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你在這里。”
“我在這里。”
前幾日看完《擺渡人》后,這句話讓我久久不能平靜。倒不是這句話有多么深奧,多么富于哲理,只是我覺得那種“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相遇最令人感動。
人們總在尋找著愛情,在這條鮮花與荊棘共存的道路上奔波往來,無論男女總在期待著可以有一天遇到自己的靈魂伴侶。
過年回家總免不了家里詢問一些個人的生活問題,尤其是到了該談婚論嫁的年齡,就像我。不論長輩亦或哥哥姐姐,聊天總逃不出“大學有對象了嗎”這個問題。我說,沒有。下句都是,該有了該有了。
大家是否也像我身邊的大多數人一樣覺得,大學,尤其是在青春最為熱烈年華最為燦爛的時間里,就應該于萬花叢中尋得一伴侶,若是這樣才不算辜負韶華。
難道大學就應該赴一場愛的盛宴才算完整嗎?答案顯然不是,至少我現在是這樣想的。因為沒有人非得在特定的時間里去尋一場愛,如果有,我想這愛即便轟轟烈烈,也絕不會刻骨銘心。
愛情是什么?
柏拉圖說,當愛情輕敲肩膀時,連平日對詩情畫意都不屑一顧的男人,都會變成詩人。
張愛玲說,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她的心里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
林徽因說,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四月天!
這樣看來,我們中的很多人也包括我,顯然都還沒有懂得愛情的真諦。我們總想往前,總想過早地體驗,總覺得這就像菜市場買菜一樣,晚了,就只剩下不新鮮的了。
我們是否應該駐足去想一想,是否應該在撲入熾熱的愛火時思考一下,我們為什么而愛?是為了戀愛而談愛情,還是為了愛情而談戀愛?就像是為了醉而喝酒,還是為了喝酒而醉一樣的道理。不同的目的,會有著不同的經歷體驗,也會看到沿途不同的風景。
徐志摩說,我于茫茫人海中尋訪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我一直將這句話看作追求愛情的最為正確的態度。因為這句話有追尋真愛的忠貞,也有失意不得的灑脫。
初到大學,很多人心里大多是失了幾許歡樂,多了幾份憂愁,準確來說是孤獨,孤獨于情感,于理想,于朋友。于是,有些人便將這份孤獨交給了愛情去解決,也有一部分是受了傍晚樹下情侶纏綿的刺激轉而加入到戀愛的大軍。
我最為不贊同的也最為看不慣的,就要是為了炫耀或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談愛情。記得下鋪有次讓我們看了張他朋友發的開房圖。對,沒錯,開房圖!很黃很暴力的那種!我想,愛情在他朋友的眼里就只是炫耀的工具罷了。寫到這里,想到一首歌,叫《機器鈴,砍菜刀》,里面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有多少人為了尊嚴卻活在別人的胯下。那張圖里,那種關系下,有的是炫耀,有的是卑微。
如果你現在在大學依然是保持單身,我希望你可以心中依舊為純真的愛情保留一塊凈土,心中依舊對愛充滿渴望。不要將就,不要隨欲,更不要自我沉淪。你可以在黃昏的自習室,目光穿過古老的大學校園的窗戶看著金色的光澤揮灑在運動場上;你也可以聽著遠遠的喧鬧聲,安靜溫暖的心情緩緩蕩漾起來,去捧一本書,一杯淡淡的茶水,一份自如的心情。因為在遇到真愛前,你一定要替他也替她善待好自己。記住自己的完美就是在遇到真愛時對他或她最大的恩賜。
如果,再有人問我,你要怎樣的愛情。我想,我由衷的希望有這樣的愛情:
在散場的最后一秒到來之前,空蕩蕩的劇場里走進來一個人。
可能她沒有多好看,也沒有多聰明,她躡手躡腳地選了一個邊角的位子,傻乎乎的看著你。劇場的燈光不多不少不明不亮也不昏暗,它們恰到好處地勾勒在她或圓或尖的臉額上。
因為風寒而微微發紅的鼻尖,因為溫暖而微微飽滿的唇肉。
我想,那時我一定會說:
等你很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