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9日? ? 星期三? ? 天氣19~28℃
那年十一前,在外做事的丈夫來電話,說他回不來,吩咐咱回家陪公婆。
第一天
十月二日,老天拉長了臉,陰沉著想下雨,也未阻礙回家的路。
下午三點鐘車,咱提前十分鐘到達,檢票,上車,坐在最后一排中間位置。
身旁一位小姑娘,時不時地向外擺擺手,順著方向望去,原來有位男孩子,在站臺上戀戀不舍地目送她。戀人都這樣,難舍難離。
車速很慢,為的是半路再上人。悠悠逛逛走了一陣子才走出鬧市區。坐在車當央,與其看車外風景不得勁兒,還不如不看。
想心事,以往的,最近的;愉快的,煩惱的,還有更多無奈的……
這條路走了二十年,也還是不太熟。那個“溪湖加油站”以前從來沒見過似的,還有那個白灰廠,以前就建在那里嗎?
說咱心細其實心粗,說咱心粗又覺得錯誤。實際上,咱心粗時比誰都粗,心細時比誰都細,就看針對什么事。
行至半路,咱才發現外面已經下過雨。何時下雨何時停實在不重要,重要的是咱下車后別再下,千萬別下了,因為咱沒帶傘。
真慶幸,老天順應咱心意,下車時果然沒下,咱踏過泥濘,順利到達婆婆家。
婆婆說,我還以為你不會來了呢?咱問為什么?婆婆說,因為天不好。咱說哪能呢!
包裹放下后,坐在炕沿邊,公公在那里看電視,咱跟婆婆新搭的臺子,有戲唱啦。先是嘮閑嗑,家長里短無所不嘮,嘮到天黑才做飯。
吃了飯,收拾好,跟婆婆再接著嘮,每次回家都這樣,跟婆婆總有嘮不完的嗑。
女兒來電話,咱問她,你說我跟誰在一起?女兒張口就來,奶奶唄!可見,她知道今日咱到婆婆家。
把電話遞給婆婆,讓她跟奶奶說,說了一通,放下電話,婆婆說,現在真好,孩子走多遠都好像在眼前。
第二天
小姑子家住婆婆隔壁,昨晚咱跟婆婆在小姑子家里睡,順便幫她看門(小姑子他們都在外地做事沒回來)。
今早婆婆四點鐘起來,打開燈,咱與婆婆坐下來便開始聊。聊著聊著,不知不覺天已放亮,等回到婆家做飯時,公公已把稀粥給熬好,且熬的是綠豆粥。
其實,公公早餐喝羊奶,稀粥是他專為婆婆和咱做,咱挺感激,感激在心。隨后,咱又熱了兩道現成菜,跟婆婆一起趁熱吃。
吃完早飯沒動彈,坐在桌前又跟婆婆聊起來,公公在那邊喊婆婆過去看電視,她都不肯去,就這樣,婆媳一聊就是一上午。
中午,咱下廚做了一道熱的菜,一道涼拌菜。吃完飯,婆婆讓咱到外面樹上摘點棗,也順便剪點葡萄來。實際上,婆婆不吃,叫咱吃,她總是這樣,愛替別人想。
說話也挺累的,這不,到底累磕了,下午婆婆休息,咱也跟著休息。
外面的天仍然陰沉著,雖無風卻冷瘦瘦,還零星灑落幾滴細絲雨。咱做不到脫手的氣球,無牽掛,想起了外出做事的親人們,他們是否很冷?他們是否很累?……
小姑子家的兩條大狗真管事,一有點動靜就叫喚,叫喚的聲音粗獷、沉悶而有力量,給人一種恐懼感,好在大狗都是拴著養,人安全。
咱躺下,卻無睡意,瞅著窗外那朵朵陰云而出神,陰云為什么飄忽不定?陰云為什么擋住太陽?陰云還能肆虐到幾時?咱相信,陰云遮不住太陽,終有一日會散盡。
晚上做格子粥,挺黏糊,公公只吃了一小碗,并且速度很快。他說晚上一點都不能多吃飯,一多吃就胃難受,也許人老了都這樣,挺寒心。
一切收拾妥當后,咱提著暖瓶,婆婆拿著茶杯,一起摸黑來到小姑子家。
第三天
早晨,公公又把早飯提前給做好,格子粥,咱依然心存感激,感激深深。
吃了早飯,和婆婆收拾一下就準備去市場,女兒來短信問:“賣菜,還是買菜啊?”咱回短信說:“又賣又買。”
以前公公婆婆還真到市場賣過菜和水果什么的,那都是自家產的東西吃不了,扔了怪可惜,還不如拿到市場賤賣給誰,別人沾點便宜,自己也受點益,兩全其美的好事情何樂而不為?
