幸福和自在,比如自尊和自我實現。
作者與伊恩?馬歇爾在馬斯洛的需求理論的基礎上,豐富了更為詳盡的動機類別,提出了層次理論。層次理論將動機豐富到16種,其中積極的動機和消極的動機各占一半。這些動機按照-8到+8的順序進行排列,形成一個“動機量表”。具體如下:
積極動機包括:
+1(探索)、+2(合群與合作)、+3(內在力量)、+4(專精)、+5(創造力)、+6(服務精神)、+7(世界靈魂)、+8(啟蒙寧靜)
消極動機包括:
-1(自大)、-2(憤怒)、-3(貪婪)、-4(恐懼)、-5(痛苦)、-6(冷漠)、-7(內疚)、-8(人格解體)
根據作者的觀點,正負的動機之間具有相互映射的關系。比如+3代表的“正直”和-3代表的“貪婪”相互映射,搭配成一對。+1代表的“探索”和-1代表的“自大”相互映射等。另外,不同的動機之間,會相互作用和影響,存在相互消減或疊加的關系。比如:
兩個充滿怒氣(-2)的人不太可能和平共處,他們傾向于會激發矛盾使事情變糟;
如果一個人有憤怒(-2),另外一個人有內在力量(+3),則憤怒者的情緒可以被安撫;
絕望者(-5)可能會將恐懼者(-4)拖下水。
根據動機量表,擁有+3動機要比-1好,擁有-1動機要比-4好。隨著我們進入到更高的階段,個人的效能會得到提升,行為舉止也會得到改善。一個人受-4(恐懼)驅使的人,比起-1(自大)的人,將采取更加強烈的反應、更具防御型的策略:恐懼會使人做決策時規避風險甚至極度絕望,而自大的人可能只是自負或者做事馬虎。
當我們沿著動機量表層次上升或下降時,不僅我們的策略會改變,深層次的思維方式也會發生變化。就像“如果我只有錘子,那我眼中都是釘子”,同理,“如果我只有恐懼,那周遭一起看起來都像是威脅”。
我們可以想象,一個被-2(憤怒)驅動的人和一個被+2(合群與合作)驅動的人,處理事情的時候的策略和思維方式可能是天差地別的。怒火中燒的人往往被自責和報復心占據,覺得與敵人不共戴天;而傾向于合作的人看問題時心平氣和地分析、尋求共識。
從上面可以看出,動機是如此地重要,以至于被不同動機驅動的人,基本上是處于不同的世界。
那么,該動機量表如何用于指導現實生活呢?
在量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動機決定了我們的想法、感知和行為,所以我們首先需要識別自身處于動機量表中的什么位置。這是一個自我審視的過程,對自己的情緒、狀態進行自我意識和診斷,需要強大的元認知能力。不過,自我審視說起來容易,實際操作起來可能困難重重。特別是對處于消極動機的人,要求他們進行自我情緒診斷往往是不現實的。
一個可行的辦法是經常進行自我審視的刻意練習。當處于負面動機的狀態時,自動觸發“警報”,提醒自己正在受負面動機的影響。書中提了兩個建議:
- 與彼此沒有利益關系的朋友聊天,由其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評估。
- 冥想,意識到自身所處的狀態。
轉換動機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所處的動機時,我們自然而然地會想著如何進行轉換,往動機量表的“高處”走。比如,我們會想著將自己-4(恐懼)的狀態至少升級到-2(憤怒),這樣多少可以給自己帶來改觀。
個人動機發生變化主要有兩種情況:
-外力。這個變化是受他人或環境的影響。比如,我可能處于-4(恐懼)的狀態中。然而,我周圍可能都是受+4(專精)狀態驅使的人,那么過一段時間之后,我可能就變得更加自信。不過,這種外力導致的動機變化往往是短暫的,當人們脫離給他們施加影響的人群后,就會回到原來的樣子。
-內力。第二種是受內因影響的動機轉換,這種變化更加深入和持久。這種轉換是基于對動機和背后的價值觀的理解,并改變了價值觀本身。隨著動機的變化,我們的行為模式也改變了。這是我們應該持續追求的動機轉換模式。書中提出了動機轉換的主要原則,比如自我意識、自發性、同理心、擁抱多樣性等等,這里不進行細述。
后記
動機決定了行為模式,動機量表對人們的動機進行了結構化呈現。下次當我們受到負面情緒影響時,可以試著根據“動機量表”定位自己的動機,并為動機轉換制造機會。如果能夠順著情緒去了解背后的動機,我們對他人的行為多了一個重要的審視角度,也能夠促進個人情緒管理和自我提升。
也許,我們應該經常問自己一些簡單的問題:
-我處于什么水平的動機狀態?為什么會處于現在的動機狀態?
-我想達到什么樣的動機狀態?需要做哪些事情,以達到這種動機狀態?
- 他人在與自己相處過程中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行為?背后受什么動機驅使?
- 自己如果處于對方的動機狀態下,是否會有同樣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