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培東:備課弄清這八個問題

肖培東簡介

肖培東,男,1972年1月出生,無黨派,大學學歷,浙江省特級教師,縣第十四屆人大代表、縣人大常委會委員,現任永嘉十一中校長、教授級高級教師(正高)。1994年、1996年、2000年連續三屆被評為縣“教壇新秀”,1997年及2000年連續兩屆獲得市“教壇新秀”榮譽,2000年評為浙江省教壇新秀。2005年浙江省“春蠶獎”獲得者,溫州市首屆名師模范班主任, 永嘉縣優秀專業技術人才,永嘉縣語文教學能手,溫州市知名青年語文教師,市高中骨干教師研修班班長。(我們語文濕地的人總愛稱他為“肖特”“男神”“白馬王子”)


在語文濕地年會上,肖老師在演講中給我們貢獻了很多干貨,聽課的800多名語文老師都像認真聽話的乖乖仔一樣,安安靜靜地拿著筆“刷刷刷”地做筆記。這幾天,為了讓開學時不會出現兵荒馬亂的狀況,我在家抽空,開始備部編版九年級上冊的語文課,著手備課時,我便想起了肖培東老師給我們的一些實實在在的備課建議,在這里借著準備《岳陽樓記》這一課的機會,跟大家分享一下。


肖培東老師說:拿到一個文本要考慮八大問題:


這是一篇什么文體的文章?(文體特征)

本文的題目中“記”字表明了文章的文體,“記”的內容可以寫景、敘事,多為議論。目的一般是為了抒發作者的情懷和政治抱負。我們現在一般將其定性為散文。

《岳陽樓記》這篇課文首段敘事、交代了寫作緣由,中間三段寫景、敘事,末尾段議論。重點是為了議論。


這是為什么而寫的文章?(動機背景)

慶歷新政失敗后,范仲淹貶居鄧州,此時他身體很不好。昔日好友滕子京從湖南來信,要他為重新修竣的岳陽樓作記,并附上《洞庭晚秋圖》。范仲淹一口答應,但是范仲淹其實沒有去過岳陽樓。


慶歷六年六月(即1046年6月),他就在鄧州的花洲書院里揮毫撰寫了著名的《岳陽樓記》一記敘文,這都是看圖寫的。表現作者雖身居江湖,心憂國事,雖遭迫害,仍不放棄理想的頑強意志,同時,也是對被貶朋友的鼓勵和安慰。


作者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被誣陷動用了官錢而被貶謫,作者試圖通過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濟世情懷和曠達樂觀精神感染、規勸自己的好友滕子京。




[if !supportLists]3、 [endif]這是寫什么的文章?(主旨內涵)


文章的題目是“岳陽樓記”,卻巧妙地避開樓不寫,而去寫洞庭湖,寫登樓的遷客騷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時產生的不同感情,以襯托最后一段所謂“古仁人之心”。


文章開頭即切入正題,敘述事情的本末緣起。第二段寫洞庭湖之大觀,第三、四兩段,并行而下,分別寫覽物而悲、覽物而喜者。第五段表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做人準則,點明主旨:做人應有堅定意志,不為外界變化而動搖,無論身處何地,時刻憂國憂民。第六段交代寫作時間。


[if !supportLists]4、 [endif]這是怎樣寫出來的文章?(語言手法)


這篇文章雖然是散文,但句式非常整齊,對偶句俯拾即是。大量使用對偶句使整篇文章讀起來朗朗上口,很利于學生讀背。比如: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if !supportLists]5、 [endif]為什么這篇文章放在這個單元的這個位置?(單元目標、編者意圖)


這是九年級上冊的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課本上的單元目標是這樣寫的:這個單元的詩文在描寫景物、抒發情感的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負,學習時要注意體會古人寄托于山水名勝中的思想感情,感受他們的憂樂情懷。學習本單元要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熟讀成誦,積累、掌握課文中的文言詩詞和名言警句,并注意文言虛詞在關聯文意、傳達語氣等方面的作用。




[if !supportLists]6、 [endif]最能體現文章特點的重要語段是哪幾個?(教學聚焦)

