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犬八公這部電影,稱得上是名聲在外,豆瓣上打分極高。
我現在也養了一條狗(和電影無關),于是就趁著周末,抱著狗狗把電影看了一遍。
先說結論,好電影,值得推薦,有催淚彈的功效。但并沒有優秀到那么高的地步。
電影的故事情節很簡單: 主人公在車站遇到了丟失的狗狗,把它帶回家,于是人與狗之間的感情就此展開。
后來主人公死掉了,狗狗在車站門口等了主人九年,直到去世。
作為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產品,這部電影提供了極為優秀的供應品--忠誠,我們特希望在朋友身上所看到的品質。
稍等,這個詞語,是不夠準確的,愚忠更合適。
說到愚忠,我想起此種最頂尖的人才---和珅的名言: 我不要做皇帝的奴才,我要做皇帝的一條狗。因為奴才會揣摩,會迎合,有私心,不能全心全意。狗不會,它不想自己,只想著為了主人好。
事實證明,和珅只是拿這話來忽悠皇帝,他其實是一個極其自私自利的人。
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心里所想的,便是擁有一個極度忠誠的朋友,雙方能有一種特殊的聯系,我當然會對對方很好了,對方也對我極度忠誠,可以達到托妻獻子的境界。
我現在也養了一條狗,名字叫肥腸。它最討人喜歡的一點就是忠誠,不管我如何對他不好,罵他,打他,戲虐它,他都不生氣,他都會搖著尾巴討我開心,想和我玩耍,我愛死他了。
如果有個人,也能這么對我好,我也會愛死他了。
想到一個段子, 在國民黨敗退臺灣,陳立夫因此背了黑鍋被流放到美國,夫妻二人以養雞為生,過著清貧的日子。 有人問陳夫人,為什么要養雞? 陳夫人答曰: 雞臉比人臉好看。 這可真是看破了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心灰意冷之時說的話。
對的,世態炎涼,人情冷暖說的是人,而雞不會,狗也不會。
對于飽受摧殘的人來說,它們是安慰我們心靈的藥。
這是寵物所帶給我們的心理價值。
回到現實, 像狗忠誠的人是不存在的。
既然現實中不可得,那我們就在書中滿足,比如說 無雙。 鹿鼎公 韋小寶大人的老婆, 一個典型的忠犬型人物,不僅人長的漂亮,還會做飯,會洗衣,上的了廳堂,下的了廚房的復合型人才。
對韋大人,那真是死心塌地的愛,照顧生活起居,吃喝拉撒,而不計回報。甚至還可以幫老公追女人,出謀劃策,加油打氣。
這樣的極品,除了在書中意淫,現實中誰碰到了?
正因為現實中想得而不可得,于是就在書中意淫了。
不僅僅是寫書意淫,還可以寄情于山水,植物,動物,比如說竹子, 古人總結出來 竹子 有 八德, 梅花有傲骨。
傲骨你妹啊,人家植物本來就是這樣的,和傲骨有什么關系?
再說hachi 這只狗,它之所以等主人,是基因決定的,而不是思考的產物。這不是他的決定,是基因的決定,它只不過是在執行基因程序而已。
對于八公來說,等主人沒有任何附加的意義,他就是等,僅此而已。
韋伯說,人類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
這個意義,是我們的想象,是我們編造的故事。
即使這個故事,和現實無關。
所以, 一只狗這樣,能說明什么?
這除了證明我們悶騷壞了,除了說明社會太現實了,除了說明我們也太現實了之外,有什么實際價值嗎?
如同八公的行為是基因決定的, 現實中的人是不會如此忠誠的,也是基因+利益決定的,很正常啊。
為什么就不能接受我們人性這一面呢?
在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有個八公一樣的伙伴而不可得時,請注意一點,你也不是八公一樣忠誠的人,你也是被你的基因所操縱,你也在為現實的利益所算計,大家都一個德行,你都做不到,憑什么要求別人能做到?
對于人性好的一面,我們要熱愛,對于丑惡的一面,我們要面對,起碼不能否認,不能逃避。
當看到別人惡的一面展現時,告訴自己: 我不要那樣。
所以,別矯情了。
無病呻吟好討厭,要做到 就算是有病,也不呻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