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得卻不可得,你奈人生何?”這句話是李宗盛的《給自己的歌》里的一句歌詞。
不知何時,這句原本寫給年近六旬自己的歌詞,卻觸動了很多年輕人的心。
年少不聽李宗盛,聽懂已非少年時。
聽懂李宗盛的人越來越多,是不是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已非年少?
狄更斯在兩百多年前曾說“這是一個好的時代,也是一個壞的時代”。
這句話,放在我們這個時代,又何嘗不能適用。
經濟飛速發展,國家強盛,物質水平越來越高,人們豐衣足食,這是極好的事。可物質水平的提高,并未帶來精神水平的提高,生活在這紙醉金迷的環境之下,讓我們這代年輕人,成了最迷茫最焦慮的一代人。
年輕人的焦慮不安,是對及早成功的渴望,是自我價值被社會認可的安全感缺失,是追求那些不斷涌現的物質需求時的迷茫。
從小就被督促著好好讀書,將來考個好學校,在父母的督促下,我們參加萬人擠過獨木橋的高考。
大學選專業時,因為自己喜歡的專業,就業前景不被看好,便聽從父母的安排,選擇了當下最符合時代發展的一門課程。
等到大學畢業后,卻發現所謂的經濟學、營銷學,最能賺錢的學科,往往是供大于求,競爭激烈,成了無人問津的雞肋。
好不容易找份工作,老板告訴你,你得好好努力,你得熬夜加班,才能創造價值,升職加薪.
于是,各種年輕人加班熬夜猝死的新聞,層出不窮。工作還未多久,接著便是催婚團的聲音,不斷在耳邊環繞。
人生價值、事業成就、理想、婚姻、房子、車子,如同一頭頭猛獸一般,一股腦的撲面而來。
我們變得越發的迷茫與無助,甚至不知道自己所追求的這一切,真的能為自己帶來幸福么?
對自己價值觀念的不斷否定,導致我們早早地就對人生價值失去耐心。我們開始變得麻木不仁,我們開始變成賺錢的機器,我們為了家庭父母而活著,我們為了下一代的學區房而活著,我們為了朋友圈的各種攀比而活著,似乎只有這樣,別人才能認可你,家人才能認可你,社會才能認可你…
焦慮、不安、無助、煩惱、困擾、失眠甚至脫發,似乎成了現代年輕人的一個個代名詞。
我們從未像以往任何一個時代一樣,更需要雞湯。
《陽光燦爛的日子》里的馬小軍和米蘭雖然直到最后都未能走到一起,可我依然相信,那段馬小軍為了米蘭,焦慮不安、迷茫無助的日子,就是陽光燦爛的日子。
金蘭都在《因為痛,所以叫青春》里寫到:“因為看不清,因為對未來的一無所知,所以時時感到迷茫和恐懼”。
前些天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怎么就算具備一個自由撰稿人的能力”。
張佳瑋是這樣回答的,“你得相當自律,身體和精神都不斷自我加強。自由撰稿人的身體非常重要。海明威說過,“規律生活和良好經濟是寫作的保證”。煙酒都得小心,睡眠尤其小心。然后,你得保持不斷攝入知識的習慣。身體和精神都隨時準備著繼續寫,而沒法貪懶。你得隨時準備一天連寫十小時,也得在連續三個月沒約稿的情況下不犯懶,不懶惰。
你得有很快的寫作速度,以及隨時寫作的能力。我正常的專欄稿是保持質量下每小時2000字,而我認識的人里比我快的人相當多。昨晚這時我編輯問我要了篇1300字約稿,一小時后我把稿子給了他;上個月外灘畫報周三下午要一個頭條(寫巴洛特利),周四早上我把6000字交掉了。
這個其實很難,寫字快誰都會,但很多人寫膩了之后,會自我厭倦,會寫廢了手不太想繼續寫了。這需要持續的閱讀(保存語感)和寫作(保存節奏)。沒法子的?!?/p>
這是來自五年前的他的答案,而如今,他早已成了一名知名的自媒體人。
你只看到了他人的人前顯貴,卻不知他人背后受過了多少罪。
保羅·戈埃羅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寫到,“因為我既不生活在過去,也不生活在未來,我只有現在,它才是我感興趣的。如果你能永遠停留在現在,那你將是最幸福的人。
你會發現沙漠里有生命,發現天空中有星星,發現士兵們打仗是因為戰爭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是一個節日,是一場盛大慶典。因為生活永遠是,也僅僅是我們現在經歷的這一刻?!?/p>
停止無畏的焦慮與迷茫,把握當下的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我相信,時間會給我們答案的。畢竟,誰不是一邊熱愛生活,一邊又不想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