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對任一事物的一種精神陳述。
“我們通過標記、區別、畫圓圈或者標記數字的方式所獲得的功能就是概念。” ---威廉姆·詹姆斯
在每個概念中都包含五個步驟或階段:
- 陳述
- 對比
- 抽象
- 概括
- 命名
---《邏輯十九講》
誤解概念
乍一看,誤用概念很難發生,但是稍加考慮就會明白,人們會很容易錯誤地理解概念。
舉例而言,一個小孩認識一匹馬、一頭奶牛和一只綿羊,并且聽到過人們用“動物”這個術語來指代它們。盡管這個術語在分類和概括上面非常廣闊,但是它的指代非常正確。
但是,這個小孩在最初認識動物的時候對更詳細的分類細節一無所知。
---《邏輯十九講》
就像我們高中學數學的時候,一開始會先學習概念的定義,對概念有一個籠統的認識,即了解了概念的命名和陳述,而此時的我們并不知道這個概念是如何通過對比、抽象、概括這些過程形成的。
簡單的說,此時的我們知道X是什么,但不知道為什么它叫這個,我們并未真正的理解這個概念。
所以這個時候的我們,跟小孩一樣對更詳細的分類細節一無所知。
而物理學家費曼他爸很小就教會了他這個道理。
我家有一套《大英百科全書》,父親常讓我坐在他的膝上,給我念里邊的章節。比如有一次念到恐龍,書里說,“恐龍的身高有25英尺,頭有6英尺寬。”父親停頓了念書,對我說,“唔,讓我們想一下這是什么意思。這也就是說,要是恐龍站在門前的院子里,那么它的身高足以使它的腦袋湊著咱們這兩層樓的窗戶,可它的腦袋卻伸不進窗戶,因為它比窗戶還寬呢!”就是這樣,他總是把所教的概念變成可觸可摸,有實際意義的東西。
我想象居然有這么這么大的動物,而且居然都由于無人知曉的原因而滅絕了,覺得興奮新奇極了,一點也不害怕會有恐龍從窗外扎進頭來。我從父親那兒學會了“翻譯”——學到的任何東西,我都要琢磨出它們究竟在講什么,實際意義是什么。
周末過去了,父親們都回城里做事去。孩子們又聚在一起時,一個小朋友問我,“你瞧見那只鳥兒了嗎?你知道它是什么鳥嗎?”
我說,“我不知道它叫什么。”
他說,“那是只黑頸鶇呀!你爸怎么什么都沒教你呢?!”
其實,情況正相反。我爸是這樣教我的——
爸爸:“看見那鳥兒了么?”他說,“那是只斯氏鳴禽。”(我那時就猜出其實他并不知道這鳥的學名。)他接著說,“在意大利,人們把它叫做‘查圖拉波替達’,葡萄牙人叫它‘彭達皮達’,中國人叫它‘春蘭鵜’,日本人叫它‘卡塔諾·特克達’。
你可以知道所有的語言是怎么叫這種鳥的,可是終了還是一點也不懂得它。你僅僅是知道了世界不同地區的人怎么稱呼這只鳥罷了。我們還是來仔細瞧瞧它在做什么吧——那才是真正重要的。”我于是很早就學會了“知道一個東西的名字”和“真正懂得一個東西”的區別。
如何更好地去理解透一個概念?
按書上的說的做,便是按部就班地刻意地從五個步驟去加深理解一個概念。
概念的使用:
概念在其形成和使用的過程中非常容易被人們的潛意識和慣性思維所迷惑,特別對于心智還不成熟和沒有邏輯基礎的人群,所以在形成概念之前,必須正確理解和遵守它的五個步驟。
---《邏輯十九講》
那么我們再分別談談這5個步驟吧
陳述:
在形成一個概念之前,必須要先對這個概念的指代對象做出一番細致的闡述。
如果要形成“動物”這個概念,那么我們必須先從充分認識一種動物,更確切地說是若干種動物——馬,狗,貓,奶牛,豬等。。
為了能完全理解“動物”這個概念,我們必須先認清楚每一種動物,否則會導致概念的部分缺失。
---《邏輯十九講》
那我們怎么去更好地認清呢?