第五段是本文的主旨段,需要師生仔細研讀。除了讀懂作者的理想抱負和濟世情懷之外,老師還應該帶領學生理解“以、而、之、為”這幾個重點文言詞在本段中的運用。


[if !supportLists]7、 [endif]當下為什么要教這篇文章?(教學價值、意義)


教學價值和意義可以等同于我們在確定三維目標時的第三個教學目標——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岳陽樓記》這篇課文中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我認為:一者,學生要學習范仲淹這種堅定的意志,不為外物的改變而影響自己的心情,影響自己的理想抱負。


有家長說你考了第一名,我就給你買自行車、買手機等等,這種將讀書、成績與實際性物質獎勵掛鉤,意義不是很大,讀書不只是為了功利,更不能因為功利而影響了自己讀書的態度。你讀得好,父母或者老師給你獎勵,那是他們對你的肯定和表揚,那是你努力之后額外的饋贈,而不是應得的,人生路上很多時候,我們做事做的好或者成功,并不總是有掌聲,觀眾通常是自己。長在山谷里的野百合,沒有人欣賞,那它就不開花了嗎?


也總有學生在成績下滑時就抱怨身邊的環境,抱怨老師教的不好,抱怨同學、朋友對自己的影響不好。這就是典型的被外在的事物影響過大了,心理學上認為:社會和教育是通過學生心理發展的內部動力起作用而促進心理發展的。哲學上認為:外因是條件、內因是根據。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內在心理強大的人可以改變外因的。


范仲淹是個智者,他清楚自己的志向是什么,無論大自然發生了什么變化、國家政局發生了什么變化,他都保持堅定的意志——為國效力,改變下層人民的痛苦生活狀況,所以他能夠垂名青史,從功利角度來看,他三次上書,三次被貶,最后病死旅途。可算的上是悲慘落幕!但他一生都是堅守“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人生準則,從實現個人理想的層面來說,他的成功是無人可比的。有多少人能夠走一輩子,還記得自己出發時說過的話?


二者,學生要有熱愛國家、熱愛集體、關愛他人的意識,一己私利不該占據我們的整個身心。

我想舉一個事例:每次開會時都有很多參會者帶水,或者會務組會發放一瓶礦泉水,通常情況下,很多都喝不完。那么會議結束時,很多人就懶得帶走,清理會場的同志就會發現會場落下來很多瓶礦泉水,瓶里或多或少都會剩下一些水。雖然礦泉水瓶能夠被作為廢品二次利用,但這些經過搬運、加工后的水呢?就這樣被白白浪費了!我曾經看到一個朋友發了這樣一個朋友圈,分享給大家,大家看后,自行體會:



[if !supportLists]8、 [endif]學生自己能讀懂、讀不懂的地方分別是什么?(學情預測)

九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幾年的文言文基礎了,但他們的生活經歷有限,思想閱歷也不如成人。根據我以往讓學生翻譯全文的經驗,在疏通文意方面,利用課下注釋以及字典,可能會在遇到以下語句時,翻譯會出現差錯:銜遠山、吞長江,得無異乎?商旅不行,皓月千里,或異二者之為,是進亦憂,退亦憂。


而在理解內容方面,學生可以讀懂前四段,第五段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是能很順利的讀懂,問題可能會出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學生還處在15歲,對國家和民族的概念僅僅來自于課堂,很少有學生看新聞,關心國家大事。同現在的中學生談愛國愛民,我們常常感到一路艱難險阻,這是教育的一大悲哀,也是當前社會的一大悲哀。所以他們肯定難以理解古人范仲淹以及孟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理想抱負。


不懂、不理解不代表不能教。教育的魅力就在于它是影響人一輩子的事兒,它悄悄地藏在身體里,一點一滴,最后匯成大江大河。15歲的他們不懂,但記住這句話后,25歲,35歲的他們一定另有想法了。


肖培東老師讓我們語文老師拿到文本后考慮的八大問題,你都記住了嗎?以后備課,也可以問問自己。希望今天的分享對你有幫助。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