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術是中華文明為世界作出的巨大貢獻之一,它讓知識得以傳播、讓普通人得以教育。比如,歐洲在1440年出現印刷術,當時的人們高興壞了,因為此前一本書的成本相當于今天的兩萬美元。即便像法國這樣的國家,國王私人藏書也沒幾本,實在是忒貴了。
印刷術來了,馬上就把書的價格降低到今天的70美元左右,這樣普通人家也可以擁有了。隨著信息的傳播的擴大和普及,大家人文素質都得到提高,但是暴力事件卻沒減少。
從1524年到1648年,也就120多年時間,歐洲就一直在打仗,從3000個國家最后打成300多個。僅僅在德國發生的三十年戰爭就減少1/3的人口。為什么會打得“烏眼青”?
答案居然是人們的知識水平提高了唄。本來還好,大家在不多的信息源里能夠較容易形成共識。書籍多了,人們接受信息的來源也就多了,人們對問題的看法也就變得多元了,針對問題的意見也就有分歧了。
人們平時里為某個自己喜歡的貴婦、騎士拌拌嘴到也無所謂;一旦涉及到深層次的話題,如正義、民主、自由、體制、愛什么的,就很容易擦槍走火,大家只能淪為兵戎相見。
知識面廣了,并沒有把人們的共識公約數提高,反而每個人都開始有自己的看法。換句話,每個人對未來的預測是不一樣的,假如有些人認為未來趨向集體主義、有些人認為未來會崇尚個人價值,那么社會就形成不同對立的思想群體了。
因此,我們現在生活在知識大爆炸的時代,固然獲得更多的知識對把握未來是一件好事情,但是信息量大也隱藏著巨大的危機。因此,人們掌握科學的預測能力很重要,有利于縮小人們的觀念差異,形成認知共識,那么就容易減少社會紛爭的發生。
一、關于“預測”的看法
1、歷史決定論(未來可預測)
有學者認為:歷史是可以決定的,它從一個階段走向另外一個階段,只要把握其發展規律,就可以把握歷史會走向何方。就像一個科學實驗,我們在準備實驗之前都會預測集中可能的結果,只是準備去驗證它。如果都不去預測這個結果的話,實驗都沒法進行了。
所以,人類之所以有思想、有智慧,就在于一個前提是我們擁有預測能力。
2、未來不可預測
也有學者認為未來不可預測。如著名哲學家卡爾.波普,他認為歷史的進步取決于只是的進步;知識突破了瓶頸,出現井噴現象,那么歷史就會走向一個新階段。但是,我們無法預測什么時候會出現這種井噴現象。
有人會說這種井噴遲早回來的。這不就是廢話嗎,就像是說“人總是要死的”,這還要你來說嗎?有本事能預知某個人哪個時刻離世,那才是真本事。因此,人類用現在的知識構建預測未來,不靠譜。
3、量子物理(不可預測)
量子理論支持未來不可預測理論。很多人認為世界有規律,只是一些規律還沒有被我們發現。量子理論對此嗤之以鼻,這個世界上原本什么規律也沒有,世界是不確定的、隨機性的,我們永遠也無法從中找出規律。
結論:各有各的道理所在,其實這個世界或許是這樣的:我們接觸的世界在我們感官里是有規律的世界,而實際上世界是一個非規律性的世界。通俗的說,我的世界我做主,我認為有規律就是有規律;真實的情況那是兩碼事。
我們的世界是一個“貝葉斯世界”……
二、貝葉斯世界的奧妙
所謂貝葉斯世界,就是說我們的這個世界普遍適用于貝葉斯定理(公式)。貝葉斯定理,很多人這么來形容“如果大家都認為你是壞人,那么你就是壞人”。靠,什么句式啊,太獨斷專橫了吧?對,貝葉斯定理就是這么牛叉。
插播一個重要問題,人類為什么會預測出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的對概率缺乏直覺。比如99.99%與99.999999有多少差別,大多數人認為差不多,差別不明顯。
如果換算到死亡事件中的幸存率,那么99.99%就是一萬個人里面死一個人的概率,99.999999就是一億個人里面才死一個。也就是說以萬計算,一個百萬級城市里就要死數百人;以億計算,整個世界也才死亡73個人。這個差異可大著呢!可恨的是,只有很少的人有比較正確的概率認知。
貝葉斯定理在理解上有點難度,還是來舉個實例吧。美國9.11事件當年震驚世界,當第一架飛機出現在雙子塔邊上的時候,絕大多數人不會想到撞機事件,因為這種概率為0.005%。
當第一架飛機撞上之后,那么用貝葉斯公式代入計算一下,就會發現概率已經從0.005%一下子提升到38%。
如果,再用貝葉斯公式去計算第二架飛機撞上的可能性時,概率已經變為99.999%。果不其然,第二架飛機也撞大樓來了。
因此,第一架飛機撞上大樓算是意外的話,緊接著第二架飛機撞上,就可以確定是恐怖襲擊。這個就是貝葉斯定理的核心思想。
今天貝葉斯定理被廣泛的應用在社會各界,因為使用它能比較準確的預測未來。
三、如何把握未來
本文取材于美國經濟學家特納.希爾弗所著的《信號與噪聲》。作者認為,現代人應該掌握科學的預測方法,盡管有方法也不一定能得出正確的預測,但是這個方法依舊很重要。
因為在現代信息爆炸的時代,如果沒有公信力的科學預測方法的村子,我們很可能會陷入彼此對立、發生矛盾的狀態;而有大家信服的方法,就能根據同一方法來形成共識,進而看待未來。
作者還認為,要做到科學預測,就要改變錯誤的直覺習慣。把錯誤的直覺代入貝葉斯世界,就會發生預測錯誤。
作者還提出三個建議
1、用概率方法思考問題,杜絕規律性的方法。規律性的方法來源于“有因必有果”的思維,就形成一套決定論的思維。也就是對于事物的客觀發展,忽視事物本身的狀態,用自己的理論給自己講一個故事,這實在有些堵心。
2、明白自己的觀點來源何處。我們的很多觀點來源于老師、親友或者大眾想法。時間一久,你就給這些觀點打上標簽,這個觀點是對應什么情況,那個觀點對應那個情況。這個可能很危險,因為觀點不是你的,它也不是世界準確的概括。
3、在試錯中進步,更好地了解世界。預測的結果有好幾個,在現實的試驗中,你最多只能證明其中很少的幾個。即使證明了也不代表一定如此,還需繼續在生活中試驗。預測不是算命,能一錘定音出你今后的選擇,它只是一種提高我們智慧的思維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