今天,婆婆又在自家院邊摘了一袋眉豆,公公一稱看,十多斤,家里吃不了,婆婆就想把這袋眉豆帶到市場上兌給誰。咱建議婆婆走著去,婆婆說,天冷風又大,還是叫輛摩托車過來吧。
倒是方便,一個電話打過去,不大工夫,摩托車到,三塊錢就把咱和婆婆直接送到菜市場。
老長時間了,咱來婆婆家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今天才知道市場已經換地方了,這個市場咱還是第一次來。
下了車,正好碰見婆婆過去的鄰居大嬸,婆婆二話沒說,就將那袋十多斤的眉豆給了她,一分錢不要白送給她。
大嬸非常感動,感動得不知如何是好,她說,眉豆四塊錢一斤,我怎好收下你這么多?婆婆說,拿著吧,咱倆那是誰跟誰!一副無所謂的樣子。
咱和婆婆圍著海鮮攤位轉著看,婆婆想買些胖頭魚,回家腌上曬好分給孩子們。
因為胖頭魚太貴,沒買。看見一些小鱾魚也挺好,就買了十斤。胖頭魚等十一黃金周假期一過再來買,聽人說那時會便宜。
咱和婆婆又去賣菜攤位,買了豆腐、蒜毫、蕓豆、大白菜、蝦皮等,回程仍打摩托車。
到家后,公公看到蕓豆說,家里蕓豆有的是,怎么還要買蕓豆?婆婆說,家里蕓豆還得兩天之后才能好。真是理由充分,無懈可擊,咱暗想。
中午咱做大米干飯,大白菜燉豆腐、黃瓜涼拌肉絲、蝦皮醬拌小蔥、還有早晨剩下的胖頭魚再湊一小盤。
吃完晌飯休息前,婆婆特意出去摘些棗、梨、黃元帥蘋果給咱吃,咱不說感動,“感動”一詞已經顯得蒼白無力,只是咱還沒等吃,就淚集眼眶,滑落臉頰……
下午跟婆婆嘮閑嗑,婆婆講家里過去的事情給咱聽,聽過的,沒聽過的;好聽的,難聽的,咱都耐心聽,津津有味地聽……
誰家沒有一本難念的經?誰的一路無憂無慮,都是一帆風順?誰的生活不是酸甜苦辣的堆積?誰的人生不是一部獨特的教科書?
