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和一位朋友吃飯,我們都是70后,聊著聊著回到了小時候。
這位朋友說他小時候在大院里生活,買東西的時候就拿個印章出來,在商鋪里蓋個章,到時人家統一去結賬。小時候我們很少能吃到肉或者吃到糖,要想吃到果脯就更難了。有從北京捎過來的果脯,那就非常的稀罕,他的一個小伙伴就嘗了一個,品了品說怎么沒有什么滋味呀?于是就又嘗了一個,怎么還是沒有滋味呀?就這樣吃了一個又一個,一罐子果脯基本都給他吃光了,回到家的時候撐得肚子疼,人家老媽來找他,你給我們家孩子吃的什么呀,把孩子吃撐著了,下次不允許了啊。他就偷偷的樂,也不說明白,是你兒子嘴饞。
我記得我小時候上小學四年級,也就是比現在的女兒大一歲。學校離家有點遠,我每天騎著二八大車,屁股也坐不到座椅上,從車襠里蹬車蹬子,穿梭于街道之中,大約半個多小時才能到學校。一早還可以在路邊吃個油條,喝豆腐腦。每周父母給10元錢,從早餐到中餐都解決了,我挺節省,還能剩下一兩塊錢。那個時候路上的車很少,更多的還是大貨車,而且是那種帶掛斗的。我記得見到過兩起車禍,大車右轉,看不到后面的情況,母女就被壓到掛斗車下面了。那時候的我也沒覺著害怕,從來沒想過自己穿梭于這些大車之間有危險存在,總感覺自己挺能耐的,很靈活,絕對不可能出現這種事兒。現在長大了,回頭想想還挺后怕的。
我們又聊起來小時候都是自己上下學,沒有家長接送。我記得偶爾見過幾個老年人接孩子,但大部分同學都是排著隊回家,誰先到家誰先從隊伍中離開。想想現在為什么不接送孩子就不放心了?哪怕是在一個樓前、樓后也要下去接一下。我們聊到現在和過去的區別,應該主要還是人口增多了,城市里特別多的外來人口,像以前馬路上的人很少,車輛也很少。小時候也會有壞人,但是一旦小孩子有情況,周邊的人都馬上過來幫忙。方圓一公里之內許多人都見過,面孔熟悉,所以都像鄰居一樣熱情。
還有現在的孩子,有手機或者iPad。放了學就寫作業,基本足不出戶,能在外邊玩的小孩太少了。而我們那時候啥也沒有,放了學就跑出家門,好幾個樓的孩子都混在一塊兒玩兒,男孩兒、女孩兒手里都是捏著泥巴和彈珠子,在樓下能瘋玩到很久,家長那時候沒有手機,就打開窗戶沖樓外喊一嗓子:誰誰誰回家吃飯了。想想那時候父母的嗓門可真大呀,穿透力真強啊,我們都能聽得到,可就是不舍得回家。
想想小時候過得挺開心,真希望現在的孩子也能有更多的團隊玩耍時間。不過這周末家長們組織爬山,我們因為有比賽沒法去,也挺遺憾的,其實我更希望孩子們能夠每天自己在樓下無憂無慮的玩耍,家長們忙自己的事情,然后到時間喊他們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