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方都有過小年的習俗。北方是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南方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過去皇家祭灶神是在臘月二十三,官宦富貴人家推遲一天,是在臘月二十四,其他人家不必擇日,過了這兩天,隨便哪天都行。這樣就慢慢地形成了同一個節日有兩個日子的現象。
桐西過小年要做的事情主要有打陽塵、祭灶神,以及打魚、殺年豬等,如果冬至的時候沒有進行冬祭,尤其是在外地工作的人,冬至大多趕不回來,那么還可以選擇在這一天上墳掃墓。
打陽塵就是打掃除,平時打掃除就稱作漿洗掃地抹桌子,只有這一天打掃除才稱作打陽塵,概因這天除了漿洗清掃可見之灰塵臟污之外,還一并掃除了一年的晦氣和壞運氣。到了這一天,吃過早飯,家家就開始忙碌起來。清掃工作大多由男主人或家中長子完成,穿著罩衣或舊衣服,包著頭,先將一束細竹枝綁在長竹篙一頭,清掃屋梁及平時夠不著的高處的蛛網灰塵,有時還要通煙囪,然后清掃墻面,揭掉破損的年畫,再擦洗條幾、床榻、柜子和桌椅板凳等,最后掃地,有空再將近期不用的農具收束在一起,擺放整齊;刮鍋底灰的時候,要把大鐵鍋翻過來扣在地上,用鏟子使勁刮,那種刺耳的聲音能傳出很遠,和著其他人家刮鍋底的聲音,一起一伏,是最濃郁的年樂;半天下來,屋子算凈一次面了,放眼看去,房梁、灶壁等處被細竹枝刷出一道道的痕跡,十分顯眼。
而女主人則趁著好天氣洗被單被罩。池塘邊,小河邊,她們將洗衣石旁邊的冰面敲破一大塊,或揉或搓,或擺或捶,一邊高聲說話一邊干活,如果是較厚的被罩或棉襖棉褲,用棒槌也捶不透,就必須將其放在大盆里,然后脫下鞋襪去踩,全然不管冷風寒水。那時節,村頭莊尾,東西南北,棒槌上下飛舞,敲打出鄉村的閑適和自得。
上墳祭祖則不分上午或下午,有時間來回即可。一般可給墳頭添幾鍬土,反扣上一個碗,清理一下周圍的雜物,插上紙幡,然后燒紙磕頭放炮。如果墳地有毀壞,或者想遷墳、立碑,也可趁著大伙都在家,選在這一天完成。和清明祭祀一樣,冬至祭祀算是比較正式的,大約過去是皇帝冬祭的日子,要祭天地和祖先,到了民間,只剩下祭祖了,桐西稱為“做冬至”,有“冬至大似年”之說。但不管冬至這天做祭祀了沒有,到了二十四小年這一天,往往還要上墳祭祀。當然,如果小年這天沒空,一直到年三十的每個日子都可以。
無論是否上墳掃墓,到了晚飯前,還要舉行祭灶祭祖儀式,但很簡單,焚香、燒紙、放炮、磕頭。
桐城西鄉山水豐富,西枕天柱而抵龍眠,東臨菜子以望大江,先人初至此地,站在丘陵四顧,所見唯水,白茫茫一片,為了生存,他們圍湖成田,是為圩田。久而久之,人進水退。所以,桐西最典型的村貌是:在高高的河堤圍成的大圩里,有無數的坑潭溝渠,而村莊則擁簇在一處高墩之上,高墩四周皆深潭,形似護城河,可稱為“護村河”,乃挖土壘高墩時取土所留。我老家所在汪濠周圍的“護村河”被東西南北四條出入村子路分隔成四個深潭,分別是汪濠,小濠,大濠和汪塘,乃村子種菱養魚之所。每年春天,鄉親們就統一購買魚苗投放到水里,到了臘月,大多是在小年前后,就把潭水抽干,然后每家出一個勞力下潭捉魚,這時要脫去棉衣棉褲,光著腳,抓住魚就往岸邊扔,小魚要用網兜。
捉魚的時候,最怕一腳踩到黃辣丁的刺上,奇疼。這時便有人建議往傷口上撒泡尿,據說是偏方,但似乎并不能止疼。
還有人趁著潭水快抽干的時候,拿著鋼叉,一叉挨一叉地往泥里叉,從四周開始,一圈一圈地繞著往潭中央叉去,有經驗的人往往能叉到好幾只大甲魚。我也曾經叉過,沒有靴子穿,腳凍得紫紅紫紅,但從來都是空手而歸,沒有經驗耳。
魚捉上來后,由隊長主持,按各家人口數平均分,一般情況下,每個人可以分到十多斤大點的花鰱、白鰱、鯉魚等,還能分到幾斤鯽魚、烏(黑)魚、鯰魚、蒼條、膀鲏、黃辣丁等小雜魚。
分到魚的當天,家家都做魚頭燴面條,味道十分鮮美。
殺年豬也多在這一天進行。桐西有“窮不丟書,富不丟豬”的傳統,鄉間家家都喂有一兩頭豬,既不浪費剩飯剩菜,又可起到積少成多的作用,過年還有肉吃。喂的都是黑豬,最好的品種是從岳西拉來賣的,然后就是湖灘邊人家拉來賣的,一般人家都在殺過年豬后就會很快買來幾斤重的幼豬飼養。如果等到來年再買,往往要買十多斤的幼豬,若太小,過年的時候也長不了多大。
沒人在意挨宰的豬叫聲多么慘烈,似乎所有人都認為一年到頭,該宰了,對習俗傳承的認可和對美味的渴望掩蓋了一切其他的情緒,比如來自對于因果報應的恐懼——生死債似乎是屠夫和豬之間的事,與他人無關。因果是什么?有些歪持因果論者只說一方的因果,卻沒有另一方的事,另外,可能更關鍵的是,這一天所做之事合起來恰好完成了一套祭祀儀式:清潔沐浴——供奉犧牲:豬、魚、豆腐——祭神祭祖:祭灶祭祖。盡管鄉親們并沒有將它們關聯起來,概因在傳承中失憶了。
所以,小年確乎是一個重要祭祀的日子,殺豬打魚的初衷是向灶神和祖先供奉祭品,但祭品是不能隔夜的,否則便是大不敬,于是人們便有機會大快朵頣,并且心安理得。
所有習俗的傳承,都是人們長期定向選擇的結果,——至于初衷,大多數人卻未必曉得,卻也不必曉得。(2019.2.14稿,2020.2.4略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