別說婆婆已經年近古稀,咱還不到半百就已經嘗到了太多滋味。的確,人生多有苦難,只是遇到苦難,不要躲避,而要承受和應對。
第四天
上午收拾家。先整理,再擦拭,后拖地。一切都在自己的秩序里進行。
公公在這邊澆菜,婆婆在那邊干別的,都沒閑著。婆婆把昨天到市場買回來已經腌好的小魚給撈出來,公公負責晾曬在小姑子家廂房頂上。
小姑子家的大狗時不時地叫喚幾聲,咱來回走動的次數多了,也許它已熟悉,也許它懶得再叫,已經悄無聲息。
太陽高照,天氣又暖。婆婆說,這天真好。可唄,這樣的好天真難得,這樣的好天大家各自忙,忙得團團轉。
好日子總是過得快,不知不覺天已晌,婆婆將蕓豆掐好,土豆皮削好,咱只負責下鍋。
昨天中午做的大米干飯能吃兩頓,今天有數了,咱就正好做吃一頓,再拌個黃瓜涼菜,小蝦炒雞蛋,一頓“豐盛”的午餐就這么擺上桌面。
公公吃得最快,只吃一碗,咱和婆婆吃得較慢。婆婆說,以前她每頓飯只吃一碗,自從咱回來,她每頓飯都要再盛第二遍,顯然咱做的飯菜還合她口味。婆婆多吃,就是對咱廚藝的最好獎賞,咱挺美。
中午休息時,婆婆說,你從來沒回家住過這么多天,她一副高興的樣子讓咱覺得心酸,是啊,這次家里只剩下公公婆婆,不然咱也不會住上這么多天。
話又說回來,這是婆婆,要是親生母親,咱不這樣住著還能怎樣呢?人都說隔層肚皮隔層山,咱與婆婆之間的這層山究竟有多高,咱沒量過。
咱和婆婆心相通,山高山矮已經無所謂,能說到一起,觀點一致,還奢求什么?
下午咱上房頂,把晾曬的小鱾魚給翻個身,把公公亂七八糟擺放的小鱾魚給擺整齊,排成隊伍,共排了五排,挺養眼。
婆婆還領咱到房東頭的果園里轉了轉,以前的蘋果樹如今都被棗樹所代替,只是樹上沒結多少棗,婆婆說這是公公管理不上造成的。
說句實在話,公公已經年逾古稀,身體硬朗就已經叫人非常知足,還指望他做什么?
婆婆還告訴咱,今年種的綠豆幾乎都爛在地里,只收成不點。
咱為兩位老人的勞而無功而心難受。咱在綠豆地里順手摘下一個豆莢剝開看,果然是爛的,當然也有好的,只是好的太少。
咱和婆婆一起在綠豆地里開始挑選好豆莢,每人摘了一把才回家。咱跟婆婆一邊剝豆莢,一邊嘮閑嗑,不知不覺夕陽已西下。
開始做晚飯,芹菜炒土豆,還有中午吃剩的蕓豆咱給熱一熱,也算是將就一頓飯。吃完收拾,收拾完就走,和婆婆一起去小姑子家。
第五天
吃完早飯,公公婆婆都出去摘棗,咱收拾完,也拿個小兜子出去摘,沒摘多少,公公就吩咐婆婆和咱,到街里買點黃豆和麥麩回來給豬吃。
婆婆和咱步行上街,天好,暖洋洋的,給人一種舒適感。
婆婆早就想買個單人床放到臥室的窗口邊,只是一拖再拖,始終沒買。這次咱回來,她又提及此事,咱催促她還是買了吧。
路過家具店,進去看了看單人床,覺得外觀不美,且質量還差。我們就到樓上去看沙發床,一種是皮革,一種是布料,皮革比布料貴出三十元,我們選擇皮革,打好招呼等回過頭再拿。
挑完沙發床,婆婆和咱來到市場,終于碰見有賣便宜胖頭魚,大的六元,小的三元,大小全包,一共不到二十斤。然后又去肉攤買二斤瘦肉,絞一絞,準備留著晚上包餃子。
沒耽擱,婆婆和咱直奔齊英糧店,黃豆兩塊五一斤,買三十斤。麥麩一袋四十五元,買一袋。
婆婆有點累,坐下來歇息,咱又返回家具店,家具店送貨上門,順便將買的黃豆和麥麩一塊拉回家。
回家后,咱從院子的菜地里拔了一把菠菜苗,揀好,洗凈,中午就做個豬肉、粉條、菠菜湯,主食米飯。
吃完午飯,咱和公公把窗前的沙發搬走,又把新買回的沙發床按上,公公一臉堆笑,甚是高興,咱也跟著他高興。
下午休息一會兒,起來,和婆婆一起揀韭菜,咱和面、備餃餡兒──豬肉、長蛸和少許韭菜,一切就緒后就開始包,婆婆想插手,咱沒讓。
