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進行了一項實驗,他把兩輛同一車牌、同一型號的汽車停放在中產階級社區,其中一輛完好無損,一個星期后安然無恙;而另一輛,他摘掉車牌,打開頂棚,結果不到一天時間就被人給偷走了。后來,他又把那輛完好無損的汽車敲碎了一塊玻璃,結果,僅僅過了幾個小時車就不見了。
依照這個實驗,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破窗效應”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猖獗。
“破窗理論”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如果社會上出現了不良現象,對其不管不問,那么這種行為播散開來會造成更大的危害。常言道:“一粒老鼠屎帶壞一鍋粥”就是這個道理。
“破窗理論”雖說是從犯罪學的角度提出來的,但對于我們的教育來說同樣有借鑒意義。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很久以前有個小孩,在外面偷了一個饅頭回家給他母親吃,母親不但沒有批評孩子,反而表揚他很能干,知道疼人了。得到表揚之后的孩子很高興,經常偷人家的東西回家,偷的次數多了,膽子越偷越大,長大后偷成了江洋大盜,終于被捕快抓了起來,要砍他的頭。行刑那天,孩子提出了唯一的要求:“想再吃一次媽媽的奶。”監斬人員同意了,這孩子狠狠地咬住媽媽的奶,把媽媽咬死了。監斬人員問他為什么要這么做,他說:是媽媽沒有教育好他,如果媽媽從小教育他,偷人家的東西是不對的,他可能不會成為階下囚。
生活中,我們也聽到父母說,孩子在家不聽話,完全管不了。其實很多時候,孩子身上的情況可能和上面故事的孩子如出一轍。比如:有些孩子脾氣大不講道理,很可能是平時一次次放任的結果。當孩子身上出現了不良習慣之后,我們應該及時做處理才能去到好的效果。
我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案例:描述的是孩子在幼兒園用午餐時候丟撒飯粒到桌上的情況。同樣的幼兒用餐撒飯粒的情況,一個班級的保育員是在孩子全部吃完之后,再擦干凈桌子,對吃的干凈的表揚,沒吃干凈的批評;而另一個班級的保育員是只要發現桌上有臟東西,就馬上去擦干凈,并把骨頭放到盤子里,然后對做得好的小朋友進行表揚。
經過了相同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后,前一個班級的孩子用餐習慣依舊不如人意,而后一個班級孩子的用餐習慣已經基本養成。
看似極其相似的處理方式,卻收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第一個班級的保育員,對孩子發生的亂撒飯粒骨頭的情況,沒有及時制止,也沒有及時清潔桌面,這會給幼兒暗示性的縱容:桌面反正已經弄臟了,再弄臟點也沒關系。而第二個班級的保育員,對孩子發生的不良習慣及時制止,并用自己的行為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做。這會給幼兒正向的引導,應該始終保持桌面干凈,所以孩子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
孩子就如同一棵小樹苗,可塑性很強,引導得當能夠成為參天大樹;如果引導不當,也可能長成“歪脖子樹”。我們不要因為孩子偶爾出現的缺點而疏忽,因為有可能那扇不經意的破窗,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