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豌豆白
01
忽然想起曾經(jīng)看到的一段話,覺得很好。說與眾人聽。
“有人問我:分手了那么久還記得你的前一任嗎?怎么說呢。記得顯得太花心,不記得,顯得太薄情。其實我覺得,那個人就好比我走路撞上了一個電線桿,很痛,以后我走路都會繞著電線桿走,可能很久以后,我都不記得撞得有多痛了,可是,那個電線桿,永遠都在。”
我想。也許后來,你偶然路過,那個你撞過的電線桿,由于道路規(guī)劃,或者別的原因,已經(jīng)不在那個位置了,那里早已換成了路燈,或者是別的什么東西。暫且是個路燈吧。
你望了半天,終究也只能是發(fā)現(xiàn),他還在的,只是你心里的某一個地方。從原先那個你撞過的電線桿,到如今換過之后的路燈。還是那個地方,你還記得那里曾經(jīng)有過一個電線桿,你曾經(jīng)撞上過,后來,你只能找到路燈,已經(jīng)再也見不到電線桿了。而他曾經(jīng)的樣子,其實已經(jīng)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曾經(jīng)存在。而你,曾經(jīng)撞上。
02
一直執(zhí)著于最初不肯放手的,大概只有老弗了。他死守著他的理論,讓所有人都依從他,不容許人有異議。
他一直守著電線桿,也許,他只是害怕他變成路燈,也許,他自己都不知道他會變成什么。
老弗早期的理論,包括意識與潛意識,壓抑和抵抗,夢的解釋,泛性論,快樂原則與現(xiàn)實原則,還有后期理論中的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本我自我超我。這其中爭論最大的,一直是泛性論。老弗把性本能看成是完成生命活動的自然傾向,一切快感,都直接或間接和性有關(guān)系。他的所謂的性的含義,是極為廣泛的。
他對于科學(xué)的態(tài)度嚴肅又固執(zhí),頑固地堅持自己的觀點,從不妥協(xié),也就因為此,他的很多朋友和弟子都同他決裂了。
被認定是老弗繼承人的榮格醫(yī)生,因為與老弗對性沖動理論的看法不同,最后也決裂了。他們分道揚鑣,終身不再相見。
榮格不認可老師的泛性論,弗洛伊德也無法理解榮格的神秘主義。據(jù)說他們決裂的最終起因是榮格挑起事端說老弗跟自己的小姨子有私情,這讓老弗感到很受傷。而又有人說,老弗雖然被認為是泛性欲主義者,但他一生只愛妻子瑪莎一人。
他永遠背負卑微的異族血統(tǒng),唯獨不敢觸碰自己的內(nèi)心。他們本可以做最親密的師徒,后來卻形同陌路。也許,有些東西,只是過去的電線桿,他需要坦誠接受變成路燈的命運。不必死守。也許偶爾的變通,就會有另一種風(fēng)景。
03
我喜歡老弗的精神分析,可是我仍然覺得,這種摸不著的理論,理應(yīng)是各有各理的。互相接納,也許益人益己。只是,在某些時刻,會顯不出個人特色。就好像,你愛過不只一個人,別人就會覺得你不夠忠誠一樣。
也或許,有些東西,就是需要有人不遺余力地去堅持。
其實,只要你在有愛情的時候,只愛一個人,你仍然是美好的。就好像,你在不同的時期,信仰不同的理論,你依然是有特色的,比如榮格,或者,阿德勒,埃里克森。
其實,我想說的,不是愛情,也不是老弗和榮格,更不是潛意識或者精神分析。
也與路燈無關(guān)。路燈只是一個表象,潛移默化中,你已然忘記,你曾注意過某一盞路燈。他微弱,但是卻閃耀過你的心。
我只是在看書的時候無意間翻到了Libido,想起了老弗最著名的理論,沒有緣故地,也想起了開頭的那段話。
在拉丁語中,Libido原意是欲望、羨慕,中文音譯為力比多,即性沖動。弗洛伊德使用的力比多一詞,比如自我力比多,對象力比多等一些說法,雖然含意發(fā)生了變化,但是弗洛伊德最終用于生命欲望的根本概念“愛情”時,力比多一詞仍然是個重要的詞匯。老弗的一生,都牽系著泛性論的觀點,以及他深刻的戀母情結(jié)。
關(guān)于弗洛伊德的泛性論,并不是什么說不得的事情,也許你會不好意思,但是你應(yīng)該懂得一些。作為一個弗洛伊德的盲目仰慕者,和一個半吊子的心理學(xué)研究者,我想讓你明白,這是純粹的生理科學(xué),以及每個人內(nèi)心深處的本能欲望。它并不可恥,也不丟人。你不過是羞于承認,且顧及面子。在這一點上,老弗是一個偉大的天才。
04
人類生存的本能可以概括為自我保護的本能和性本能,性是生命的根源。我們所以為的神圣的愛情,客觀地說,其實就是包含了性欲和生存兩種含意的生命力。而與這種愛情相對立的,是死的本能。
我很慶幸我在十七歲之后的第四年才接觸到老弗,如果再早一些,也許我會覺得這些東西很罪惡。或者說,是我心理成熟有些晚,很多事情,還沒有機會懂得,便已經(jīng)長大。
七十多年前,83歲的弗洛伊德離開人世,留給我們生與死的論述。它似乎告訴了我們生存的意義,以及,我們應(yīng)該珍惜些什么。
高中的時候看《挪威的森林》,意識里一直認為村上春樹不是個正經(jīng)的作家。大學(xué)看到《彼岸花》中的南生與和平,也還是不太能理解。大概還是后來,在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被數(shù)次顛覆之后,才開始懂得這樣的情感和方式。后來再見到這樣的故事,竟然開始覺得真實。《挪威的森林》拍成電影,看了一遍,與高中時所看到的,是全然不同的心境。也開始明白,渡邊與綠子,才是愛情。與直子,不過是慰藉。或者,什么都不是。
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這句話,像極了老弗的風(fēng)格。
不會忘記的永遠不會忘記,會忘記的留著也沒有用。
我以前是這樣活過來的,如今也只能這樣活下去了。
我親愛的你們。希望你能記住我。記住我這樣活過,這樣在你身邊呆過。
生在此側(cè),死在彼側(cè)。我在此側(cè),不在彼側(c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