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佛,見的都是光明,說的都是善良;心中有魔,見的都是黑暗,說的都是邪惡。心中有陽光,看世界美麗動人,看人間平和喜樂,看家庭知足美滿,看朋友真情對待。遇機會,知把握,勇敢向前;遇困境,不怨懟,小心因應;受人恩惠,常懷感恩,知回報;為人所害,反求諸己,寬宏原諒,不求報復。一 釋迦佛光
佛告比丘:“凡掃地者,有五勝利,一者自心清凈;二者令他心清凈;三者諸天歡喜;四者植端正業;五者命終之后當生天上。”一 釋迦佛光
【閑話家常】我們的心可以由小悲心變成大悲心,那我們的慈悲心也會由心量大變成心量小,本來“大慈悲”變成“小慈悲”,然后變成沒有慈悲。我們不去控制的話,不是進,那就是退,我們正面的心會萎縮。你經常不去控制,任由它發展,(慈悲心)就會慢慢地萎縮了,這是可以看得到的。一 釋迦佛光
霧霾緣起,乃世人心。癡迷五欲,鼠目寸光。巧取豪奪,十惡行場。共業所致,別業各方。惡境現前,當自思量。緣何如此,再尋良方。廣大善因,善緣日強。改變外境,緣起心房。凈土現前,人們安康。煩惱緣起,才是道場。無有愚癡,貪愛不上。無有掛礙,嗔恚何樣?成佛之后,正法弘揚。一 釋迦佛光
【如何分善惡】答:自他順心,自他有益,今后都好,或后來好,為善。
自他不順心,自他有害,今后都不好,或今好后不好,是惡。
這些道理,要分別與自己經過的是非事實,自心決定,世間上稱叫良心。
? ? ? ? ? ? ? ? ——能海上師《佛本師釋迦牟尼頌(一) 》
學佛,不只是對死亡的寄托,也不是為了死后能夠往生西方極樂。學佛的目的,是為了正確看待人生。透過佛教的無常觀,我們會明白,很多事情,雖美好,但不會持久。很多時候,雖然痛苦,但終究總會過去。所以,佛教的"無常"是人生最好的啟示,讓我們在變化多端的環境中,能升起智慧的觀照。一 釋迦佛光
「如來之道,戒定慧而已。縱使萬圣萬佛相繼出世,亦不能稍變章程也。了此則自知見異思遷者,皆由心中無主,非受道法器之所致也。」《印光法師文鈔》復張曙蕉居士書二
原諒他人還不是佛,不是大菩薩,也不過都是些凡夫。凡夫和凡夫之間,就像小孩子過家家,很可能為了微不足道的事情煩惱起來。有什么不可原諒的呢?時時用智慧觀照自己、觀照他人,用慈悲對待自己、對待他人。這樣做,一定可以變得強大起來。一 釋迦佛光
信仰,分迷信和智信。迷信是盲目的信仰,經不起考驗,隨時都有可能失信。智信是先觀察,后信仰,永遠都不退失。佛陀很贊成第二者。目前許多佛教徒,還停留在燒香、拜佛、求保佑的層面上,這叫做信佛,不是學佛。真正的學佛,就要持戒律、修禪定、學智慧、度眾生。一 釋迦佛光
《一笑而過》
一 ?被人誤解的時候能微微的一笑,是素養;
二 ?受委屈的時候能坦然的一笑,是大度;
三 ?吃虧的時候能開心的一笑,是豁達;
四 ?處窘境的時候能自嘲的一笑,是智慧;
五 ?無奈的時候能達觀的一笑,是境界;
六 ?危難的時候能泰然一笑,是大氣;
七 ?被輕蔑的時候能平靜的一笑,是自信。一 釋迦佛光
斬斷希望與恐懼、喜愛與憎惡的連結,安住于平等舍之中,了解所有的現象只不過是自心的投影。— —頂果欽哲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