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又是畢業季了,很多應屆大學生也開始思考,自己是考個公務員,還是去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打拼。
一位在老家小縣城的朋友給我打電話,說自己很焦慮,尤其是了解到之前的大學同學們現在的發展近況,他更是坐立難安,甚至產生了自卑感。
大學本科畢業后,他回到了小縣城,考上了一個科局的事業編。平日里工作壓力不算大,偶爾也會很忙,但是因為穩定,再加上在父母身邊,所以他前兩年內心覺得很踏實,也很滿足。
最近他看見在北京的同學們聚會的照片,突然發覺自己跟他們差距越來越大了。
別人在北京的大公司里工作,還有出國讀博的。而自己拿著看得見的薪水,做著不算有挑戰的事,無論是眼界還是格局,好像已經被他們甩開很遠了。
這并不是個例,很多畢業留在縣城里的人,都會在某個瞬間,產生這樣的焦慮情緒。
為什么會焦慮?
通常情況下,焦慮情緒的產生都是因為理想與現實不符所導致的,更多時候是因為現實與想象差距太多,大腦過于美化、夸張所想之事。
因為對現實產生了不滿,長時間發展下去就會變成大家說的病理性焦慮,也就是焦慮癥。
已經投身于職場的人,在經過了兩三年的學習之后,對自己的未來有了更清晰的規劃,再加上對比的出現,想要在這個時代里完全沒有緊迫感和危機感,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小縣城的事業編羨慕著一線城市的奮斗者,而一線城市的這些“年輕中產”,也羨慕著縣城里的事業編。
抱負和光鮮
在很多人看來,畢業回老家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尤其是現在的很多年輕人。
絕大部分剛畢業的年輕人,都想要闖一番自己的天地。如果一畢業就回家,難免顯得自己無能,所以他們更傾向于到一線、二線城市去工作和生活。“北漂”一直都是這類有抱負的年輕人的第一選擇。
大城市的確有更多機會,也可以學到更多東西,可以享受的也更多。
但是在這些光鮮亮麗背后,那些辛酸不見得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
他們可能住在潮濕昏暗的地下室,每個月的工資也就勉強養活自己,通勤路上總是花掉一兩個小時,有時候連頓像樣的飯都吃不起,只能啃面包。
他們為自己的夢想和抱負努力著,也付出了更大的代價。
比起他們,在縣城里不用擔心房租,不用花大把時間在通勤路上,可能工資沒有他們高,但是消費水平也更低,存錢相對輕松。
沒有哪個更好,只有哪個更適合自己。
如果沒有太大的野心和抱負,那就陪在父母身邊,做簡單的工作,拿閑暇時間來看書練字,到了中年說不定還能有點小權。
只看到別人最亮麗的一面,卻總是習慣性的忽略背地里的辛苦和付出,這樣的想法只是浮躁之下的成果。
并不是每一個在一線城市的人都過得很好。那些在小城市里過著安穩生活,眼里又裝滿了對大城市打拼的向往的人,很多時候就是幸存者偏差導致的。
所謂幸存者偏差,指的就是人們接收到的信息都是篩選后的結果,只看見了成功,卻忽略了其他因素。
有些時候,我們不必事事都跟他人比較,而應該跟自己較勁。
跟自己比才能更好的激發自我的內在驅動力,使自己變得越來越上進,越來越優秀。
如果眼里只有自己和他人的差距,那你就會一直深陷在焦慮和不安的泥潭里。
你只看見別人拿著一兩萬的工資,卻忽視了物價水平;你只看見他們西裝革履的游走于燈紅酒綠之間,卻看不見他們臉上的黑眼圈;你只看見他們光鮮亮麗的外表,卻沒看見他們所承受的壓力。
仔細想想,在縣城里做事業編工作,你可以每天準點上下班,有時間自己開車去鄉下野炊,可以更低價更快速的買大房子,還能隨時見到父母,吃父母做的飯菜……
說不定你羨慕的人,其實也羨慕著你。
決定眼界和格局的,并不是城市的大小,而是自己的心境和能力。
有舍才有得,既然選擇了安穩,就別抱怨生活沒有激情。
你想要什么,就自己創造出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