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4月 23號,這段時間圍繞世界讀書日的活動非常多,這類活動對于推動全民讀書風氣當然是有意義的,但是光是這樣不行,我們不能滿足于這類表面的活動。讀書是個人的精神生活,并不是讀書日的時候你參加了一些活動,那就算是和讀書有關了,一定要真正養成閱讀的習慣,閱讀是一件相對寂寞的事情,不應該是一件熱鬧的事情。
為什么要讀書
為什么要讀書,我覺得這個問題和一個人為什么要活著是分不開的。如果說一個人對于人生怎么有意義地度過是無所謂的,那么這樣的人當然可以不讀書。可是,如果你對人生的意義是在乎的,要把人生的價值體現出來,不愿意虛度這一生,那么,讀書對于你就非常重要。 其實我們平時可能都在讀書,但是有不同的目的,我分析了一下,大約有三種目的。第一種是為了實用的目的,譬如說你的專業,你的職業需要你讀一些書,或者你讀一些炒股的書、養生的書,如果你光有這樣的讀書,我不認為你是一個有閱讀習慣的人。第二種目的是消遣,工作累了,業余的時間翻翻報紙,上上網,看看八卦新聞,或者拿一本書在手里,純粹是為了放松一下,這也不屬于我說的閱讀。那么在我看來,第三種閱讀才是真正的閱讀,就是作為精神生活的閱讀,通過閱讀,你感到精神上的愉悅,得到精神上的提升,從書籍中汲取精神營養,讓自己在精神上成長,內心變得豐富、充實,只有這樣才是我們所提倡的閱讀。當然這三者未必是對立的,我就說我比較幸運,我的專業是哲學,是人文學科,我又喜歡看這類書,對我來說本身就是最好的消遣,同時還有精神上的收獲,這三者在我身上是統一的。大多數人的職業和人文學科沒有關系,但是起碼可以做到兩者統一,就是通過閱讀既得到精神上的提高,同時又得到很好的放松,當然你必須達到一定的品位才能這樣。
我強調作為精神生活的閱讀,其實閱讀的意義就在這里。人總是要過精神生活的,一個人如果說沒有精神生活,僅僅是肉體生活和物質生活,那他還不是真正作為一個人在生活,和動物沒有本質的區別。那么一個人怎么樣才能過精神生活呢?他不可能脫離人類精神生活的傳統,孤立地自己在那里過精神生活,這是不可能的。人類的精神生活是有一個傳統的,你必須加入到這個傳統里面去,從這個傳統里面汲取資源,汲取養料,才能真正過精神生活。人類精神生活的傳統是以什么方式存在的呢?最主要的載體就是書籍,所以通過讀書進入到人類精神生活的傳統里面去,去獲取人類所創造所積累的精神財富,讓自己在精神上生長起來豐滿起來,這是你過精神生活的必由之路。 經常有人說一句話,大家重復特別多的一句話,叫做閱讀改變人生。閱讀究竟改變人生的什么?在我看來,主要不是改變人生的外在境況。比如說你是當官的,通過閱讀你就能升官了嗎?當然不能,有時候可能恰恰相反,愛讀書的人升不了官,他不受這個體制的歡迎。你是經商的,通過閱讀你就能賺更多的錢嗎?也未必。閱讀給予你人生的不一定是這種外在的成功,而且我認為,以外在的成功為目的去閱讀的人,他首先動機就不純,他是讀不好的,讀不懂的,最后他會失望的,會放棄的。那么改變的是什么呢?我認為改變的是人生的境界人生的格調,哪怕你在外在世界中的生活并沒有改變,你仍然在做著原來做的事情,但是意義不一樣了,因為你的素質不一樣了。我真的覺得,一個人如果他的內心世界發生了變化,哪怕他在外部世界里仍在做著相同的事情,但是它的意義是不一樣的,那么實際上他就是做著不同的事情。比如說作家,以寫作為生的人,如果僅僅把寫作當作謀生的手段,僅僅是為了賺錢,這可能是一種做法。但是還有另一種做法,我有我的內心追求,寫作也是我的精神生活,我一定要寫真正讓我自己滿意的東西,能夠體現我的靈魂追求的東西,我就不會只為了高版稅、為了市場上的暢銷去寫東西。所以,即使是相同的職業,如果內心世界不一樣,實際上所做的事情也是不一樣的。人和人的最主要區別真的不在于職業,而是在于內心的境界,在于你的價值觀,你是為什么活著的,你把什么看得最重要。