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覽祖國大好河山,愛我中華,呼朋喚友浩浩蕩蕩于陽春三月同游五岳之首的泰山,是羊年旅游計劃的重頭戲。 我在山東工作生活二十年,斗轉星移,歲月催人奮進,年富力強時自己心無旁顧,直至今日,驀然回首,青春已逝,人至中年……
東岳泰山,古往今來,以雄偉奇峻見長,巍然屹立于祖國東方,引得無數文人騷客與名人大家登臨泰山,在領略其壯麗雄美風光后詩興大發,題詩作賦,留下無數精美石刻。據說歷史上有十二位君王親臨泰山封禪,祈福泰山的帝王們無不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從而實現天下太平江山永固。由此,現在泰山天外村景區才有了氣勢恢宏的十二根盤龍花崗巖石柱之說。
我識泰山,始于司馬遷那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這次登上泰山玉皇頂的我感覺巍巍泰山雖雄霸東方,但海拔之高與險峻程度均不及西岳華山,俊秀婉麗之柔與春意盎然之艷不如九江之廬山,華山與廬山我都去過,相比之下,三足鼎立,無可替代,各有千秋,令人神往,但那堅若磐石,穩如泰山等共識,讓泰山自古以來享有群峰萬山之中以雄取勝的至高無尚的美譽。
陽春三月,風和日麗,遠離了惱人的霧霾的高發期,帶上好心情,快樂出發!
我曾困惑于人們減輕霧霾的唯一途徑是冷空氣的來臨。在城市化規模日益擴大的今天,經濟的發展似乎總要犧牲藍天碧水的環境,不知何日起,望霾興嘆也成了一種無奈。我們厭倦大都市的喧囂,渴望文明的回歸,希望走近泰山,仰其高,征服之,徜徉于青山綠水之中流連忘返,找尋一塊屬于自己的寧靜樂園。登山,不能憑一時興起,需要耐力與信念,可不少日漸忙碌無暇健康的現代人仍起早貪黑奔命于職場,說得好聽些是責任與擔當使然,說得不中聽些,這是透支生命,對自己身體的糟蹋,也是對自然規律的極不尊重。我想,心靈的霧霾比天然的霧霾更可怕,它吞噬著思維,損害著健碩的肌體。魯迅先生當年之所以棄醫從文的,源由是醫病只能解除個人一時之痛,而以筆為武器寫出戰斗檄文則能喚醒麻木的國民,讓他們警醒,投入戰斗。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其精神狀態和文化底蘊非常重要。也就是說,人,活著,還是要有一點精神的。樂觀進取的心態會健全人格,磨礪意志,強健體魄,從而獲得“健康”這一可貴的革命的本錢。朝思暮想的泰山之旅,是大自然的慷慨饋贈,我倍當珍惜、深思,并將其提煉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我以為泰山之雄偉壯美,源于攀登的艱辛過程,一路風景一路歌,昭示著“無限風光在險峰”以及“山高人為峰”。此時,夜已深,不由想起昨天凌晨因病與世長辭的汪國真先生的詩句: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
喜登泰山的最深印象是從天外村出發,遙望遠在天邊的南天門,放眼松濤石海,人潮如涌,喜看蜿蜒起伏的山巒青翠綿延,層巒疊嶂,虛實錯落濃淡有致,儼然一副立體山水畫的美麗呈現。千層石階恰似云梯高懸,其間人行若蟻,舉步維艱,無論男女老少,都氣喘如牛、汗流浹背。泰山的緊慢十八盤之險、之陡,唯有親歷者才能真切感受,以險峻聞名的華山與以臺階多取勝的廬山三疊泉石階均無法與之媲美。君不見泰山石靈性而神奇,已經成為一種頑強精神的象征,就地取材的石基穩扎穩打,吝嗇處僅容游客半個腳掌踩踏,似乎有意考驗大家的意志,往往膽大心細者才能順利通過。當然,登山無孬種,個個是英雄好漢,有備而來,有備無患。
時值旅游旺季,慕名前來泰山燒香還愿的善男信女也不少;不遠千里夜登泰山期望一睹泰山旭日東升,云蒸霞蔚景觀的攝影發燒友比比皆是;勞師動眾舉家同游的親子游更是方興未艾,勢不可擋……不過,萬變不離其宗,大多是磨練意志,登高望遠,感受泰山獨有的融儒學道家佛教于一山一體,在盡興游覽美景的過程中體味泰山文化和泰山精神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
“一覽眾山小”的泰山之旅,作為無需遠足就可實現的我們來說,一舉數得,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