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沙的世界—大同、呼和浩特之行

圖片發自簡書App


雨一直下,從上車前的大雨到下車后的小雨。走下列車,一陣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熟悉的小城味道,不像旅行倒像回家了。

一、

云岡石窟離大同市區不遠,乘公交即可。對石雕藝術陌生得很,幾年前看過吳哥石雕,那一座座石像在蔣勛老師的聲音與文字里重現。今夏,在細雨霏霏中邁向云岡石窟,捕捉不一樣的微笑。

依山而鑿的云岡石窟并非想像中一進景區就能看到。首先印入我眼簾的是為云岡石窟做出巨大貢獻的佛教高僧曇矅的雕像,穿過高高鐫刻著浮雕佛像的石柱長廊,看一場介紹云岡石窟的短片,行過一座橋,晃過遠山、近水,看過佛塔、寺廟,方見廬山真面目。我們沿著石窟的分布,從東往西觀看。東部的石窟多以造塔為主,佛塔造型豐富多彩,不僅雕有高大的中心塔柱,而且鐫刻有眾多的浮雕塔,大多位于洞窟窟門和佛龕兩側的壁面之上,有極強的裝飾性,顯現出北魏佛塔的建造特征。

1500年的滄桑,歷經風雨,雖已斷壁殘垣,即使佛雕被嚴重風化,五官已模糊,儀態依然如舊。千年歲月,我們寥寥幾步便走到中部,那個從書中圖上看到的標志性佛雕——曇曜五窟倏然于眼前。高14米的露天大佛面相豐圓,深目高鼻、雙耳垂肩,嘴角微微上翹,身后有火焰背光,內有坐佛及飛天等。氣勢磅礴,卻不讓人望而生畏,讓我不由想到吳哥石窟阇耶跋摩七世的臉。堅挺寬闊的鼻管、飽滿的嘴唇,奇異地組合成似笑非笑的佛面,那是高棉的微笑。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他都在微笑。眼睛似睜未睜、似閉未閉,面對蒼生,惟有悲憫。露天大佛也可從不同角度看,但那微笑只能從正面方能看到。少了西藏大昭寺佛像的神秘感,也迵異于高棉的微笑。微微上翹的嘴角當然也在微笑,卻不是站在云端,而是站在塵世的最高處俯視著禮拜他的人,禮拜者只被允許從正面仰視大佛,是神也是人。

中部石窟每個都分前后兩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頂布滿浮雕。密密麻麻的浮雕讓我目不暇接,無論怎樣的造型,菩薩面容皆帶著沒有太多刻?的微笑,與石材本身渾然天成。西部石窟多為中小窟和補刻的小龕,大多是北魏遷都洛陽后的作品。

這座凝聚著勞動人民汗水的露天廟宇被我們兩三個小時便游完,抑或因建在山野,沒有進入普通廟宇的神秘感、迢遙的距離感,而是一種走在人間的親近感。

走出云岡石窟,忍不住回頭,對如此浩瀚的工程、偉大的藝術,惟有震撼。歲歲年年,佛像依舊,即使風化,在歷史的長河中仍熠熠閃光。旋即趕往大同博物館,延續那兩三個小時匆匆覽過的石窟風景。

大同博物館的外型設計非常現代,以螺旋型的空間結構環繞形成一個整體。高雅、大氣的灰色異型建筑倒映水中,有水就有靈氣,不由想到在烏鎮參觀的木心美術館。一進大門,巨大的北魏壁畫郝然眼前,前面是巨型牛拉鱉甲車的鐵鑄雕塑,驟然遠離塵囂,呼吸的空氣似乎也是千年前的。在不同的展覽板塊中,最讓我難忘的是大同恐龍與遼代壁畫墓。大同是中生代時期恐龍的樂園,植被豐茂、水系發達,形成了龐大的恐龍家族。恐龍化石讓我想到多年前在四川自貢參觀的恐龍博物館,沒有人類的遠古時代,它們就是地球上的霸主,何等逍遙自在。沒想到,在大同博物館還見到威武雄壯的兵馬俑軍陣,簡直就是秦始皇兵馬俑的縮小版。博物館中一個像蒙古包的文物與其它的文物擺設迥異,湊近看,原來是墓,居然直接把整座墓擺進了博物館。從墓門朝里望去,四周皆是壁畫,描繪著墓主人的日常生活,原來這是遼代壁畫墓。看到彩色壁畫上繪制的奏樂、宴飲、侍女、出行、動物、花草等圖案,恍惚穿越到遼代,是主人抑或侍女,何曾想到若干年后,自己的生活以這種方式展示于后人。