職業的區別不重要,同樣職業的人可能過著完全不一樣的生活,因為他們的心靈不一樣。有的人說隔行如隔山,我覺得不是這樣的,我跟很多不同行業的朋友非常談得來,包括官員、企業家、藝術家,我覺得真正能談得來的人就是因為有共通的心靈。人應該有豐富的心靈生活,不要局限在某一個專業上面。作為一個人,老天讓你到這個世界上來,不是要你專門來做某一件工作的,是要你來過人的生活的,是要你活出人的光彩的。 據我所見,各行各業優秀的人往往是愛讀書的。現在我們提倡學者型的官員、學者型的企業家,其實每個行業優秀的人都是學者型的,都是愛讀書、有自學習慣的人。我非常欣賞美國民間公益事業的創始人卡耐基,他是十九世紀下半葉的鋼鐵大王,是最早富起來的人。現在美國的富翁,包括比爾 .蓋茨這些人,他們做慈善事業這個傳統是卡耐基奠定的。卡耐基成為這樣的一個人絕不是偶然的。他在十三歲的時候失學,當一個小郵差,就是在那個時候,當地一個退伍上校辦了一個小小的圖書館,把自己收藏的四百冊文學名著向窮孩子們開放。卡耐基每個周末都去借書,從此愛上了讀書,而且品位很高,一開始讀的就是世界名著。他在自傳里說:我永遠感激上校的充滿智慧的慷慨,是他培養了我對文學的愛好和品位,這是我的最寶貴的財富,即使用人類所有的錢財來和我交換,我也不愿意。在我看來,這才叫閱讀改變人生。如果卡耐基僅僅是個大財主,沒有成為這樣一個精神高尚的人,那算什么改變了人生呢。中國有句古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在網上看到一個段子,說一個人如果僅僅行萬里路,不讀萬卷書,他就不過是個郵差而已。講得很有道理。可是我們看看卡耐基,當年的這個小郵差自從愛上了讀書,他就不僅僅是個郵差了,他在成長為一個智者。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情。一個養成了讀書習慣的人,和一個不愛讀書的人,他們其實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一個養成了讀書習慣的人,他的世界是更廣闊更豐富的。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就講過這個問題,他說人人都在生活,好像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上,但是實際上每個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只能按照他的內心世界的限度來看世界。你心中完全沒有的東西,在外部世界里無論多么豐富,你都一定熟視無睹。你是一個心靈豐富的人,那你看到的世界也會是一個豐富的世界。你是一個內心貧乏的人,那你看到的世界也一定是貧乏的。有的人心中只有功利,那么他是看不到功利之外的東西的。那些暴富而沒有心靈追求的人,他們到了國外,無非就是購物,國外那些人文景觀、自然景觀,他們是看不見的。
我自己感覺,讀書不但能讓人內心豐富,而且能讓人心靜。有的人說,周老師你很有定力,你很安靜。我的確是這樣的,社會上的活動我很少參加,現在講座是多了一點,但是我也比較節制,謝絕了大多數的邀請。我的時間主要用來讀書和寫作,我真的感到那是我最愉快的狀態。老是參加社會活動的話,那個心就會變得浮躁,整個人就散了,這對我那種最愉快的狀態是一個損害,所以我不愿意。我覺得讀書是特別大的享受,甚至比寫作還享受,我說過寫作是一種支出,把自己的儲藏往外掏,而閱讀是純粹的收入,是在增加自己的儲藏,讓人感到很充實。你內心充實,這顆心自然會安靜。名利當然也是好東西,不是壞東西,但只是次好的東西。如果你已經得到了最好的東西,同時你的物質生活還過得去的話,你對那個次好的東西當然就不會太在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