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視頻的時候被感動了,在那個孩子摔倒之后笑著爬起來,之后又摔倒,反反復復,向Tal問的那樣,我們是什么時候失去了這種能力,這種失敗之后,繼續嘗試,再失敗,再嘗試的能力,應該是我們開始在意別人對我們評價的時候,不去嘗試就永遠都不會失敗看到這里,特別的振奮,好久都沒有去嘗試一些新的東西了,慫了這么多年,該擴展一下生命的廣度了。
我們小時候,感覺課間的10min都很長,能夠干很多事情,去趟廁所,聊會天甚至還能踢會鍵子,那時候對什么東西都想去嘗試一下,所以時間就被拉長了,每天都會學到很多東西,而現在呢,好像一學期,眨眼之間就過去了,我想了一下,是不是因為我們沒有去嘗試一些新的事物,所以才會感覺那么快,每天重復重復,同樣的一天不斷在重復,當回憶起來的時候,所有的一天都是這樣,我們真的失去變化改變的能力了嘛!
可能身邊的人會說,誰不都是這樣過來的,把一天重復一輩子,當無法重復的時候,人也就完了,前兩天問你,有木有想去看看的沖動,可能第一反應就是哪有時間,哪有意義,哪有那么多有意義的事情,這也是一種儀式,為的只是讓生命中的某一個瞬間有別與其他,這就有意義,這也是儀式感存在的意義,當只有重復才有意義的時候,就和肖申克中的那個老頭一樣完了,是這樣嘛,到現在為止,用積極心理學的方式,這樣提問,我們應該如何讓我們的每一天更有意義,學習到更多的東西,拉長它的長度,時間是客觀的,但時間過得快與慢是主觀的。
特別想像那個小孩一樣,笑著摔倒之后笑著爬起來,摔倒之后大家哈哈一笑,鼓勵我繼續摔倒。
我并不是一個完美主義者,這段時間很火的佛系青年,我應該可以歸到哪里面,對于大部分事情,很少能入我心,本著無所謂的態度對待一切,讓我干,好,不讓我干,好!其實還是害怕失敗,怕真應了那句話,你拼了命還不如人家隨便玩玩,害怕失敗,就不會有成功,沒有成功,就不會有成功促進成功,這是一種心態吧。我一直做的都是我愿意去做的,而這個我愿意做的事情構成了我生活的中心,所有有礙于我去做這個事情的事情,都會讓我感覺到難受,或者我明顯已經計劃好的事情,被雜事打斷,都會讓我很難受,這樣論,我我也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但是按照要么全有,要么全無的基礎模型,應該不符合,當完成雜事之后,我還會去做我認為重要的事情,很矛盾的一個定義。
我應該能算上一個追求卓越者,我能理解那種螺旋上升的方式,我一直對自己的要求就是,每天有一點進步就好,無論是在哪個方面,有時犯錯只不過是原地畫個圓圈而已,整體方向還是螺旋向上的,我自己能夠理解,所以我總對自己說的一句話就是,三觀正,時間會成就一切的。
舉了一個例子,一個奔波忙碌型的人,只有成功本身可以為他們帶來快樂,他們感覺不到過程,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實現目標,但我們也體驗過,完成目標之后呢,那是更加空虛,更加焦慮的事情,王爾德說的那句挺好的,人生的悲劇要么是想得到的得不到,要么就是得到了,可能對于咱們來說,唯一能談到追求的就只有職稱了,我一直也沒看開,到現在為止,我一直認為我努力工作,參加比賽,寫論文,做課,就是為了得榮譽,之后評職稱,而卓越模型中要求我們能了解到我們的弱點,這個只能說比較功利,我真還沒有到把工作當使命的那種程度,我大部分的情懷還是功利的,如果我認為我為我的使命工作的話,足球隊應該早就建立起來,對于自己的事情,應該積極一點才對,尤其涉及到利益的時候,不患寡,患不均,大家都功利一點才能促進社會更好的運行。
我們會獎勵成功,甚至失敗,但永遠不會獎勵過程中付出的努力,這個觀點對嘛,在我的認知里面,一直是沒有功勞就沒有苦勞,你再多的努力沒有可以用數據說明的東西,那就和你什么都不做是一樣的,盡管我一直很努力去做我認為是重要的事情,有時候也都不知道為什么要努力,不知道他為什么重要,不去努力,你反而開始焦慮,所以說我是一個以卓越為基模的人,努力是沒有辦法量化的,如果你不做出可以量化的東西,所以我們應該怎么去獎勵努力,在課上也沒有說,這是一個點吧。
最后一個時間管理的理念,20%的時間里可以完成80%的工作,適用嘛,尤其在這個工作會不斷膨脹的學校里面。
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我的眼鏡掩蓋了我有腹肌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