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天過去了,你跟以前不同了嗎?
零點計劃著改變世界,白天起來依舊照舊不肯多流一點汗水。
你以為你要走向人生巔峰,你還是條咸魚!
一沉不變
讀了許多書,為什么還是原來的樣子。
聽了那么多的大道理,看了那么多書,為什么還跟以前一樣?
這個困惑我很久。
學的越多,困惑也越多。是概念性的不好運用到生活中可以理解,為什么那些工具類的卻也能運用一下。
比方說喜馬拉雅有個專欄叫做《好好說話》,講了一些技巧,然而我卻沒有用上幾個,火了這么久的刻意練習,我依舊沒有更新自己的學習方式;聯想記憶,白紙復習法,這些我都只是聽一聽,說起來知道,但是實際上并沒有用到生活中。
是操作太困難嗎?
白紙復習法顯然屬于初中生都可以做到的,那為什么我做不到,是我沒有用心學習嗎,學的時候也不是三心二意。聽了許多道理,為什么還過不好這一生?
改變是需要很大的力量才能改變的,人總是具有慣性的。
改變的力量
在騰訊上看過一個電影,電影的名字叫做《追龍》
主角伍世豪的人生可以被簡單的分為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和伙伴來到香港,想要創出一番事業;
第二個階段:妻子的死去;
第三個階段:腿瘸了后,拄著一根拐杖在地底世界稱王稱霸;
第四個階段,與英國警察的矛盾漸漸加深;
最后一個階段:出獄后。
這中間還可以再細化分,以某個經典片段為依據。
不是刻意的,我的大腦自動就幫我分類歸納出來,看完以后,伍世豪這個人的人生被我鮮明的歸納成了好幾個階段,這幾個階段顯然都不一樣,是什么讓我做出了這樣的歸納呢?是什么改變了他,讓他的人生不一樣?
我曾經問過一個高中三年一直在實驗班的感覺和一個在普通班的人,讓他們對高中生活做一個評價。
前者簡簡單單的回了我兩個字:學習!后者卻把高中分為了高三和不是高三的日子
前者每天都是刷題,后者卻依據老師的動員把短短的三年區分了開來。
“以前為什么沒有像高三那的學習?早點開始的話你有可能會取得更好的學?!?/p>
“因為我無法沒有足夠的動力!就算我知道要好好學習,但是人不可能說變就變”
儀式感
沒有一個強大的力量介入你的生活你是無法做出改變的,而這種力量最適用的來源就是儀式感
《The Little Prince》中狐貍說道:“儀式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有的文章寫道,就是專心的投入,精致的生活,每一天都過得很精彩,這就是儀式感
對了一部份,但是不全是。
從字面意思來解釋,聯想。
儀式一詞讓想到的是電影里那種祭祀的場面:皇帝登基,祭祀天地;進京考取功名,上拜文曲星;打仗前,祭祀英魂,而這些儀式確實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專注,然后去完成,但是這個儀式的目的不是讓你專注,專注是它的附屬屬性,真正重要的是儀式的目的。
我不想在讓國家連年干旱了,我來做一個大型的禱告,祈禱上蒼下雨吧。
我不要再當胖子了,從今天起買個健身卡,封存零食,開始減肥。
我不要在每天渾渾噩噩的做一只咸魚了,頭懸梁錐刺股,成為拼命三郎。
想改變的想法誰都有過,在床上百無聊賴的躺著;在聚會時看著春分得意的同學,同事;想給自己的父母一個好日子的時候,我們不止一次的想改變,可是光想是不夠的。
一個事物,你做的越多你就越熟練,越熟練,做下一個不同的舉動的時候就更困難。
生活中的牛頓定律
F=ma
人是具有慣性的,沒有足夠的力你是改變不了的。
早些時候,我的朋友立了個今年最想做的事,要完成的事,內容無外就是希望可以多上幾次臺,多賺點錢,去趟某個甚至都不出省的地方去旅游一下,小到許多人都不屑,不屑于寫出來。
大的不敢寫,小的不屑于,中的覺得沒必要。
借口總是很好找的。
你說你要改變,你說夢想喊出來就不靈了,我要把夢想藏在心里,到時候去實現,你說這玩意會讓自己感覺很幼稚,會讓別人帶有異樣的眼光看自己,自己承受不了。
舒適區當然舒服,可那也代表著原地踏步。
然后你就更不會改變了,不是不想,是不能!
一只青蛙放在溫水里,慢慢的提高溫度,青蛙最會會被燙死,因為一點點的接受了本無法接受的溫度,只有一開始就打破那個適合的溫度,青蛙才會跳出來。
生活中沒有那么多的重大變故,有的只是日復一日的平凡與習慣,從心理學角度,每個人都害怕改變,因為改變是未知的,想想明天,不知道自己會變成什么,你會害怕的,未知的才恐懼。
所以我們不會突然的改變,除非經歷重大的變故。
沒有東西去推你一把,你真的走不出去。
那個巨大的力量讓你過上與原來不同的生活。
比方說賭徒賭輸房子,氣死了父母,然后從此老師好工作,比方說星爺說這輩子都忘不了當時進來洗車的那個人說自己窮,比方說,某次刻骨銘心失敗后的奮發圖強。
這些東西強大的力量使人做出改變,而儀式感可以起到這個作用。
當你的期望與實際發生割裂時,這會讓你不得不改變。
過了這幾天,你要改變的愿望還能否夠你做出改變?
當你習慣了過去的生活,愿望清單也將失去應有的魔力。
再不改變,又是一年蹉跎歲月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