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別以為你懂孩子的心》有感
如果你認可并喜歡蒙臺梭利的教育理念,那么這本書就是中國版的蒙臺梭利教學案例,會幫助你對她的很多理論有一個接地氣的解讀。
該書的作者曾經是一位幼兒園老師,生完孩子后當了一段時間的全職媽媽,兼具了養育者和教育者的身份。作者剛開始的育兒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孩子還幼小時,曾因母親自身過度焦慮而影響過女兒的健康,不過還好及時調整了過來,之后,就開始更加科學的育兒了(主要指6歲之前)。
孩子從受精卵發育開始,就已經有了胚胎精神;從出生起,有吸收力的心靈就在不斷成長。他們并不完全是懵懂無知,他們也在不斷的感知習得身邊的一切。俗話說,社會人知道將心比心,而教育孩子呢,我們更應該將心比心,但這個比心應該建立在了解孩子心靈的基礎上。毫不夸張的說,孩子的心靈與我們社會人的心靈還是存在很大差異的,教育孩子,我們要多還原曾擁有過的心靈,要多理解孩子,這樣才是一個正確的開始。
這本書的章節安排如果從邏輯結構上來說,我覺得還不夠條理,有些亂,前后也多有重復。不過,這本書的優點勝在例子真實,分析深入,且對于很多問題,給出的建議都是可行而可用的,這比很多泛泛而談的育兒書強太多了。
看完這本書,對于M(我家寶寶代稱)當前兩歲叛逆期的很多惱火之舉,都有了不少理解。
比如,他在搭不好積木的時候,就愛哼哼唧唧,瞬間變哭腔,這是因為他面對困難的事情所爆發的無力感,我們應先給予理解,只要孩子在哭的時候沒有停止嘗試,給他鼓勵就好,而不要去幫;
比如,他在努力擰瓶蓋的時候,卻被老人一手拿過來擰開,老人“好心辦了壞事”,惹得M哭鬧,要知道孩子只有利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難,完成好他的“工作”,才會高興,才能培養自信心;
比如,M最近學會了在不滿意時通過“打媽媽,打姥姥”這些話語來威脅我們,偶爾還真動手,以自我為中心的程度逐漸變強了。諸如此類問題,在書中都能找到一些可以嘗試的方法。
除此之外,書中有些內容我覺得甚好,可以直接應用,列出來與大家分享:
(1)孩子才是他自己的主導,每個孩子天生是大師,成人要對他們懷著敬畏之心,不要隨意去教他們,因為我們實在是沒有“教”的資格。我們能做的是適時而適度的引導。
孩子不需要我們“教”,但并不是說我們可以不“管”,成人要和孩子一起享受探索和“學”的過程。成人要為孩子“學”準備一個自由、寬松、符合孩子年齡特點的環境,給孩子的東西一定要是準確的,不能給些錯誤的東西。
(2)我從來不在人前教子,哪怕周周當眾犯錯,我也不會在他人面前教育孩子。我會把她帶到無人處說“悄悄話”,周周很樂意接受這種“悄悄話”的方式。
(3)成人無原則幫助小孩的三個負面影響:一是讓孩子變得缺乏自信,覺得自己沒用;二是剝奪了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長此以往,會使孩子懶于思考、懶于自己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凡事向大人尋求幫助,喪失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不獨立,依賴成人,遇到困難就退縮。
(4)如果擔心孩子的安全,那么家長要做的是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讓他能夠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下獨立做事,而不是阻撓孩子。
(5)孩子想做某事,我們在說“不”之前要好好想想,這事妨礙別人嗎?會傷害到孩子自己嗎?破壞環境嗎?如果答案都是“否”,那么我們一開始就不要阻止,而不要等到孩子發火、吵鬧后再來妥協。如果其中有一個答案為“是”,那么就要堅決阻止,不管孩子怎么哭鬧都不能妥協。
(6)只要孩子要求的事情不妨礙別人、不傷害自己、不破壞環境,父母就應該視為合理要求,盡管讓孩子去做,不需要征得任何人的同意,但需要父母幫助判斷。
(7)孩子喜歡的,就是自己做主的感覺。因為有自主的權利,孩子才能遵守規則。
(8)怎樣去夸獎孩子才是積極有益的呢?首先,不能把“夸獎”當成孩子前進的動力。第二,夸獎和贊美是來自你的內心,不是虛情假意的“敷衍”。第三,夸獎必須是具體的。第四,少夸先天存在的東西,譬如智力、外表,多夸孩子所做的努力。
(9)面對自己喜歡的事物,孩子不懂得節制,一味放任自己的欲望,這種現象跟家長的教育態度息息相關。家長有求必應的態度,會讓孩子毫無節制,覺得任何事物唾手可得。事物得來太易,孩子就不會珍惜。
(10)很多家長經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學會分享,但是不懂得尊重孩子“支配自己物品”的權利。分享必須建立在尊重孩子支配自己物品權利的基礎上。
(11)善于發現優點和進步的家長,孩子的優點會越來越多,進步會越來越大;總是盯著缺點和不足的家長,孩子的缺點會越來越多。
(12)遇到孩子不講理時,我的處理方法是:保持平靜,接納孩子的感受,用簡潔的語言強調規則,溫和而堅定地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給孩子發泄情緒的時間,耐心等待孩子的情緒平復,讓孩子體驗自身行為的自然結果。
沒有一個孩子生來不講理,其深層次的原因是家長長期對孩子采取壓制、粗暴或者溺愛的教育態度所致。壓制、粗暴或溺愛是“因”,任性、不講理是“果”。
育兒沒有萬能的方法,哪怕是親兄妹或雙胞胎,對他們的教育方式都不可能是一模一樣的,我們要努力掌握的是一些本質上的原則,和一致性的教育理念,并不斷的投入精力和時間多揣摩孩子,尤其在孩子六歲前,多在性格培養、習慣養成、情緒引導等方面下功夫。
與兒子一起成長,其樂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