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霍輝?
“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b>大多數父母都是這樣教育孩子的。
可那些絕對聽話的孩子長大后,怎么都成了媽寶娃、啃老族、長不大的巨嬰?
因為,中國式父母正在用“聽話”毀掉孩子。
01
父母的話都是對的?
小時候的我把父母的話當圣旨,絕對服從。父母的話潛移默化影響著我的心理、習慣和思維,不知不覺滲到骨子里。
父母教育我:生活要節儉,花錢要節省。所以我從小就養成了節儉的好習慣。
剩菜剩飯倒掉可惜,硬撐也要吃完不浪費;買了貴重的衣服不舍得穿,只在重要時刻才穿上;精美而珍貴的餐具不舍得用,一放就是好多年;家中的破爛不舍得扔,總想著以后還能用上……
長大后,讀過的書、見識的人、體驗過的事告訴我,父母的話,未必正確。我不斷反省自己,漸漸地,改變了自己的觀念。
剩飯剩菜該倒掉就倒掉,硬撐有害健康;衣服就是用來穿的,餐具就是拿來用的,買了不就是為了用嗎?壓箱底難道是自己不配用這些高檔的物品嗎?破爛該扔就扔,留著一點兒用也沒有……
如果經濟條件允許,能用錢解決的問題盡量用錢解決,因為時間比金錢更寶貴。省錢,省下了錢,可失去了時間,失去了青春,失去了快樂,那是錢買不回來的。
父母的經驗,源于他們的經歷,在貧困中長大,自然他們的認知就是:省錢即賺錢。
可我漸漸感受到,錢是掙出來的,不是省出來的。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當你每天都在研究如何省錢的時候,就不會有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如何賺錢。越是只顧眼前的蠅頭小利或喜歡貪圖小便宜,就越賺不到錢。后來我把錢用在買書、學習上,不斷投資自己,最后自己能力得到提升,工作得到升遷。
當然,錢也掙得多了。
原來父母也有他們的局限。更何況,當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知識經濟時代,有多少父母能與時俱進,懂得互聯網+、工業4.0、共享經濟?
父母的經驗早已是老黃歷,又何必強求孩子聽從那些沒用的、過時的經驗呢?
02
聽話和不聽話的人生,究竟有什么不同?
我弟弟從小就特立獨行、不聽話,一直讓父母頭痛。
讀高中,爸媽讓他好好學課本,他偏偏去搞競賽;上大學報志愿,爸媽讓他報本地大學,他偏偏要離家遠遠的;剛畢業倒是聽了一回話,回到家鄉,有了一份穩定的高薪工作,可沒干幾年,他又悄悄辭職去北漂。
老媽知道后幾夜都沒睡好覺,苦口婆心勸他:外面的世界很險惡,工作不易,生活艱難,還是不要出去了??衫蠇尩难蹨I最終也沒能擋住弟弟的腳步,弟弟義無反顧地走了。
如今,不聽話的弟弟在北京,有了一個幸福的小家,還有一份喜歡的工作。
和弟弟正相反,我從小就是個聽話的乖乖女,讓爸媽省心。
中學讀文科還是理科,聽爸媽的;高考報什么志愿,聽爸媽的;畢業找什么工作,聽爸媽的……我的20歲,就像個木偶,一切都聽爸媽的,他們怎么說,我就怎么做。
當然,也偶有例外。上大學的時候,爸媽說:好好學習,不要談戀愛。
我偏偏沒聽話,悄悄地談了一場校園戀愛。雖然沒有修成正果,無疾而終,但我一點都不后悔,反而真心感覺,學生時代的愛情,不摻任何雜質,是人生中最美好、最純真的愛。
工作以后,我才漸漸醒悟,“聽話”讓我失去了太多:我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失去了反抗的意識,我習慣了順從別人、討好別人,不會、也沒有勇氣說“不”。
“聽話”,讓我失去自我,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沒有目標、沒有動力的人生,一度有種“25歲死,75歲埋”的感覺。
我和弟弟出自同一個家庭,我們倆專業相近,學歷相同,一個聽話,一個不聽話,我倆的人生,大相徑庭。
03
別讓“聽話”毀了孩子
父母們常常這樣教育孩子:
“乖,聽話!”
“你這孩子怎么這么不聽話!”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你翅膀硬了,不聽父母的了!”
