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同學們:
? ? ? ?“拜拜”這個詞,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老師這里說的可不是“再見”的拜拜哦,而是各種節假日時候咱們中國人的祭祀活動,這在閩南更是盛行。多少家長總會帶你們去南普陀拜拜。圖什么呢?每次你觀察一下就會發現,主要求的是神靈保佑我們,保佑我們的身體健康、家庭諸事順暢、婚姻幸福、學習優異。眾神靈能否有效,我是不知道,就像孔子所言“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不過有一個東西,老師經過10多年的學習,親身體驗,真能庇佑你,那就是歷史這門學問了。那他到底可以如何庇佑你呢?
? ? ? 其一,幫助你擁有更加平和的心態。曾經我給大家說過2016年老師去某高校參加學術交流時,論文評審老師問的一個問題是:你這篇文章,你的這個研究有什么用?這位教授說的用指的是現實的用,最后這位教授幫助我說:這樣一座兩河古城的輝煌,至少說明我們中國文明不能驕傲。而我自己,就覺得好玩,就覺得去了解這樣一座四五千年前的文明古城充滿刺激和趣味。在這個做什么都追求當下好處的時代里,歷史的“無用之用”可以幫助我們獲得更好的心態。當我們看多了帝王將相的興衰榮辱,面對功名利祿可以變得更加從然淡定;看多了國家之間的明爭暗斗,面對國際局勢可以多一份的清晰明了;看多了偉人們真實境況、思想、行為,面對當下的種種可以多一絲的諒解和和解。
? ? ? ?其二,促進我們形成更加從容的性格。我認為這個時代最大的病是著急。著急上班,著急出成果,著急上輔導班,著急上早教班,著急上市,著急著急。成果如何呢?似乎除了制造無窮無盡的焦慮和沒有結果的自我安慰意外,想要的好像都沒有獲得。歷史是一門慢的藝術,因為只有在慢的過程中我們才能品味到歷史中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世界、國家與國家、人類與自然之間微妙的趣味,只有在慢的過程中才能把我到歷史的脈搏。慢慢看書、慢慢把玩歷史文物、慢慢端詳細微的差異,如此的過程中我們會慢慢的喜歡這種緩慢,喜歡緩慢中的自己。修身養性,不過如此吧。
? ? ? 其三,歷史的線索給人以引領。單一的歷史知識,從本質上說真是沒啥意思,最多可供八卦一下。然而連續不斷的歷史便形成歷史的線索,可以讓我們變得更聰明。從中國歷史上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展脈絡,從中東兩河的數千年動蕩,從資本主義的發展脈絡,我們可以看到歷史的趨勢,更可以清晰明白世界、某系地區、某系國家、某些人物的走向。真實的是我們不知道這個事情會在具體什么時間什么地點發生。遺憾的是大部分時候我們更改變不了什么。而如果我們的預測準確了,被人重視而采取了措施,那我們的預測便成了不準確,變得錯誤(歷史的悖論)。別人便會說我們錯了。錯了又如何,咱們自己心里明鏡似的,通透的喜悅更讓我們澄明。
? ? ?其四,培養我們追求真善美的品性與能力。要說現實,除了咱們常規必須面對的考試和老師檢查、考核以外,歷史也還是有那么一絲作用的,那就是歷史方法和思維對于我們面對很多問題都是適用的。論從史出的方法,凡事講求證據,這便是非常好的思維,可以減少我們被別人忽悠,知道別人是真有證據這樣說,還是道聽途說、信口雌黃。能夠最大程度辨別新聞解讀的立場、角度、權威等。如此,我們便能夠知道什么是真、是善、是美,更知道如何追求真善美。所以歷史學得好的人都充滿著智慧。
? ? ? 北大歷史系閻步克教授建議:“別把歷史學習看成就業求職的培訓,史學提供一種特有的訓練,我們從一些看似枯燥艱澀的東西開始,逐漸去領會一種學術的境界,去掌握一種求真的技能,去積累一種貫通今古的智慧、去培養一種對人類命運的關懷。那理性和良知的訓練,才是使人終身受益的東西,也是我們的校園為什么會成為‘精神家園’的東西。”
? ? ? 我所教的歷史你們也許一生都用不到,但我還是要教,因為這些知識是好的,他們可以庇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