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青春似乎都有一些沖動和迷糊。
有些被埋沒在歲月的風塵中,有些被寫進了故事,寫成了詩,定格在了膠卷上。
《伯德小姐》和《少年巴比倫》同為青春題材電影,沒有大多數同題材電影的跌宕離奇,沒有三角戀、墮胎的狗血校園戀愛,沒有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狗血瑪麗蘇,沒有宣傳噱頭和精彩反轉,它們的情節和大多數人的青春一樣平淡,可一幕幕場景卻如同過往,喚起了無數共鳴。
《伯德小姐》的女主角克里斯汀到了一個無法忍受名字平庸無奇的年紀,以舍我其誰的氣勢給自己取名"Lady Bird"。她頂著一頭紅短發,松松垮垮地穿著校服,總想告訴別人我有多么酷炫的靈魂。她和家人主要的矛盾,是她日益渴望的昂貴大學夢和不寬裕的家庭財政狀況的矛盾。
相較其他的美國青春電影,《伯德小姐》在親情,特別是母女感情這一條線上著筆較多,這也是它能克服水土不服,引起中國觀眾很多共鳴的很重要一點。影片中,媽媽頗有些強勢嘮叨,為維持生計操勞奔波。母女兩個人上一秒還是樂呵呵地對話,下一秒敏感的神經突然被觸動,緊接著母女就倒出積攢已久的牢騷,抨擊著對方的無可救藥。
劍拔弩張的時刻,就在常年穿著醫院工作服的媽媽還在抱怨伯德小姐不懂得感恩之時,伯德小姐毫不客氣地回應,“給我一個數字”,試圖將這本養育她的家庭賬單一筆勾銷。
母女關系總是諸多關系中甚是微妙的一種。要好的時候,一起做著少女時代的美夢,如同好姐妹般去欣賞嶄新漂亮的房子;緊張的時候,一下子重回家長與孩子的角色,誰都又是無理取鬧的那一方。在所有女兒眼中,媽媽時而是那個最歇斯底里的人,時而又變身為沒長大的姐姐,值得托付喜怒哀樂。
大概總有這么一個階段,無論做什么說什么,父母和子女都認為對方是在找茬。在很多嚴父慈母的家庭關系中,女兒更傾向于與"樹立不了威嚴"的媽媽對著干,甩得出兩句話的絕對不用一句話搞定,把最親近的人傷得最深。
就像我們嫌棄家鄉小鎮的乏味一樣,伯德小姐呆夠了田園風光小鎮,迫切地想殺到繁華的大城市闖闖。在她眼中,“薩克拉門托”已經代表了一種生活方式,滿滿都是媽媽那種擺不脫的沉悶味兒。
最終她如愿踏上大城市紐約,待在小小的容身之處,卻發現生活遠沒有小鎮里的熟悉順心。當家鄉變為一種遠方的思念,不管愿不愿意,從前的日子已經告一段落。兜兜轉轉這么久,伯德小姐才明白,自己駕車駛過薩克拉門托每一條道路上的心情,也一定是和她的媽媽一樣。家鄉小鎮連著所有回憶,已徹底印刻在了她的影子里。
一直到影片最后,伯德小姐來到紐約的一家教堂門口給母親打了電話。她說,"我愛你,謝謝。謝謝。"她似乎還想再說點什么,卻有些慌亂地掛了電話。
那感覺大概就像是刷干凈了一扇涂鴉著成長經歷的墻,像是在溫柔夜色里坐在馬路牙子上回望迢迢來路。
就像是,路小路站在所愛之人已無處可尋的燈火迷離的上海,在一個只有自己一個人的影院中,黯然神傷,孤獨回憶。
路小路是一個二十歲左右的少年,他吊兒郎當,他不學無術,他漫無目的地生活著,沒什么理想,也不知道規劃。從開始的鉗工,到電工,再到后來的糖精廠,初生牛犢不怕虎,他肆意地挑逗著他眼前的一切,甚至常常掛著一絲微笑。
