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提到一個人能夠長期堅持鍛煉時,我們往往會去夸ta很有毅力。其實,堅持鍛煉靠的不僅是毅力,還得有科學的方法論,只要方法對路,任何人都能做到。
試以我練習蹲墻功3年的經歷來加以說明。蹲墻功原本是太極拳秘傳的松腰秘籍,以前師傅在鍛煉時都要支開弟子,防止弟子偷看。現在,由于網絡的發達,類似秘籍已變得唾手可得。可是,現代人卻很少意識到蹲墻功的好處,少有人練習。
蹲墻的健身原理是通過蹲墻對任督二脈的鍛煉達到丹田氣足圓活,尤其是對頸、胸、腰、骶、脊椎的伸拉、壓縮,可牽扯到常常運動不到的肌肉、韌帶、神經,從被動運動到主動運動,日久自然感應異常靈敏,從而使肌肉、骨骼達到堅韌有彈性。
蹲墻功練習方法非常簡單,就是面對墻壁,下蹲上起。但要求腳尖抵墻,鼻子尖貼墻,身體和頭部保持中正,腳尖、膝蓋、鼻尖始終保持在同一直線上。看似容易,沒有練過的人100%會往后仰,跌倒在地,因為腰部不夠松。
我也不例外,腳尖抵攏墻,蹲到一半身體就往后仰。直到腳尖后退離墻差不多10厘米,才勉強能蹲下去,只做了幾個就大汗淋漓,氣踹噓噓。離墻10厘米,穿鞋,只能蹲1,2個就是我的初始水平。而我的目標是抵墻,輕松做到一組20個。這中間有10厘米的距離需要跨越,難度系數非常大。但我只用了不到1年時間,每天10分鐘,就輕松達到了目標。秘籍何在?靠的是科學的方法論,而不只是毅力。
第一,分解目標
所有的復雜不過都是簡單的疊加。只要把目標無限細化到自己能輕松完成的地步,就不會產生畏難情緒和感受到鍛煉時的痛苦,從而能輕松堅持下去。
為分解目標,我找人做了20塊小木條,每條長度為29厘米,高度2.6厘米,寬度為0.5厘米。有單獨1塊的,也有2塊,3塊木條粘連在一起的,便于自由組合和調節距離。放在雙腳和墻之間,量化距離,從離墻10厘米開始,數量從1,2個開始,每天增加一個。做到10個后,減少1塊木條,離墻距離變為9.5厘米,難度增加了一些。這時暫時不要增加數量,依然是10個,等感覺輕松適應后,慢慢每天增加1,2個,直到能輕松做到20個1組。再取掉一塊木條,距離變為9厘米。
剛開始幾個月,進步速度快,后面幾個月,進步慢一些。靠著這個方法,木條逐漸減少,直到近1年的時間,我能夠完全穿鞋抵攏墻輕松蹲下。據說,練功勤一點,腰部柔韌性好的人只需要3個多月就能做到。但我這個基礎差的人,每天10分鐘,1年時間也輕松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