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完《娃飯桌上扔東西,怎么破?》后,我又有了新的思考。
我之所以如此急于解決這個問題,在于我認為飯桌上的“扔”是錯誤的,應該制止,得管。
可是管的標準在哪里?孩子哪些行為該管?哪些該由他去?這真是讓人頭疼的話題。
我曾深受尹建莉的影響,她說“自由的孩子最自覺”,這句話已成為我頭腦中常駐的警示牌,每當我打算對澄兒的行為說“No”時,腦海中都會起一場爭執(zhí):該制止嗎?為什么?
我不想做“好心辦壞事”的媽媽。
所以,我曾對孩子該我管的行為做過一個預設:除了涉及安全和道德品質兩大方面外,其他行為一概不予制止。哪怕他到馬桶里洗手,下雨天跳水坑,偷吃沐浴露身體乳,喝肥皂水……我都克制自己,爭取不干涉,不批評,不說教。
我相信成長自有法則,他出發(fā),他探索,他收獲。這世間,有太多太多我替不了他的事情。
可是,當生活以其細微反復翻騰涌入時,我也忍不住焦慮……
拿扔食物來說,扔一個月兩個月我坦然給他自由,可是四個月呢,我的坦然逐漸崩塌。
于是,有了《娃飯桌上扔東西,怎么破?》中的一系列對抗和干預。
當我?guī)е鴨栴}讀完了《正面管教》中的部分章節(jié)后,卻又有了新的困惑。
書的后封赫然寫著:“從3歲到青春期的十幾歲的孩子以及孩子的父母和老師,都將因為本書而徹底改變家里和學校的氛圍,改變自己的人生”。
那么,這意味著這本書更適合“3歲到青春期”階段的孩子。澄兒還不滿18個月,飯桌上扔東西是否當?shù)闷稹安涣夹袨椤边@四字?
小巫在《接納孩子》中寫道:“孩子的任何行為都是正常的。無論他們的行為在我們看來多么荒謬,都是他們的行為對周圍環(huán)境的一種正常反應。如果想改變孩子的某些‘異常’行為,必須改變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只要成年人改變了,孩子也會改變的?!?/strong>
那么,我的焦慮究竟是澄兒扔食物引發(fā)的?還是我本焦慮,只是借由他的“扔”傳導出來?
我該怎樣在育兒和育己之間找到平衡?
這些疑惑很多都還沒有找到答案。現(xiàn)在,我想做的,就是在通向解惑的路上,記下這些思索,于是有了這些文字。
世上父母千千萬,并不是只有我一人面對這些問題。
昨天的《娃飯桌上扔東西,怎么破?》發(fā)布后,我收到了一些很有建設性的留言。
我家的情況是,最開始扔東西是他發(fā)現(xiàn)自己有了新本領,樂此不疲。長大一點了,會故意調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再大點,自然就懂了,扔地上,自己收拾去。
把兒童碗換成成人碗,碎了兩次,再也不扔碗了,但還會扔菜。
我還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網(wǎng)友的智慧支招:
用可以接受的行為替代不可以接受的行為。具體就是,不可以把剩飯菜隨手倒掉,可以倒在約定好剩菜碗里。家長要做的就是:了解孩子喜好,選對碗(引起興趣);用對的示范方法(孩子明白該怎么做了);一旦成功,馬上表揚獎勵載歌載舞(有效獎勵);整套流程反復執(zhí)行(鞏固新行為),保證不再犯。
你瞧,家長們的智慧有多么讓人振奮!
以紀伯倫的《你的孩子》結束吧!
你的孩子不屬于你
他們是生命的渴望
是生命自己的兒女
經由你生 與你相伴
卻有自己獨立的軌跡
給他們愛而不是你的意志
孩子有自己的見地
給他一個棲身的家
不要把他的精神關閉
他們的靈魂屬于明日世界
你無從闖入 夢中尋訪也將被拒
讓自己變得像個孩子
不要讓孩子成為你的復制
昨天已經過去
生命向前奔涌
無法回頭 川流不息
你是生命之弓 孩子是生命之矢
幸福而謙卑地彎身吧
把羽箭般的孩子射向遠方
送往無際的未來
愛——是孩子的飛翔
也是你強健沉穩(wěn)的姿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