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兩個朋友討論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疑惑》,講一個衣冠楚楚的人在一次地震中失去了妻子,又在他第二次婚禮當天瘋掉的故事,這個主題讓我很受吸引,于是立即決定找來一讀。
故事中的主人公中村玄道,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師范學校,并且在某小學找到了一個教職,因為他進退得體,德才兼備而得到校長的常識,把自己的養女小夜介紹給他做妻子。
小夜純樸而寡言,好像“生來就那么寂寞”,她與中村脾氣相投,兩人過著無憂無慮的安穩日子。
突然有一天,當地爆發地震,并且引起火災,小夜被倒下的房梁壓倒而無法脫身。她的雙手“血跡斑斑”,幾乎分不清五指,卻還是不停地在梁木上摸索,眼巴巴的指望丈夫能想想辦法救她出去。
中村一開始也是發了瘋似的,跪在地上拼命拉她;支起她的肩膀希望她能站起來;鼓勵她再多堅持一會兒;可是一切都顯得無濟于事,而此時火星和濃煙開始向這里彌漫。
中村突然對妻子喊了一句話,讓她驚恐地睜大了眼睛,中村不斷地說,小夜只能臉色嚇人的盯著丈夫,因為從他嘴里說的是:“你就死吧!”“我也將死!”并且順手從地上抄起一片斷瓦朝小夜的頭上一下一下的砸去...
地震之后,小夜葬身廢墟,而中村卻活了下來,他變得非常憂郁,時常疑惑自己到底是為了避免妻子被燒死而提前結束她的痛苦,還是早就蓄意謀殺,而地震只不過是一個契機。
校長動員中村再婚,并且介紹了當地一個有名望的N家族的千金給他,中村推辭不過,只好應允下來。
之后,中村抑郁漸深,特別是當他在書店看到一張描摹地震的漫畫,畫上一個被房梁壓倒的女人在痛苦的掙扎,他不由得驚慌失措,倉皇逃跑,似乎要擺脫冤魂的纏繞。
他終于開始承認他和妻子的生活并不愉快,因為婚后他才發現,小夜有生理缺陷。雖然他時刻以道德自律,而內心深處卻對她厭惡。
“即使我不殺她,她也會葬身火場”吧?他這樣安慰自己。有一天,在一次閑談中,有人講到在那一場災難當中,一個酒館的老板娘同樣也被房梁壓住,卻因為房梁被火燒斷而僥幸生還。他再也支撐不住,暈厥了過去,他疑惑自己其實是怕她會從火場上逃生而提前讓她去死。
良心的譴責讓他想盡快中止這場婚事,但是懦弱的性格,好事者的一再推動,還是讓他一忍再忍,直到穿上新郎的盛裝暴露在莊重的儀式現場,他覺得自己不但殺了人,還是一個覬覦財富和美色的惡棍。當裝扮一新的新娘出現在眼前,他終于崩潰了,大聲喊叫:“我殺了人,我罪該萬死!”
在小說的末尾,已經被人喚作瘋子的中村,把自己的“發瘋”歸咎為一種潛藏在人類心底的怪物,并且斷言“只要這種怪物存在一天”,“那些嘲笑我的家伙”也終究會和我一樣成為瘋子。
我的那兩個朋友在討論中把中村嘴里所提到的“惡魔”歸為“禁欲”,指陳日本社會對正常人的約束,并且得出中村在童年一定受到過創傷的結論,對此,我內心覺得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別扭。
我想到了幾周前在福利院看到的一個還在吃奶的小女孩兒,嘴角被人為撕裂長達2厘米,全身上下被啃咬的遍體鱗傷。她由某求助熱線接走卻無法處置,只能送到這個民間福利機構,計劃在接受一系列手術后方能再被送回官方福利院。
我國目前棄嬰的數量是每年10萬個,到目前為止,被美國人收養的一共有8萬人之多,他們是一群沒有根的天使,也是一群安靜的天使——因為無人回應而喪失了哭的功能。毫不誨言,每一個重疾的棄嬰都把有一天能被美國家庭收養視為最終的救贖。
當同樣處于弱勢的父母無耐地把這些剛剛出生的孩子掃地出門時,他們并非毫無人性的狂魔,十月懷胎之苦未必不讓他們對這個剛剛出生的小生命充滿期待和愧疚,而他們心中的“惡魔”又是什么。
人生來充滿欲望,所謂貪、嗔、癡、慢、疑,都是煩惱的來源,圣經中說,若死人不復活,我們就吃吃喝喝吧!因為明天要死了。真正引我們入萬劫不復之地的恰恰不是禁欲,而是縱情和縱欲。
對于情和欲這個蒙面怪我有太深的體會,當我的女兒不服從我的管教,卻在一邊哭鬧,摔打東西的時候,我不止一次把她想象成一個沙袋,讓我可以拎起往地上摜下去,再左右開攻...
她一定常常迷惑,為什么有的時候調皮玩鬧一下,媽媽就能寬容地陪我一起瘋;而有的時候,她就會眉頭緊鎖,好像我犯下了天大的罪惡?
由此知道,那個時時要沖出來為非作歹的正是我們自己的情欲,他很會裝扮自己,有時候慈眉善目,有時候卻窮兇極惡。連我這個一向孜孜以求心靈平安的人,還時常生出惡念,對于重壓下沉浮的勞苦大眾,就更加無法苛責了。
生活中有太多可以讓我們血氣沸騰的理由,不管我們的出生為何,情欲被放出來作怪是似乎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分析一個人作惡的動機因此變得不再重要,為他們提供一個有人文關懷的生存環境才是關鍵,而在此之前對個人來說,要為我們的心靈找一個避風港灣,當血氣當頭時可以進入這個港灣,正視這個怪獸,并以不違反人性的方式疏導。
小說的作者芥川龍之介,似乎窮盡他的一生都在拷問“善”與“惡”的答案。直到1927年,35歲的龍之介在公寓服用過量安眠藥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1950年,他的兩部小說《羅生門》與《竹林中》被黑澤明合改為電影《羅生門》,并從此把日本電影推向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