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埃里克.托普 著? 張南等譯
電子工業出版社
扉頁上的一句話確實震撼著自己。
醫生們開著自己不太熟悉的藥,診治著自己不甚了解的病情,評判著自己一無所知的人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伏爾泰 在250年前說過的話。
在醫療行業越久,其實越容易產生這種觀點。每一次開出藥方,其實心里都會對結果產生著懷疑。這個也許就是直覺醫療最讓醫生感到困惑的地方。當想到患者把健身體、生命都交付給自己的時候,不由得會感覺壓力和焦慮。就是因為醫療有著如此多的不穩定性,也許每一次的診療都是面對著一次無法預料的歷程,而在這個過程經驗是給直覺最大的支持,但也最容易忽略特殊的情況,而往往這些情況就會造成治療的偏差。
一向以來社會把幾乎所有的責任交付給醫生,醫生也由此獲得莫大的地位,經過多年的形成,這些已經變成由醫生主導的行業。也就是說,健康的管理是集中在醫生的手里,患者對醫療只剩下要不無法知曉,要不無法抗拒, 而醫生也在直覺醫療的有限中面對著變化的疾病。在雙方都無法確定的環境里,未來的醫療應該如何改變呢?
這本書作者就是從目前技術的更新的發展角度對未來醫療的模式進行了推測和預言。書的結構如果從學醫的人角度來說比較簡單,按照人體的基本生理、體征等基本元素進行技術推測的可能,并對醫療流程和醫療模式的改變也做了有依據的論述。自己對其中對兩部分有比較大的興趣,1、是醫療數控的捕獲方式 2、是大數據對醫療行業的改變。
一、捕獲數據
書中介紹了一些目前已經出現或者將會投放市場的數據采集技術應用,摘錄部分分享。
1、基礎醫學的數據捕獲
#? 無線傳感器 隨著智能手機的應用普及,這些集成在手機中的人體生理數據將會被采集得更廣泛和更全面,這類信息的采集還有可能出現在手表,鞋子、帽子、衣服等生活必須品中,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的收集生命的相關信息,并形成報告,供每個人自己的健康管理。
# 糖尿病人的非侵入性采集血糖 實時動態血糖監測(CGM)系統將結合胰島素泵治療方案,對糖尿病人進行實時的不間斷的監測和給予即時的胰島素治療。
# 哮喘 使用帶吸入器的傳感器時,傳感器將向患者的手機和互聯網發送信息,加上一種可以監測空氣質量和花粉含量的的傳感器,如果有跡象出現哮喘發作,會提前預防,要求患者離開該區域,或者提前給患者施藥。
# 睡眠窒息癥? 無線技術讓患者在家中就可以實施連續的評估和診斷,而不要一定要來醫院。
# 心理障礙? 利用手機傳感器,依據語氣語調、通話時間長短、短信內容等量化內容,可以遠程實時的偵測到嚴重的抑郁癥發作。
# 獨居老人 全方位的無線監測概念將建立起“智能化”的醫學家庭,對于特定的老年人,這能使他們在家里的得到更好的保障。防跌倒鞋子、智能拐杖、依從性藥丸等產品就像科幻片中的出現。
# 車中的傳感器 通過在方向盤及駕駛員座位上設置傳感器,監測心律,通過自動檢測呼吸、自動讀取酒精濃度,以及無間斷的血糖監測儀數據整合,一旦駕駛員這些數據不正常時可以提醒汽車關掉引擎,并警告駕駛員,讓汽車靠邊停車。
# 人類基因組 對人類的基因檢測技術將越深入,個體化的醫療信息將決定這個體化的診斷預判和治療的方案選擇。包括藥物敏感性、癌癥的趨向等。
2、臨床醫學的數據捕獲