無論是露天的云岡石窟抑或博物館內的文物,皆以客觀的方式講述著故事,調動參觀者的感觀與想象,構建我們各自對歷史的解讀,也映照著人類的現在與未來。


圖片發自簡書App


恒山不是此行重點,因離大同市不遠,遂前往。恒山,也稱北岳恒山,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稱為五岳。歷史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曾到恒山巡視、祭奠,歷代名人、學士,諸如李白、賈島、元好問、徐霞客等人也都游覽過恒山勝地,并留下吟詠恒山的詩章。走過果老嶺、姑嫂巖、飛石窟、還元洞、虎風口、大字灣等處,惟記得半山腰的苦甜井,但印象最深的還是懸空寺。

整座寺院建在懸崖的懸空寺,僅此已讓人驚嘆。這是一座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玄”取自于中國道教教理,“空”則來源于佛教的教理,故名“懸空寺”。未登懸空寺之前,從下往上看,只覺那就是神仙居住之地。詩仙李白在崖石上刻有“壯觀”二字,在如臨深淵的險峻彈丸之地,構造如此復雜的寺廟,除了壯觀,想不出別的詞來。全寺初看去只有十幾根大約碗口粗的木柱支撐,總體外觀,重重疊疊,窟中有樓,樓中有穴,半壁樓殿半壁窟,窟連殿,殿連樓,風格獨特,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待沿著僅供一人攀緣的扶梯登上懸崖走進寺內更為驚嘆。寺內有寺院、禪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關帝廟、鼓樓、鐘樓、伽藍殿、送子觀音殿、地藏王菩薩殿、千手觀間殿、釋迦殿、雷音殿、三官殿、純陽宮、棧道、三教殿等,銅、鐵、石、泥佛像八十多尊。走在窄窄的走廓上,從欄桿往外望去,群山、溪流、云霧盡收眼底,再次感到自然的偉大,個人的渺小。如此美麗的人間仙境、艱巨的工程卻又是勞動人民建造的,既來自統治階級的壓力更是信仰的力量。


圖片發自簡書App


呼和浩特距大同僅三個小時車程,到過離北京更遠的滿州里,卻沒去過更近的呼和浩特。作為內蒙古首府的呼和浩特,初看與其他大城市無多大區別,博物館則不一樣了,白色建筑極具民族特色,樓頂塑有凌空騰飛的白色駿馬彰顯著內蒙古獨特的魅力。因時間關系,內蒙古博物館并未細細觀賞,走馬觀花中,印象最深的是查干諾爾龍化石。身長26米,高達12米,體重逾60噸,是亞洲白堊紀最大的恐龍,存放在一樓展廳,足有兩三層樓房高。巨大的恐龍化石擺放在四面皆是玻璃墻的房子里,藍色的燈光打在恐龍化石上、折射在玻璃上,宛如穿越到洪荒年代,走在星空下,幽深寂靜透著一絲神秘,對生命不由生出幾分敬畏。五點閉館,匆匆離開,近黃昏的陽光依然燦爛,驟然回到現實,將來有機會定要再次光顧,內蒙古博物館是值得一去的地方。

看過拉薩的大召寺,對藏傳佛教的那份神秘感吸引我前往呼和浩特大召寺。位于呼和浩特舊城南部的大召寺,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領阿拉坦汗于1580年主持修建。因為清順治皇帝迎接達賴五世赴京時,曾住宿在這里,在清代被尊為“皇廟”,是呼和浩特最早興建的喇嘛教寺廟。沿中軸線建有牌樓、山門、天王殿、菩提過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東西配殿、廂房等建筑。大雄寶殿為寺內的主要建筑,采用了藏漢結合的建筑形式,整個殿堂金碧輝煌,莊嚴肅穆。

印象最深的還是寺內那尊已有400余年歷史的銀佛,銀佛即供奉在佛殿內的釋迦牟尼像,用三千斤純銀打造,高3米,是屬于印度風格的佛像。為保護文物,殿內光線非常昏暗,近乎于蠟燭的微弱光芒添了幾分古樸與神秘。尤其是殿內高高掛起撲滿灰塵400年前的燈籠以及柱子上壁畫。不敢擦拭,一層層積上去的塵土寫著400多年的滄桑,還將繼續寫下去。驀地閃現出多年前在西藏大召寺跟著哪嘛與一群信徒和游人轉經,完全不懂藏傳佛教,只為他們那虔誠的信仰感動。

