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天寫小說?”話說如果是以前我肯定會對這本書不屑一顧,默默腹誹:這標題就是赤裸裸的功利主義啊,這樣的心態(tài)寫出來的小說能看嗎?完全對讀者不負責任嘛。大概是成長讓我的心態(tài)更平和了吧,也是機緣巧合和好奇心驅使,我在圖書館借了這本書。在沒看之前,又恰好看到幾位當紅作者的推薦之下,帶著一點質疑和充沛的好奇心,我開始閱讀這本疑似吹牛的書。
首先了解一下作者,克里斯?巴蒂(Christ Baty),全國小說寫作月活動的創(chuàng)立者,是一名活躍的作家兼寫作教練,為《華盛頓郵報》等報刊撰稿。
放平心態(tài)慢慢讀下來,這本書卻讓我放下了只盯著“功利心”的成見。30天寫小說當然是有功利心的,換一個角度想,這何嘗不是為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奇跡。就像一個目標明確的高強度訓練營,參加者下定決心,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也要上!
這本書有前言、正文、后記,內(nèi)容是根據(jù)寫作進度給人指導,結構看起來有點像個工具書,但實際上主要是對寫作者在寫作心態(tài)方面的鼓勵。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小時候受的教育是唯物主義,我也一直堅定地擁護唯物主義的哲學觀,但是隨著漸漸的成長,尤其是真的步入社會之后的生活,我真實地感受到心靈的巨大威力,尤其是心態(tài)對一個人做人做事的影響,遍布于生活的每一個小細節(jié)。所以我認為這本書最有價值的部分也在于心靈指導方面。
本書的開始,作者主要就是給廣大有此雄心壯志(30天寫5萬字小說)的人們端正心態(tài)的,言語之間充滿激情,用對勝利的幻想和一些走向成功舞臺的平凡人士的故事鼓舞人心。
關于為何限定一個月的時間5萬字的規(guī)則,作者最有說服力的一句話是:“為了避免同享文學的死角,我們只能以快致勝”。還有一句“截止日期是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催化劑”,作者沒把它標榜成制勝法寶啥的也不算太夸張,學過化學的我們都記得“催化劑”,是一個加快反應的作用。對于很多想寫小說的而遲遲沒有動筆,在猶豫中錯過很多靈感和時機的人來說,這兩句話真的很有道理。
克里斯說:“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著獨屬于這個階段的熱情、困惑和精力,而它們對小說的寫作各有價值。我26歲時寫的小說肯定與我30歲時寫的小說不同,50歲時寫的小說肯定與30歲不同,如此說來,這不正是我們從現(xiàn)在就開始寫小說的理由嗎?”其實我中學時候讀著《紅樓夢》《簡愛》那些經(jīng)典的小說,被它們強大的魅力電到,就在想自己什么時候也寫出一本這樣精彩的小說呢?然而當時覺得自己閱歷尚淺,肯定文字笨拙幼稚,寫不出什么好故事,想著等讀大學了再寫吧。大學時還是覺得自己太單純青澀,又想等進入社會體驗一番再寫吧,如是拖拖拖,拖到現(xiàn)在還沒開始。其實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有不同的遭遇、感悟,如果寫出來真的會是不同的故事,就像窗外四季有不同的風景,即使相似的風景,還會“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呢。
盡管最后寫出來的作品可能“看起來呆板、牽強,情節(jié)破綻百出”,但是我相信“它們也有獨特的魅力”,如果沒完成呢,至少你嘗試了開始。當然完成是最好的。
“寫小說的關鍵在于對自己有足夠的信心。”“你要絕對相信自己的想象力和直覺,勇敢地向前跳躍。”而關于寫作經(jīng)驗,作者書中這樣寫道:“有一句話,肯定所有成功的小說家都同意,那就是:提高寫作水平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停寫。”其實不論是寫小說,還是寫隨筆散文詩歌,“不停地寫”還真的是不少作家的黃金經(jīng)驗,或者說基本方法。跟學英語有點異曲同工,學習英語的黃金法則是“repeat”。而提高寫作的黃金法則,就是寫寫寫。
寫作過程中,作者的提點還有“不苛求完美”、“允許自己犯錯”,我記得有一句至理名言是這樣說的:敢于犯錯的人生才能進步。成年人的世界,因為經(jīng)歷了很多挫折或者責備,大多數(shù)人都過的過于謹小慎微了,他們畏懼錯誤,驚恐著冒險嘗試之后錯誤和失敗帶來的打擊,這是多數(shù)人之所以庸庸碌碌的重要原因。很多人都看過“阿甘正傳”,他的母親堅持讓兒子像一個正常人那樣活著,因為終歸沒人可以一直陪他。因為智力問題,阿甘勢必不會像一個正常人那樣去擔心這擔心那,思慮周全再去做事,所以阿甘做的總是隨心的看起來不走腦子的選擇,再加上他“愚蠢的”堅持,他擁有了一個被整個國家甚至是全世界人(只要知道的話)都羨慕的人生。寫到這里,我都想大聲對自己喊一下:姑娘,去勇敢犯錯吧!因為我也是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陷落在了太多生活套子里的人。
書中還有很多關于在寫作之前的準備,寫作之中幫你更好完成寫作的小技巧,比如以金錢作為自己不能如期完成小說的賭注、跟朋友吹牛(于是完不成會很丟臉)等激勵自己完成小說的小辦法。當然也有一些具體的寫作指導,比如缺乏經(jīng)驗的人怎樣設計情節(jié)寫起來容易些等。這些之中,我覺得最有趣也最重要的是那一條:在寫作之前“沒收你的自我檢查機制”。所謂“自我檢查機制”,就是我們“自從進入青春期就開始進行的自我懷疑和自我批評”,它總是“喜歡盯著我們的缺點不放,喋喋不休地提醒我們所犯過的錯誤,讓我們充滿挫敗感”,它導致“我們的文學藝術作品總是無疾而終”(這一點我還是蠻有經(jīng)驗的……)。
克里斯提醒道:“寫小說時一定要非常非常幸福”!
最后,關于創(chuàng)作一本小說的開始和堅持,我引用作者書中的這段話來結束本文:“如果你想再拖七天,七天之后又是七天。這么一周一周拖下去,就拖成了一個月;一個月一個月地拖下去就拖成了一年;年復一年的拖下去,不知不覺,你就85歲高齡了,那時,你坐在門廊前,回顧過往,該是細數(shù)自己一生成就的時候了”……以我拖了這么多年的歷史,看到這段話想笑都笑不出來。不管是寫小說,還是別的夢想,都不能再拖了,在85歲之前行動起來吧!不是所有人都是摩西奶奶的(76歲開始作畫80歲成名),何況人家還是比八十多歲早了十年。
去開始,去犯錯,去成長!在此與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