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主宰人生,再沒什么比習慣更能決定人的命運了。不信,你仔細觀察下周圍那些取得些許成就的人,哪一個不具有良好的學習、生活、工作或獨立思考的習慣?再看看哪些霉運纏身、一事無成的人,是不是在某些方面養成了一些不好的習慣呢?
1
少年若天性,習慣如自然。良好習慣的培養當然是越早越好,尤其是幼兒時期,這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黃金年齡,抓緊抓住這個時間點,對孩童良好習慣的養成特別關鍵。
具體到我女兒,在她兩歲多的時候,我開始有意識地對她進行習慣的培養。為什么要在這個時間段開始呢?因為:
·從身體發育上看,生活所需的各種動作要領已經基本掌握,不存在生理方面的問題。
·從心智水平上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具有較為清晰的認知,聽懂了道理,知道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從溝通能力上看,在語言交流、協調溝通方面與成年人之間基本不存在障礙。
以上三個方面的情況說明,這時候的孩子已經具備了培養習慣的基礎條件。第二,考慮到還要為一年后孩子的入園做好準備,所以必須抓緊時間。
2
盡管時間關鍵、時間緊迫,但是我們自身不能亂了陣腳,急于求成。畢竟培養習慣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沒有科學的方法作指導,單純地擺家長權威,靠恐嚇、哄罵是行不通的。
既然是個技術活,就要用技術的方法。
我們先從“習慣”這個概念入手,先琢磨一下,什么叫習慣?在我看來,“習慣”用四個字足以說明白——行為自覺。習慣就是一種自覺的行為,這種行為不經任何思索、不假任何外力,就能自覺完成。
比如我們早起刷牙的習慣,每天早上起來刷牙之前,難道我們還要對刷牙的利弊費力地思考一番,再決定要不要耍牙嗎?顯然不是,刷牙是你我自覺的行為,對許多人來說,起床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牙刷,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刷、刷、刷。
看吧,沒有人催促你,你也沒有強迫自己,起來之后就直接去刷牙洗臉,這就是行為自覺,就是習慣。
3
從現代腦科學方面的研究進展方面來看,基本上能確定的一個結論是,人的思維大致分為兩個系統——熱認知系統和冷認知系統,人的行為是受這兩套認知系統控制的。
比如,我們行走,并不需要考慮胳膊怎么擺、步子怎么邁,只要是一個正常的人,所有的行走動作就能自動完成,整個過程是無意識的,這屬于熱認知系統的范圍。
冷認知系統就不一樣。比如,我們在馬路邊看到兩個人在吵架,我們不大可能不假思索地直接走過去把人拉開,而是會經過聆聽、判斷、評估,再決定要不要上前勸止,整個過程是有意識的、刻意的,這是冷認知系統在起作用。
很顯然,習慣屬于熱認知范疇,不經過任何有意識的刻意活動,就能自動完成,這也是為什么我把習慣稱為行為自覺的原因。
4
對于習慣,于是我們明白了,首先它是一種行為,然后這種行為是自覺的,無意識的、自然發出的,而非刻意的、假意安排的,最后它屬于熱認知范疇,被熱認知系統所控制。
我們再深入思考一下,既然習慣是一種自覺的行為,那么在這種行為達成“自覺”——形成習慣這個結果之前,肯定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就像小時候我們在大人的指導幫助下學習刷牙一樣,必須先有刻意的練習,一遍一遍的踐行,之后才變為無意識的行動,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認識到這一點,培養習慣的方法也就應運而生,我們可以把習慣分解為:引導——行動——修正,三個過程。
這就是我領悟到的習慣養成法,姑且命名為“拆解法”。這樣,我們就可以把一個習慣的培養,分成三步進行操作。
·第一步,引導,灌輸理念
·第二步,行動,拆解過程
·第三步,修正,形成自覺
5
我們先說第一步,引導,灌輸理念。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怎樣在白紙上作畫、作好畫,關鍵取決于畫師(家長)的畫工如何。培養良好的習慣,我們首先要明白,做好引導,思想灌輸是第一步,也是第一要緊事。
例如,怎樣才能讓孩子養成洗澡的習慣呢?首先,我們要給他講洗澡的好處、不洗澡的壞處,越具體越好,讓他先有一個“洗澡是件好事情,不洗澡是件壞事情”的心理定位和印象。
當然光有說教,這還遠遠不夠,因為孩子是非理性的,不會單純因為這件事“好”,ta自然就會去做。怎么辦呢?
