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遇到的外星文明

外星球文明,個人有兩點看法:

1. 地球肯定已經被更高級的文明發現了,這一點毋庸置疑!但由于不存在利益沖突,他們只將我們視作了一個研究對象。

2. 高級文明已完全解決了資源問題,一個文明能夠大規模地踏出母星,資源已不再是它的困擾。

我想講一下我自己的親身經歷、親眼所睹。

這兩件事情,這么多年來我說給朋友家人聽時,瞠目結舌者有之,略表相信者有之,更多的,是哈哈一笑、當是我編的好玩的故事。

但,這絕不是故事。

頭一次,我六周歲,1985年8月5日晚上,約八點半到九點半之間。為什么會記得這么清楚?因為第二天農歷七月十一,是我哥哥虛歲十歲做酒的日子。鄉間普遍早睡,正常晚上六七點就黑咕隆咚一片了。但那晚特殊,因為隔日我家要做酒,那晚請了有三四個鄰居幫廚,把雞鵝鴨都提前鹵制好。所以我也晚睡了,一會兒去廚房捻點吃的,一會兒靠著正大門發愣,大門頂上有一盞照著門前路的大燈泡。

我正盯著門前路發呆呢,過來7個影子、由東往西,步調非常機械,手甩動的幅度都差不多,身體淺白近乎透明,沒有頭發,跟我們普通成人差不多的身高。但打頭的一個顏色偏深,后面6個一樣顏色一樣身高,走路無任何聲音。

我當時嚇傻了,不敢喊不敢叫,因為大人都在廚房里。我家是臨水庫而建的房子,門口往西五十米,就是水庫的大壩埂。

等他們走遠了,我奔到廚房告訴我媽,我媽說我瞎鬧,但鄰人大媽又說孩子的眼睛能看到大人看不到的臟東西。

一夜無話,以為這事就過去了。第二天早上,水庫的那一邊村子瘋傳:昨晚幾個在水庫邊偷魚的人,看得清清楚楚,七個仙女在水庫里洗澡!偷魚人嚇得魚網都扔了,屁滾尿流奔回家。

到這一刻,我媽終相信我昨晚說的不是誑語、糊涂話,或眼睛看花了!因為,那也是七個!

第二次,九年后,1994年上半年,大概三四月份的樣子。我15周歲,初三下學期,在鎮上上學,住在校外堂表哥的家里。

他家三間正房,背北面南。兩間廂房,背東面西。廂房只有一個入口,是靠正房近的那間,拿來做廚房。再往里走的另一間,只有個空的門洞、無門框,拿來放儲糧、臘肉,擺了一張南北向的小床,我就睡上面。

因為靠著廚房,每晚睡著了老鼠在被子上亂打架,我也習以為常了。那天上完晚自習,回去洗漱停當,上床睡覺,大概有九點出頭了。床靠左墻放、有窗,那晚有點月亮。睡意朦朧中,右手心有毛茸茸的東西在摩挲,我條件反射的猛一縮右手,直覺:老鼠!我微睜開眼,這一看不要緊,人整個嚇懵了!

一個近兩米高的大個子立在我床前,面目完全看不清,無任何聲息。我不敢喊叫,離正房里的表哥太遠,我也怕喊叫了這個高大物會弄我!我眼睛也不敢睜太大,這時候我完全是清醒的,冷汗都嚇出來了,所以完全不存在說那是夢境什么的。我只能偷偷瞄著他,我覺得他是把我當小白鼠一樣、在觀察在研究,對我沒有什么惡意。

我那猛一縮手,他也感知到我應該是醒了,在裝睡。他頓了有一兩分鐘,往廚房門走去!我微微睜眼看到:廚房門開了有一拳之寬,他那么高大寬的身軀,就那樣直直走過去了,廚房門沒有被開大了一點點!

明明,摩挲我手心的是毛茸茸的有溫度的、跟我們人類差不多的一個肉手,那說明這是一個實際存在的物質體。那為什么,他經過窄窄的門縫的時候,能直接橫穿過去?

我非常非常確定:那不是鬼,不是神,不是妖。那是什么?

他走出門的時候,我聽到極其低沉的馬達轟鳴聲一直在響,神奇的在于:那樣一個鄉間,如果是我們人類的飛行機械,大晚上那轟鳴聲不震聾你才怪!但,他那個轟鳴聲,若有若無、極其低沉、好像只在你耳膜處微震,不刺耳。

我后來明白這個高級文明體,他選這個地點的原因了。表哥家的房子背后是一條土路,土路那邊是大片的麥田,有幾百畝之廣。再過去才是另一個村子常莊村!這兒是最空曠的一個地兒,所以,他們的飛行器可以旁若無人的停在麥田上。鄉間的土路上,一夜都不會過一個行人!

所以我一直在想,他們從不知多遠的他們的母星來到我這兒,需要多少汽油、需要多少電能?我們常規的理解一定是荒謬可笑的,以我們地球人現在的文明水平來揣測,銀河系外隨便一個星球飛到我們這兒,不得幾千年?那這樣算來,這個高大寬的文明體,他從秦始皇時代開始出發,現在也到不了我這兒!

所以,丟掉我們淺薄的地球文明的角度吧,資源、動力能源對他們而言,早已不再是一個困擾,完全不是!他們的飛行器飛在空中,是否空氣就是他們的動力來源?我不知道。

再有,我的老家,我上初中的地方,離南京大概100公里左右。這個高級文明體,他當時來的肯定不是一個,而是一個團隊,駕著他們的飛行器堂而皇之的在南京近郊飛行,那南京軍區的雷達為何捕捉不到他們一絲一毫???

非他,力不逮也!

我們人類的文明,于他們,是否夠得上一只小白鼠?

不知。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