# 便攜式的影像診斷儀器 想象一臺B超機就如手機大小,并可以放在白大褂的口袋里,隨時可以了解患者的胸腹腔情況,是一件多么酷的事情。
# 電離輻射 這類包括X光、CT、鉬靶成像、核醫學成像等這類有輻射量的檢查,未來如果可以精準的計算每一個病人的所需的照射量,將能大大減少患者的輻射暴露程度。
# 腦成像 目前腦部的檢查主要是CT(包括PET)和MRI,但是一種成像 型的判斷。其實如面對老人癡呆這類疾病,這類影像學的檢查就有變得很有限。一種放射性的追蹤檢查,動態感知內在元素變化的影像結合檢查將打破這種傳統。
#? 腦圖譜和思維的描繪 無法想象思維可以給描繪的時候是一種怎樣的體驗,但這類的試驗已經在開發當中。
# 器官打印? 3D打印機已經使器官打印變成隨時可能,只要材料找對了,一切可以發生。事實上目前在牙科、骨科,3D打印已經在應用當中。
# 電子病歷數據 互聯網的聯通是電子病歷數據的基礎,醫生和患者之間的聯系建立就是會通過鼠標完成,這并不難實現。但主要問題是如何消除這種由于無法面對面時所產生的判斷誤差。
# 個人健康檔案系統 云儲存的技術將有可能集合全世界幾十億人群的健康檔案,包括從出生開始和死亡的所有記錄,還有基因數據。
# 治療手段 對于癌癥、糖尿病等一系列的進行的診療流程將會改寫,在基因層面、成像技術層面,大數據分析層面將改變現時醫生診斷的思維和治療的取舍。
二、數字對醫療的沖擊
1、醫生的思維改變
醫生和醫療界與生俱來的“堅韌”,使得這群人很難適應 數字世界。在互聯網出現之前,醫生就是高高在上的神一樣的人物,掌握著所有的知識和專業 技能,根本不可能被謙卑的患者和消費者所挑戰和質疑。“醫生最清楚”是人們就醫持有的普遍情緒,就連醫生自己也這么想。
但互聯網時代,可接受教育的方式和渠道,信息來源的可靠性和精確性已逐步取代著這種原有的權威性。社交網絡也是醫生和患者之間的溝通變得多元化和去中心化,對于醫生病例來源得到更多,患者對疾病的了解也可以得到更多。
但產業整合后,醫生-治療-藥物等一系列過程將可以通過線上確定,線下實施,從而打破原來固定場所的限制。未來,那些精通數字化的醫生,將擁有絕對優勢,他們在治療效果、服務質量和成本方面的先關數據,會在網上公布,并經常自動更新。古老的家庭出診將重返舞臺,但卻是通過網絡進行。
2、產業模式的顛覆
生命科學產業最大的組成部分制藥業,包括生物技術、醫療設備和診斷學,這些產業鏈上的部分將隨著社會 模式和技術的革新的變化,目前高居不下的研發成本就有可能改變。但這些技術都源于大數據和個人精準的前提下,在基因檢測手段下,藥物的開發和制作會逐漸變得簡單。靶向治療方案將 會成為主要的發展 方向點,藥物發現和藥物開發之間的差異逐步拉大。
而藥物的銷售渠道也會有原來的傳統渠道過渡到數字化營銷、跟蹤和銷售。隨著時間的發展,生命科學產業的效率一定會隨著數字化營銷和銷售手段的應用而得到提高,而且營銷的重點將從醫生轉為指向患者。互聯網以及智能手機將能追蹤某種新藥在大眾推廣過程中實際發揮的作用。
生命科學逐步也會體現為個體科學,只需要針對個人的DNA測序和基因分析,就能掌握個人的獨有特征和“條形碼”。不久的將來,我們就能在數字化人體的基礎上 ,解開疾病的根源問題,用寶貴的知識來挽救生命,提高生命質量。
三、我的看法
作為一名醫療工作者,自己是很希望看到醫療模式的更新和顛覆。現在有很多已經走進死胡同的醫療問題和現實,必須要通過從根源上的顛覆,才能獲得實質性的改變。健康問題不是屬于一個行業或者一個部門,應該是全人類的事情,也是每一個人的事情。健康管理回歸個人是一個很好的思路,這樣會讓每一個對自己負責,對健康和身體負責。讓人們對疾病 的真相越了解,將會使健康的延伸度和廣度更好的向前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