我的經驗是,再植入一個場景,前提必須是孩子熟悉的場景。比如,女兒最喜歡看的書是小豬威利系列,最喜歡看的劇是小豬佩奇,那么我就想著在這上面多做做文章。
剛開始培養女兒洗澡習慣的時候,她比較抗拒,說什么都不愿意聽。于是我就引導她說,你最喜歡的小豬威利和小豬佩奇,他們倆就特別喜歡洗澡,他們不是你的好朋友嘛,你不想和他們學學嗎?
很快,她就答應洗澡了。因為這觸動了她最熟知的領域和喜歡的東西,在心理上、情感上最容易接受被她所接受。你在這上面做足引導,往往會收到奇效。
6
再看第二步,行動,拆解過程。
解決了思想上的問題,就可以正常開始行動了。這一步重在提供遵循,給孩子提供一個明確的、可操作的規范,越簡單越好,因此我們必須把行動的過程進一步拆解、細化。
比如,我想讓女兒養成每天晚上睡覺前洗腳的習慣,她這個年齡段,當然不知道到洗腳到底要怎么洗,洗到什么程度。怎么辦呢?我就把洗腳的過程進一步拆解成三步——泡腳、搓腳、擦腳。
為什么是三步?而不是兩步、四步或者更多呢?兩步的話,顯得過于籠統,不夠明確;四步或以上呢,又比較繁瑣,不易牢記。大腦記憶方面的研究表明,人最多能同時記住四個任務,一個項目超過四個任務,記憶起來會非常困難。
這樣,通過拆解的三個步驟,我把洗腳的明確流程清楚告知她,讓她明白洗腳到底由哪幾部分構成,行動的時候就有了明確遵循,便于孩子記憶和操作。
家長是最好的榜樣,在培養習慣的過程中,我會凡事做在前,前期每天晚上陪女兒一起洗腳,按照三個步驟進行操作,一遍一遍地告訴她,要先泡腳,然后搓腳,最后再擦腳,不斷強化孩子的記憶。
其實孩子的記性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好,甚至第二天,你就會發現所有的流程她都已經記得很清楚,沒準下次她還會提醒你某個洗腳的步驟你沒有完成就結束了呢。
7
最后再看第三步,修正,形成自覺。
在行動的過程中,還要及時總結反饋,遇到問題,跟孩子一起解決,孩子完成的好,及時進行獎勵,加快習慣形成的過程。
為更好地指導良好習慣的形成,我按照容易養成的、不易養成的兩個象限對習慣進行分類:
·容易養成的好習慣
·不易養成的好習慣
對于容易養成的好習慣,比如勤洗手、勤洗腳等講衛生的習慣,還有刷牙、洗臉等生活上的習慣,適當占用少的精力,多督促指導。
對于不易養成的習慣,如讀書學習的習慣、獨立自主的習慣,就要多分擔一些時間,多采用幾種手段。
在培養女兒讀書的習慣時,我就用了好幾種方法。比如,在她一歲多的時候,我就告訴她,每天在室外玩耍完畢,回到家里首先要完成三件事,叫“進門三件事”——換鞋、洗手、讀書。每次從外面回家,第一時間督促她完成。
除此之外,每天在固定的時間,陪她讀書、講故事,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先教她看本兒童讀物,晚上睡覺前,再講一個睡前故事。久而久之,女兒很早就養成了愛讀書愛學習的習慣。
當然我不排除,就是有某些兒童會比別的兒童在某些方面會表現突出一些,這些并不在我們討論之列。
同時,還要提防壞的習慣,例如不講文明、不講衛生,過度依賴等不好的習慣。孩子有強烈的好奇心,模仿能力很強,不管在哪聽到一句臟話,立馬就學會了,這時候我們要及時站出來糾正,防止形成不文明的惡習。
就這樣,通過不斷的反饋、修正、鞏固,慢慢就形成了自覺,收獲了習慣。現在她已經完全養成了每晚洗腳的習慣,哪天我回家晚了,她會主動提出了說,爸爸你怎么這么晚才回來啊,我等著跟你一塊洗腳,還要你給我講故事呢。
最后,小結以下:
01.習慣很重要,越早進行培養,對孩子越有利。
02.培養習慣需要科學的方法,作為家長要多思考,做在前。
03.要會拆解,把培養習慣的過程流程化、簡單化。
04.沒有問題孩子,只有問題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