……
長期接受這種“聽話”教育的孩子,他們性格懦弱,說話做事唯唯諾諾、循規蹈矩,沒有自己的想法,沒有自信,甚至有些自卑,缺少魄力和勇氣。
讓孩子聽你的話,你的格局就是孩子的格局,你的高度就是孩子的高度。你的人生就是孩子的人生。而你的人生已經碌碌無為,又如何指導孩子的人生?
讓孩子聽你的話,將來的他就是你現在的樣子。難道你想讓孩子重復你的人生嗎?
孩子是生命的延續,但絕不是父母的復制品。
參加同學聚會,我感觸頗深。
學生時代優秀的同學,大多都是聽話的孩子,他們讀碩士攻博士,后來有的出國,有的去了外企、央企和科研院所。
20年過去了,他們的變化并不大,依舊在外企、央企和大學里,當著高級白領、大學教授,按部就班地做著“優秀的綿羊”。
而那些不聽話的同學,學生時代都不算優秀,他們砸掉鐵飯碗,從體制內辭職去闖天下,過得都不錯。
有的揚長避短,把愛好發揮到極致,成了知名主播;有的成了小老板;有的當上了董事長,公司上了市;還有的成了自由職業者,生活得有滋有味。他們之中沒有一個人后悔過當初的“不聽話”。
是的,聽父母的話,可以讓你少犯錯誤,少走彎路,讓你不至于過得太差,但絕不會讓你變得優秀。
聽話,會讓你免于跌落谷底,但絕不會讓你站上巔峰。
04
孩子的人生,還是聽他自己的吧
很多父母從來不知道孩子想要的是什么,他們只知道,把自己的價值觀和未實現的夢想強壓給孩子,逼孩子去實現。
這種父母就是,自己飛不起來,卻讓孩子使勁飛。
《歡樂頌》里的關關媽就是這樣的父母。
媽媽怕關關找不到合適的對象,發動一切資源為她找對象、相親。
關關終于忍無可忍,在見過相親對象舒展后,鼓起勇氣給媽媽打電話:“我不會再和舒展吃飯,更不會再相親了,我不想因為戀愛而戀愛,為了結婚而結婚,而是想和真正喜歡的人在一起。”
關關媽說:“聽話,我都是為了你好?!?/p>
的確,這世上沒有不希望子女好的父母,可父母認為的“好”,不一定是孩子真正喜歡的“好”。太多的中國式父母用“聽話”來干涉孩子的生活,以愛的名義控制孩子,給孩子戴上沉重的枷鎖,綁架孩子的人生。
世界的路有千萬條,你為孩子選的路,未必是他要的。就讓他自己去思考、去選擇。自己的路要自己走,即使摔跤了,也要自己爬起來,這才是真正的成長。
人生的酸甜苦辣,要自己品嘗,這才是真正的人生。如果你真的愛孩子,就用孩子想要的方式去愛他,而不要用你認為對的方式。
聽話,不能代替孩子的成長。而不聽話,正是孩子成長的開始。
如果事事都聽你的,孩子只會更依賴你,他永遠都長不大。
孩子的人生,還是聽他自己的吧。讓他遵從自己的內心,做真正的自己,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父母們,請少點發號施令,讓孩子脫離“聽話”這個舒適區,他才能獨立思考。
對于那些不聽話的孩子,不要急于阻止他。他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摔跤了他會爬起來,燙手了他會縮回手,遇到挫折了他會自己想辦法。
別為孩子焦慮,讓他們犯錯、試錯和糾錯。
別用你的三觀去衡量孩子的對錯,讓他們在自我成長中自己學會識別。
別為孩子擔心,他比你想象的更強大。
別讓孩子聽話、懂事了,讓他們自信、有主見地做自己。
給孩子多一份寬容,多一些“不聽話”的權利和試錯的機會。
他能自己決定的事,就讓他自己做主吧。只有有主見的人,才會泰然地不聽話。
蔡康永說,爸爸媽媽對小孩來講最珍貴的是什么?是給他們一個理想的環境,讓他變成他自己,而不是變成我們要他變成的人。
是的,真正的好父母,不是讓孩子做父母的翻版,也不是讓他活成父母希望的樣子,而是讓他做自己。
作者簡介:霍輝,名字很好記,倒過來就是輝霍哦,是個愛家愛生活的孩子媽,也是個愛讀書愛碼字的理工女,簡書@輝霍,如需轉載,請聯系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