- 必須保證集中注意力
- 清晰全面地認識
我們如果沒有靈活地集中注意力,就不能清晰地理解任何事物:只有理解清楚,大腦思維才能對所需要理解的事物形成一個清晰的概念。
---《邏輯十九講》
靈活地集中注意力的重要性:
“注意力和意識之間的聯系,就像是顯微鏡或者望遠鏡和眼睛之間的關系,分工協作才能事半功倍,其中集中注意力相當于所有智慧力量的一半”---威廉·漢密爾頓
“注意力的重要性,遠遠超過推理的理性力量,它也是不同人之間大腦思維的巨大差異之處” ---布洛克·布羅迪
“大體上而言,激活大腦思維的那種力量大小,完全取決于注意力的幾種程度” ---貝蒂
---《邏輯十九講》
如何靈活地集中注意力呢?
-
時刻提醒自己,我們只是盲人摸象中的一員,我們有觀察到更多的可能性。
先盡可能地羅列出很多視角出來,再分別從每個視角依次去觀察一個事物。
比如觀察一個動物,可以從看得見的外形:顏色、體型、形狀、特征,看不見的生活習性:進食、繁殖等一個個小的角度去看待。
- 圍繞著同一個概念試著擴大了解面,跟別人交流或看書,獲得更多地視角。

對比:
方法1:比較同與不同
方法1中的每個不同的A提供更多視角讓我們觀察到每個A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方法2中的每個A沒有提供任何視角。
當我們學習任何東西時,通過觀察許多不同的案例,我們開始憑直覺知道什么才是本質,甚至打造出我們自己獨特的解讀方式。
當我們闖入一個新領域時,我們不應該只是采用一種方法或者最佳策略。我們應該挖掘很多不同的方法,解構每一個方法,然后互相比較和對照。
這將幫助我們發現最基本的原理。
方法2:類比,推理,聯想
抽象:
什么是抽象?
心理學中的定義:把物體的大量的固有屬性進行分離的一個行為或者過程,其中我們把單一的個體當成觀察和思考的對象。
“在抽象過程中,我們把注意力從大量凌亂的不重要的細節中移開,而僅僅關注于某類事物的共同特性。抽象就是一個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些特性、忽視其他特性的過程。” ---哈萊克
抽象的好處:
越深層次的,越抽象的知識越容易進行遷移.
為什么越抽象的知識越越容易進行遷移,理解與記憶?
1.能夠滿足大腦的需求:
- 一次記憶不超過7個思想,概念或項目
- 找出邏輯關系
2.由于處于較高層次上的思想總是能夠提示其下面一個層次的思想,而且它們之間具有邏輯關系,因而也更容易記住. ------<金字塔原理>
概括:
“對于大腦思維,需要盡最大努力抽象化它的想法,盡早把最相近的或者臨時想到的想法轉變成綜合性的概念。” --- 布林布諾克
有了很多高階、抽象的概念后,我們的觀察力、思考能力會上升一個檔次。
“我們把具有相似特性的所有物體,劃分為一個種屬或者類別。如果一些物體屬于某一種或者類別,那么我們就會知道這些物體都具有某些共同特性。” --- 哈萊克
命名:
什么是命名?
命名指代的是“一個取名或者選定名字的行為”,方便交流。
小啟示:
一些哲學家認為名字是表達我們對事物的想法的標記,而不是事物本身。
很多教導邏輯思維的書,一開始都會告訴我們先要搞清定義(自己提出的或者他人提出的),不然很容易在交流的時候(談話或看書),出現一種情況:大家好像談論的是同一個東西,但事實上你們在各說各的。
參考list:
- 《金字塔原理》
- 《邏輯十九講》
- 《你干嘛在乎別人怎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