咱就站在鍋臺前自己搟皮自己包,婆婆怕咱累著,就拿來一個板凳,讓咱坐著包,婆婆如此細致,叫咱心好暖。
費力費時包了一蓋餃子,煮好后,每人竟然都沒吃多少。
咱說,是包的餃子不好吃,還是人老了吃不動?婆婆說,是人老了吃不動,其實這餃子挺好吃,只是像這樣的肉餡餃子,晚上吃多了會不消化。
婆婆說以前懶得包餃子就是這個原因,出了一頓力,結果沒吃上幾個,所以干脆就不怎么包著吃。
人都說,人老了這關不好過。的確是,只是人在身強力壯時不覺得,也只有當老了的時候才會親身體會到。
誰都打年輕的時候過,誰都有過好時候,誰都要經過衰老這一關,所以,不要在能行的時候得意忘形,也不要在衰老的時候過于傷悲。
人活著,就要平定心態,心態決定一切。無論年老年少,無論處于何種境況,都要處事不驚,坦然自若。
有人說,人猶如一臺電腦。人的身體就像電腦硬件,人的思想就像電腦軟件。人的思想也可以有選擇性地“安裝”,你選擇什么樣的思維方式,你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
第六天
早晨,盡管咱跟婆婆起來得早,公公還是把大米粥給熬好,咱依舊心存感激。
本來咱決定上午走,看婆婆一臉不舍的樣子,咱心軟下來,改為下午走。
吃了早飯,跟婆婆閑聊一會兒,然后,咱把婆婆昨天腌好的胖頭魚晾曬到小姑子家廂房頂上,擺整齊,大的兩行,小的五行。
公公婆婆到院墻邊摘眉豆,咱摘棗,房前屋后夠得著的盡量摘,這是婆婆吩咐咱的活。
咱以為摘下這些棗是留著婆婆好去市場賣,因為給咱的棗,昨天公公婆婆都已經準備好,誰知,婆婆讓咱把摘下的這些棗也拿走,咱不拿,她非逼不可,真是沒法。
咱和婆婆一起剝了一些綠豆莢,之后就開始做午飯,主食面條。婆婆說,吃面條真省事,飯菜全都有。可是,咱下了半鍋面條,每人只吃一小碗,還剩一大碗,特大號碗。
來婆婆家這幾天,第一次做面條,心中沒數,不是一星半點地沒數。只是公公婆婆都不怨,做多就多,做少就少,婆婆還一個勁兒夸說咱做的菜好吃,還說咱回家這幾天真是好,她能吃能睡,天天都有新飯新菜吃。聽后咱不但沒高興,反倒心里不好受,因為咱要走。
吃完晌飯,咱和婆婆沒休息,坐在那里一邊嘮嗑一邊等時間。一點半鐘車,不到一點鐘,公公就用單車載著蘋果、梨、棗、花生,來回了兩次(那袋棗是公公又返回一次帶去的),送咱去上車。
咱前頭跟著公公走,后頭又轉過身來跟婆婆相惜別。這樣別離的情景,咱不止一次嘗到過,每次親臨都叫咱傷感,年齡越大傷感越重。
咱和公公在路旁等車,等了將近半小時,才等來那輛小客車。公公在往后備箱放東西時,一不小心碰了頭,別提當時咱心有多難受。
一個七十四歲老人,從來不會說好聽話的一個人,就那么無怨無悔為兒女賣著力,咱真的不知如何是好,趕緊看看他頭皮碰破了沒有,公公搖搖頭說沒事,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叫咱更是心不忍。
上車后,坐下來,咱給婆婆掛電話,婆婆說他還沒回來……
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給婆婆掛電話,問公公的頭怎樣。婆婆說,沒事的,只是頭被碰了一個包。咱讓婆婆用濕毛巾給他敷一敷,婆婆答應說好。
家中只有咱一人,不請自來的一股惆悵,叫咱覺得心里堵。真不知該如何排遣這愁緒,索性出門,咱不在家里呆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