此外,大昭寺的各種彩塑、金銅造像、唐卡、108部甘珠爾經卷,以及宗教活動使用的各種法器、面具等,都是其它地方很難看到的歷史文物和藝術珍品。唐卡在美術館偶爾能看到,卻又不同于在此地看到的寫滿宗教故事的巨幅唐卡。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不是第一次到草原,幾年前去過呼倫貝爾草原,抑或時候不對,并未感受到風吹草低現牛羊,倒是去年在新疆看到的草原與我印象中的吻合。既然來到呼和浩特,草原怎能不去。希拉穆仁草原與響沙灣也是此行的重點。希拉穆仁,蒙語意為“黃色的河”,距離呼和浩特向北100公里,是典型的高原草場。我們來時正當夏季,卻沒有看到綠草如茵,鮮花遍地,但草原上建造了許多蒙古包,晚上就是我們臨時的家,雖說不是牧民住的真正蒙古包,卻讓從未住過蒙古包,從未在草原過夜的我有了些許新奇。更讓我新奇的是在紅格爾敖包觀看的蒙古國演員表演的大型室外情景劇《漠南傳奇》。

草原的天氣說變就變,尤其在夏季。正擔心突然降臨的雨會影響看表演,尚未走到劇場,雨便停了。雨后的草原在陽光中泛著金綠的光,野花也在微笑,先前對草原的失望不復存在,真想走到沒有游人的地方體味只現牛羊的空曠與寂寥,表演又即將開始。來到露天舞臺,依然置身于草原,氈包、馬群、田園牧歌、姑娘小伙兒、套馬桿、敖包、勒勒車一古腦兒閃現于眼前。畫外音仿佛從天邊傳來:希拉穆仁草原,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古往今來,有多少游牧部族在這里縱馬飛奔,箭飛弓鳴。這些馬背上的剽悍族群,伴隨著馬蹄聲聲,鑄就了一個又一個震撼人心的歷史場景。陣陣的馬蹄聲讓觀眾很快融入劇情。八百年前,成吉思汗時代,一個草原上的馬背民族躍上歷史舞臺,那就是蒙古人!一群俊男靚女嫻熟得在馬背上表演,飛馳的駿馬快節奏地推動劇情。第一次目睹游牧民族怎樣神速搭建他們的家園—蒙古包,又是怎樣急速拆遷蒙古包,那隨身攜帶的家呀。戰爭勝利了,大家載歌載舞,飛馳的駿馬、悠揚的長調、空中的音樂,無垠的草原,那是他們的家,我們的遠方,遠離塵囂,又有了詩。

晚上睡在用水泥修建的蒙古包里,雖未滿足躺在草原上數星星的幻想,一場并不十分熱鬧的篝火晚會多少彌補了些許遺憾。在空曠的草原、在陌生的人群中毫無顧忌地舞動,久違了,自由!

翌日,走出蒙古包,趕不上看草原初升的太陽,來到響沙灣已近晌午。響沙灣的游人真多呀!僅乘纜車就排隊一個多小時。坐在纜車中俯瞰沙漠又覺值了,漫漫黃沙、一望無垠,響沙灣因“這里的沙子會唱歌”而得名。沙高110米,坡度45度,呈彎月狀形成一個很大的沙山回音壁。從纜車下來后又坐上沙漠觀光車,只覺速度太快,來不及感受沙漠的遼遠、壯闊,畢竟第一次坐這種車,又覺眼睛不夠看,只沉浸在沙漠里飛馳的歡快中。很快到達目的地,即沙漠游樂場。

正值旅游旺季,游人太多,完全感受不到沙漠的廣漠與蒼涼,對游樂項目興趣不大,但騎在駱駝背上時,倏地想到多年前一家人在銀川沙坡頭騎駱駝的情景。那是我和妹妹與父母的四口之家,第一次到北方,第一次騎駱駝,那是我們四口之家的最后一次旅行,三年后,父親永遠離開了我們。駱駝被馴服得十分溫良,騎在背上,抓著駝峰,無一絲畏懼。當年,父親騎在一頭高大的駱駝上,被母親騎的那頭駱駝碰了一下腿,一臉驚恐嚷道:“別親我”,讓我抓拍下來的畫面又在記憶中重現。雖說在駱駝的背上只有短暫的時光,卻被駱駝帶著可靜觀沙漠。放眼向沒有游人的地方望去,下午的陽光印在沙漠上,也是千年前的太陽,恍惚在人群之外,又在那漸行漸遠的駱駝隊之中,金沙飛揚,留下一串深深淺淺的駱駝腳印,生出“大漠孤雁直,長河落日圓”的落寞與寂寥。

從石窟到遠山、從草原到沙漠,千百年來,一樣的太陽、一樣的月光,一樣映在高山、草原、沙漠還有石窟,也印在你我的身上,卻不是同樣的你我。你我也是草原上的一顆草、沙漠中的一粒沙,有著各自的世界,卻永遠沐浴在陽光下、月光中。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936評論 6 535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744評論 3 421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879評論 0 381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181評論 1 315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935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325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384評論 3 443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534評論 0 289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084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892評論 3 35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067評論 1 371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623評論 5 36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322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735評論 0 27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990評論 1 289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800評論 3 395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084評論 2 375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