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2,周四,晴,臘月初三
氣溫3—17°,體感溫度11°,露點溫度2°;北西北風2級,陣風風速19公里/小時;AQI(cn)147-中度污染;霾、森林火險警報生效中;能見度18公里/時,視野非常好。濕度58%,蛾眉月照射范圍5%。日出7:19,日落17:45。
今天是一個大晴天,天空瓦藍,霧霾彌漫,體感溫度適宜。喜歡的呢絨大衣可以上身。
因不要擔心被召喚去接送娃,心神安定,睡到快九點才被先生喚醒。吃了他做的早飯,建議開車去外面玩。他說昨天就告訴我,他有事要辦,而我不記得了。我轉口要他辦完事再去。他說周六出去,我說沒必要趁周末人多出去。看著窗臺上網購的洋牡丹開得好,建議去洛陽看牡丹,他說五月可以去,聊城、菏澤也有牡丹看。今天關于出去玩的事沒有達成一致。是該好好計劃一下,在年前出去一趟。美美說她和先生十幾號開車去廣州過年,問我們去不去。是否再問問她?
先生曾多次建議到西雙版納避寒,被我否了。父母在不遠游,陪父母過年是必須的。也不知還能陪幾年。娟、琴和亞子都說:有父母在就幸福。她們的雙親都不在了。父母在,我們還是孩子,父母是擋在我們和死亡之間的那道墻。一旦這道墻坍塌了,那我們就得直面死亡了。和亞子談論這個話題的時候,她說,她希望能像瓊瑤一樣,體面優雅地死去,不要用現代醫學手段吊著一口氣茍延殘喘。我也是極力贊成這樣。
2025年伊始,回望2024年,感覺自己沒什么成績,說起來還很失敗。展望未來,心里忐忑不安,沒有多大信心追夢。
一、帶娃沒有專職,因娃上幼兒園,不需要整天整天的照看,事兒并不多。倒弄得婆媳關系緊張,自覺無愧于心,而不知道原因是啥,也許是他們的夫妻矛盾的轉嫁吧。
二、面對死亡,令人對余生有些許擔憂和傷感。端午前侄女的家公突然過世,亡者去得痛快,生者的悲傷又要持續多久?至少我總是在回憶與他相識后的一些事,音容相貌依舊在腦海中。接著秋天滿姑爹的過世,十月大姑的過世,十二月村鄰的兩個熟悉的古稀老人過世。還有葉嘉瑩先生,瓊瑤女士的過世都對心靈有所觸動。
三、面對日益衰老的父母,兩次住院陪護經歷,他們的生活現狀,使我對未來自己的養老問題有了更多的思考,留一筆養老錢,祈求生前身體健康能自理,不要期望兒子能有時間來照顧自己,動不了的時候請居家保姆,去養老院是最后沒有辦法的辦法。
四、讀書寫作雖然堅持了,但沒有多少成績。日更近三十萬字,投稿43篇次,發表僅17篇次發表,中稿率不高。深度讀過的書不多。在這方面,存在虛榮心和作假成分,讀完的書有些是通過收聽完成的,有些文章是過去的舊文修改而發表的。幾個大的寫作計劃依然停留在腦子里,沒有開始行動去實施。唯一有進步的是深度讀書后寫的書評獲得征文三等獎,有兩篇發表。經驗就是深度讀書,再輸出自己的觀點,完成讀后感或書評。這樣才是真的讀書。讀無用之書寫無用之字,匍匐于文字間,愉悅自己溫暖他人,余生足矣。
五、朋友圈的改變。隨著第三代的出世,我們都已成為帶娃的祖輩。昔日的閨蜜、同學漸漸聯系少了,昔日的同事漸漸不聯系了。在返聘工作無疾而終后,與他們更是漸行漸遠漸無言。十二月與亞子聯系多了,進入了她的圈子,開始對麻將有癮了。
六、因為生活的地域變化,鍛煉的習性改變了,僅剩偶爾散步,沒有再游泳。因為沒有去帶孫,開始有時間追劇,經常熬夜。《小巷人家》《繁花》《狂飆》《人世間》《我是警察》《底線》《一見傾心》一部接一部。還搞過通宵追劇,作踐自己。明知不對,發誓改過,卻依舊屢犯。
時間就是這樣的流逝,在情感糾結中流逝,在追劇中流逝,在麻將桌上流逝,歲月催人老,孩子在一天成長,一天天長心智和身體。我一天天變老,一天天躺平,想得多做得少,有計劃沒行動,有想法不落實。這就是普通人的生活生存模式,注定碌碌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