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追求速度 其實是低效率的表現

我做事情有個特點,就是特別追求速度。比如明明領導覺得一篇文章我要用兩天時間搜集資料、構思、完成。可是我給自己規定的時間就是一天,而且從動筆開始到完成大概2小時就OK。一旦超出了這個時間期限,我就開始有點煩躁和焦慮,就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寫文章的能力不行,或者是自己懂得的知識太少,又或者是自己是不是不喜歡寫這種類型的文章,總之會找來一大堆理由,可就是不愿意把文章修改得精益求精。

想想這很有可能是小時候養成的壞習慣。我小時候語文成績是不錯的,還經常擔任課代表,但是作文成績總是忽高忽低,永遠處于中等水平之上,再跟優秀擦個邊。因為一般在學校里排名都是看綜合成績,所以只要總分比較高,那么單項稍弱一點兒也不影響大局。于是,我長期養成的習慣就是反正總分60分,我得48分就差不多了。所以,我寫完作文之后,幾乎都不再看第二遍,直接就交給老師。因為我知道自己能穩拿48分以上,也從來不想著能得更高的分,不想著去精煉語言,去琢磨精巧構思,去提升創意,也不去仔細研究范文,也就一直保持在那個水準。

工作了,我才發現自己以前的那些小聰明真的會毀了自己的。在工作中沒有及格這個說法,要做就做好,根本不存在中間狀態。你做不好,就被淘汰,沒人跟你打分,說你做到60分就OK,做到80分也不錯。你要經常面臨的狀態是,有一個小失誤,就可能捅婁子。

就拿寫文章這件事情來講。如果一個公司正準備舉辦新聞發布會,而你寫的新聞稿件出現了一些表述不準確的詞語,或者出現了錯別字,看似不經意的錯誤,卻可能嚴重影響公司的產品和品牌形象。你說,這種做法會被原諒嗎?你以為領導會像老師一樣,看過文章用紅色記號筆幫你標出,還給你打個及格分嗎?

可是習慣是如此可怕,正是之前愛耍小聰明的習慣養成了,越到后來越沒有耐心去認真做事。記得大學期間,有個學期,課程排得非常滿,導致最后有一門課,老師講課進度太慢,給的復習時間太少,大家都開始拼命擠時間,準備考試。甚至有些人晚上不睡覺,直接看書到凌晨6點,趴在桌子上瞇一會兒,到了8點鐘直接上考場。

我當時也特別著急,集中了兩天時間看書。可是我已經習慣了速讀,就是拿起書,喜歡從頭到尾翻一遍,掌握每個章節的大概意思,滿心以為這樣做效率很高。沒成想,那門課最后考了很多概念題,要求答案要精準描述。一時間,我抓耳撓腮,不知道該怎么應對,因為從我的腦子里使勁搜索信息,發現根本就沒有一個準確的記憶。果不其然,那門課的成績出來,我勉強及格。

從那之后,我發現這種囫圇吞棗的學習方式真的挺害人的。我前段時間偶然看到一個人講起的觀點,就是其實最好的學習方式不是聽書、聽別人分析,而是自己一個字一個字去看,去思考,去分析。因為那些講給你聽的人,就是這么學過來的。

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追求速度,喜歡聽一些大佬的音頻,自以為就是在最短時間里掌握了更多的信息,以為這樣是提高了效率。其實,這種做法往往是讓你非常淺層次地了解了一些片段式的知識。因為他們講的內容,已經是他們消化和帥選過的,你聽來的內容是不連貫的,你想要完整的思考,必須自己去重新了解一遍。

那時我才發現,原以為自己追求速度就是提升了效率,恰恰相反,聰明反被聰明誤。這樣的學習和做事方法,是另一種浪費時間、降低效率的方法。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