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龍應臺《目送》
這句話在不經意間道出了我的心聲,也表露出父母與子女之間,這種“神奇而又微妙”的關系,這種關系“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眼看著,母親節又到了,我卻不知準備什么東西送給母親,當然,也不必準備什么,因為我知道,現在的母親什么也不缺,但卻又是最“貧窮”的人——因為你無論給予她何等昂貴的禮物,她都會覺得這是種“浪費”,她所缺少的是一種陪伴——能聽聽她心里那些“絮絮叨叨”的話,能在她跟不上時代節奏的時候牽著她,就像小時候她牽著你的手……
她所想要只不過是最簡單、最廉價的東西,然而,我們做子女的卻時常給不了。
即使給了也不是十分的,因為人心是向下的,我們留給后輩的愛,永遠都是遠遠超過留給父母的,即使是這樣,父母也是“無權”抱怨的,因為曾經的他們也是這樣的。
人活一世,能夠經歷三次分離的,唯有與自己的母親。
⒈“血與肉”的分離
一個新的生命從十月懷胎到一朝分娩,母親承受了懷孕的艱難,分娩的陣痛,只因她是母親,無怨無悔。
如果用堅強、勇敢、剛毅……具有“男性化”的詞匯來形容我們的母親,那么這個節點就是——她從妙齡少女向溫情母親的轉化,“十月懷胎”就是這個節點的開始,可你是否想過,母親憑什么要背負這些詞匯;誰規定母親一定要這樣……
當我們還在母親腹中時,我們與母親是一體的,母親出門逛街,不得不帶著我們,我們成了她行動的累贅;母親享受美食,不得不想著我們,我們成了她忌口的負擔;母親睡覺休息,不得不護著我們,我們成了她翻身的牽絆……
然而,腹中的我們卻沒有想象中的那么乖巧,惡心、腹痛……是常有的事。
從十月懷胎到一朝分娩,每一天,我們都在向母親直接汲取營養,每一天,我們都在成長,母親的每一天都在忍受著痛楚,直至我們呱呱落地時,這份痛苦被放大到最大化。
這就是“血與肉”的分離,它帶給母親的是肉體上的疼痛,而那時的我們,雖然會哇哇大哭,卻不懂人情冷暖,更不懂得來自母親那份慈愛。
⒉“家與遠方”的分離
擺手,微笑著揮別送行的親人。轉身,含著淚踏上遠行的列車。下次回來,大約在冬季!
“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到黃河心不死。”這或許是每個年輕人初識人事的愿望,它也是種誘惑,讓我們懷揣著泡沫般的理想奔向遠方,離開家,離開了她——那個漸漸老去的母親。
“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行千里兒不愁”,我們的遠行,對于母親來說,是種無言的痛楚——母親既希望我們成長,學會獨立,又害怕我們遭受到任何不公的待遇,然而,這種復雜的心理,母親只會將其藏在心里,將擔憂化為祝福。
實際上,她們多數是渴望我們的陪伴,卻又不好開口,因為怕答應了,耽誤了我的工作,又怕被拒絕了,那就好比是種在傷口上撒鹽的痛。
“家與遠方”的離別帶給母親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痛苦,而此時的我們卻好似沒有察覺,即使有所察覺,也不知做些什么能夠彌補一下。
⒊“生與死”的分離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人生,有許多我們不愿面對,但卻又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父母的離去就是其中之一。
我的母親尚在人世,所以我還不能體味到這種感覺,當然,我也不愿有這種感覺。我想……如果,某天她真的離開了我,那一定是一種崩潰的感覺,淚水會不自覺的從兩眼噴涌而出,無聲的哭泣是必然的,因為我知道——那個生我,養我,最親、最近的人,她永遠的離開了我。
此時的分離,是肉體與精神的雙重分離,也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因為母親而感到的痛苦。
請母親大人,允許我這樣描述。
再者,祝:所有的母親大人,節日快樂!身體健康,開心每一天!
當然,我也會盡我所能多多陪伴你——我的母親!
在這特別的2020,在這個母親節,你多多少少都想說點什么,歡迎來評論區留下屬于你的母子(母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