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選擇的幸福
印度和中國人有著共同的特點:聰明和努力,現在中國人的起點甚至還略高一籌,但為什么中國人在跨國企業的高管比印度人少?
固有的認知:
1、 印度人會吹牛,拉幫結派;
2、 印度人走出國門比中國人要早半個多世紀;
3、 印度人的英語交流能力比中國人好;
4、 意識形態上,西方國家對中國有些防范,但并不認為印度是威脅;
以上原因只能解釋印度人比中國人當高管的人數多,卻不能解釋為什么美國本土的精英常常在企業里也競爭不過印度人;
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的奚愷元教授從幸福學角度給出的合理的解釋:
因為印度人缺乏選擇,不選擇產生了幸福感和成就感。
首先印度人在婚姻中沒什么選擇。今天世界各國都是自由戀愛,但大量印度人采用的是古老的門當戶對擇偶方式。而且受到種姓制度根深蒂固的影響,階層比較固定,可選擇的婚配對象也非常少。既然結了婚,就只能用心經營,因為就算離婚,也沒太多選擇。所以,印度人的半包辦婚姻,在同等收入水平比較,幸福指數反而遠高于美國人。
其次在工作中,印度人也沒太多選擇。印度近年雖然發展很快,依然非常窮。當印度的精英通過讀書或工作移民到新的國家后,幾乎不會再回到印度,因為回去了更沒有好的工作機會。所以,只能在職場上深耕,自然就更有競爭力了。
類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到美國留學的中國人,基本一心一意在美國發展,所以很多都做到了美國頂級大學的教授,獲得很多大獎。但近年中國留學生因為選擇過多,導致人不愿意長期在一個地方和一個領域努力經營,也就難以做到頂級。
很多時候,我們把太多精力花在選擇上,而不是經營上,導致難以精進。少些選擇,更加聚焦,我們會更幸福,更成功。
二、放棄的智慧
吳軍老師在書中提到羅振宇老師找他請教如何管理時間,同時做那么多事情的。吳軍老師說他的訣竅是:少做事,甚至不做事。他在書中分享了三個點:
1、跳出思維定式,換個角度判斷事情的重要性;
比如我們每天都在做臨時插進來的很多事情,如果不做,顯得沒禮貌、沒面子,或者虧大了。這些就是思維的定式,可以不做這些事試試看。
2、敢于舍棄;
書中列舉了兩個女生都想出國,在職考托福的例子。倆人工作都很忙,一個女生在準備考試時,依然被工作和生活應酬的各種雜事纏身,結果一直考不上。現在依然在不死不活的單位干著一份不死不活的工作,而且依然很忙很辛苦。
另一個女生是大專學歷,基礎相對更弱一些,為了出國,把工作以外所有時間全部用來復習,一切社交應酬全部取消,最后考入自己理想的學校。后來到美國工作十幾年,在某公司深耕,現在也生活得不錯。
第二個女生就是判斷了事情的重要性,找出無關緊要的事情,把能舍棄的都舍棄了。
3、撿芝麻撿得再勤勞,也撿不出西瓜的重量。
我們在生活中做了太多撿芝麻的行為。比如:
為了省錢,大半夜等著搶購;為了買到性價比更高的產品,在網上各種查攻略,找代購;為了掙外快,上班偷偷干私活……
(看到這些撿芝麻的行為,我想到“生活所迫”四個字,但事實上沒省這些錢,沒掙這些錢,我們的生活也沒差到哪里去。所以,這些行為可能并不是真正的“生活所迫”)
這些行為都會導致我們的時間非常沒有效率,更糟糕的是,人們會習慣于低層次的追求。而一旦人的心志變得非常低,就很難提升自己,走到越來越高的層次。
而當一個人的心思放到了撿芝麻上,就永遠失去了撿西瓜的可能性。因為撿西瓜是需要能力的,而這份能力需要長期培養才能獲得。與其節省或賺一些小錢,不如聚焦一個點,練就撿西瓜的能力,讓自己脫穎而出。
但因為撿芝麻的人,撿西瓜的人少,所以要撿西瓜,就得耐得住寂寞。
(回想自己北漂十年,為何能立足北京,完全因為自己當時沒得選,沒有任何依靠,不踏實工作就生存不下去啊。再回看來到深圳這幾年,因為娃爸給予的支持,我的選擇多了,這也想做,那也想做,以至于浪費了很多時間。當然,每一步路都沒有白走,一直保持在自我反省,自我成長的狀態就好。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