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侄子的幼稚園作業-養蠶,讓我感觸頗多。
我是從小只抓蝴蝶從來沒有養過蠶、喂過桑葉的人。這次算是近距離接觸到了,蠶寶寶到毛毛蟲大小的蠶,再到吐絲成繭,破繭成蝶的整個過程。
生命真的是一個很神奇的東西,從那么小一點點慢慢長大,最后從量變到質變,成就質的飛躍。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樣的詩句聽的太多,免不了已經麻木。
但昨晚吃飯期間,突然聽到旁邊桌角絲絲作響的聲音,著實觸動了我。
曾經,我以為蝴蝶天生都是會飛的,想去哪便飛到哪,只要不被抓住,他都有自由的花海,任期翩翩起舞。但昨天看到破繭成蝶的小蝴蝶沒有像動畫片里演的那樣直接飛走,而是在拼命的練習飛翔,這一幕感動了我。
自然界給了他可以飛翔的翅膀,但是想要自由起舞,就需要前期不斷的努力。他若不辭辛苦的揮舞翅膀,那么飛翔是遲早的事,如果他懶惰慣性,遲遲的待在桑葉上面一動不動,那么可想而知,最后他只能被餓死,并且再無可以飛翔的能力。
蝴蝶如此,我們人類更是如此。在潛力未被開發之前,我們具有無限的可能,而這些可能大多數是作為人類所應該固有的本能。但是這樣的本能必須通過后天的努力,才能夠調配出來。
比如閱讀及看書的速度。從出生開始,只要每個個體都健康無損,那么可以達到的看書閱讀速度應該是相當或者差不多的。但是,隨著我們的成長、接受教育的不同,人生軌跡的差異,慢慢的每個人的閱讀習慣發生差異。有些人基本上不讀書,那么他的閱讀速度可想而知。有些人沒事就看會書,具備良好的閱讀習慣,那么不論是閱讀速度還是理解能力,都會是越來越強。當他的閱讀量及速度達到一定量級的時候,他講會遇到不可思議的神奇改變。
比如跑步。有些人從小不喜歡運動,跑起不來氣喘吁吁;而有些人,將跑步變成生活的必備環節,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千米不算個事,一個小馬拉松也不在話下,慢慢的后天的訓練烙印在集體的記憶中,跑步速度越來越來,堅持時間越來越久,那么一個人的綜合素質也會變得越來越高。
在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不具備某種能力,而是我們認為我們不具備那樣的能力。有時你會飛,卻小瞧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