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有限的認知里,主動的自發想去做什么事情的時候是最積極最上進的,并不需要有比如物質或者其他的獎勵,當然如果有獎勵就會更有動力繼續。特別是拉長時間來看,我們能堅持下來并始終如一日去做的都是自己想做的,而不是外力強壓下來的。
一、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
所謂內在動機是指做這件事的驅動力來自你的內心,而不是外部的獎勵或外界的要求。就像一個孩子玩耍,是發自內心的愛玩,而不是為了別的東西,如果能一直這樣玩耍下去,對他來說就是最大的獎勵。
所謂外在動機指的是因為外部獎勵或者處罰而驅動做事。
外在動機適合推動短平快的行動,而內在動機適合推動長期的、更有挑戰性的行動。內在動機之所以能推動長期而艱巨的行動,是因為此時我們不是“以結果論成敗”。我們更看重做這件事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里我們可能會收獲快樂,可能會收獲知識,可能會收獲智慧,可能會收獲內心的平靜。
因為不同的動機,會影響我們對結果的態度,尤其是失敗。
因為我們如果只靠外在動機驅使,很容易讓我們陷入到焦慮中去,出現謬誤滑坡,害怕失敗、恐懼失敗、竭力回避失敗,進而就會縮手縮腳地蜷縮在一個“繭”里,這對個人或者組織的長遠發展都是不利的。
外在動機使人趨同化,而內在動機能促成人的多樣化。因為外在動機無外乎名和利,而內在動機都是人的興趣和愛好,這是千變萬化的。
外在動機會損害內在動機。強調獎勵和懲罰,讓人把關注點聚焦在做一件事所能“交換”到的其他東西上,而不是這件事本身給自己帶來的東西上。久而久之,我們會為了外部的事物去追求,而壓抑了自己的探索和好奇。
二、形成內在動機:自主、勝任和歸屬
所謂自主就是要有選擇權。選擇權指的是有可以追求的權利,也可以放棄的自由。在家庭中、企業里,都需要有充分的自主性,這樣才能路越走越寬。
勝任指的是面對與自己能力相當的挑戰并且可以獲得公正的評價。破壞勝任最大的因素就是不公正的評價,除此以外就是懲罰失敗,不給犯錯的空間。滿足勝任感需要的最好方法是做自己擅長的事。
歸屬指的是滿足我們聯結的需求。任何商業上、營銷上的手段,都不如人與人之間的誠摯關系更加有力和持久。
三、渴望、熱愛與好奇心是喚回內在動機的源泉
以斯金納為代表的行為心理學家認為人和動物一樣,只要操縱獎勵和懲罰這兩個因素就能控制人的行為,忽略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斯金納箱從本質上說,是一個系統化、自動化地操弄人的外部動機的機器。在這個機器的影響下,人的行為退化成了動物的行為,人的思想和精神在一刻不停、眼花繚亂的交互中失去了自由施展的空間。如果一個人沉迷于斯金納箱式的現代“玩具”,那么他的內在動機就沒有機會孕育和發展。
所以我們需要放下思維的枷鎖,挖出熱愛的種子。比如做減法,減掉那些抑制了你的渴望、好奇熱愛的東西,比如我們的思維慣性,比如社會上一些的價值觀;然后多一些嘗試,探索新的體驗和空間。學會閑暇,不要做一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最重要的是要有深度的專研,這樣才能獲得除開物質上的享樂外的精神上的滿足。因為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因而你可以不斷地深挖,讓自己對一件事物的認識一層層地深入下去,這個過程是沒有止境的,這也是我們可以一直探索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