路小路向往詩和遠方。那些來自身體里很深的夢境,是血液的一部分。他想去遠方,卻發現遠方太遠;他喜歡寫詩,然而詩比遠方更遙遠。他的青春,被凝固在灰暗的現實面前,吹彈可破,不得不跟大多數人一樣,向生活妥協。他想過當營業員,想過在街上賣香煙,最終由工人職大轉科室,也曾靠著這些支撐踽踽而行。路小路的青春期好像一個人在迷霧中穿行,身邊那些無聊的人和那些無聊的雞毛蒜皮事時常讓他感到厭倦和絕望。他想逃,逃離這死寂一般沒有未來的生活,但是他卻不知道要逃向哪里。這種悲觀幾乎彌漫了他的整個青春期,他和他身邊的世界,仿佛隔著一整個巴比倫。
直到她出現。
和路小路相反,白藍是一個有追求、有理想、入世頗深的姑娘。但是,入世頗深并不代表她圓滑老練,因為車班不出車導致師傅差點搶救不過來而怒摔水壺,不因家庭背景而接受富二代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白藍和嬉笑怒罵的路小路一樣,討厭大驚小怪的凡夫俗子和虛偽死寂的沉悶生活。
《少年巴比倫》是路小路和白藍的初戀故事,更是路小路的心事。
路小路無比真摯的愛過白藍,他為她去上令自己頭疼的夜大,他總把誰欺負她就敲破誰的腦袋這話掛在嘴邊,他為了證明自己的優秀而跟坦克兵比耐熱,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她和自己在一起開心。一個二十歲青年的傻氣、敏感和傷感,通通給了她。白藍是路小路無處安放的青春,白藍的生活有他憧憬的一切,他渴望走進,也渴望有一天能追隨。
路小路的青春被局限在戴城的小小糖精廠里,隨著化學廢料一起腐爛。他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活著,就像他不知道自己能要成為怎樣的人,只知道不能變成什么樣的人。
所以,白藍終究還是消失在路小路的世界里。她有自己追逐的夢,她不會一直等待裝睡的路小路。路小路說,再遇見你,我還是會大聲呼喊你的名字,還是這樣顯得有情有義。
走了幾千里路,都不能忘記。就像電影末尾所說的,那個我們共同經歷的時代,被時間關在無聲無息的黑暗中,消失了。而我們依然在世界的某處孤獨行走,時間很公平,經過時間,你所愛的人、所恨的人全都會成為過去。
或許每個人心里都有過一個白藍,如同青春里一股冷傲的風,而風終究是要走的,只希望你我都能與青春好好的告別,不要絕望,不要感傷。
每個人心里也仿佛住著一個伯德小姐。它想讓你看到你自己的影子,想讓你看到那些吵吵鬧鬧是怎樣成為珍貴的回憶,想讓你看到你平平淡淡的青春也是值得紀念回味的。它更想提醒一下你,當對于你里程碑式的那一天來臨時,記得回過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路。而對于大多數人,那一天也許就是注定如期而至的,等待的過程使它似乎遙不可及,以致我們甚至忘記留一份欣喜,轉而和每天的雞毛蒜皮作斗爭。不需要每天的翹首以盼,因為你知道,這一天,總會來的。
看著快要呼嘯而過的青春,我們常常會想為它拍部電影,偶爾有些令自己振奮的閃光點,忍不住慢鏡頭回放,一遍遍揣摩。我們所過的每一天都是這電影的一部分,正在經歷時察覺不到一絲微妙,而在深夜腦海小劇場里當一回導演時,過往片段又被賦予了鮮活的階段意義,串成了專屬的人物志。
對于更多人的青春,看點甚至還少得多,沒有伯德小姐的聲色張揚,也沒有白藍匆匆經過,沒有兵荒馬亂的日子,當了一路不打不鬧不聲不響的好學生。但我們仍珍視我們自導自演的電影,在專屬的小劇場里一幀幀拼湊回放,品讀著稔熟于心的對白,挑選出恰到好處的配樂。
敝帚自珍的青春里,我們都是最獨特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